文/觀樹教育基金會
位在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溼地,是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所形成的溼地,觀樹教育基金會受林務局委託進駐成龍村試圖喚起村民、孩童對土地的記憶與連結,並以行動解決環境問題。基金會從102年開始嘗試「不抽地下水」的養殖,即將收成的文蛤從去年四月放養至今,將近十月的辛勞,希望藉由消費者的支持,讓村民對「不抽地下水、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建立信心,進而能帶動更多村民養出兼顧消費者健康與口感,又讓在地居民不用煩惱生計及地層下陷的優質水產。
觀樹教育基金會營運長王昭湄表示,「實驗魚塭因為不抽地下水,大約是以鹽度2.5~3度的海水養殖,這個鹽度是海水混到牛挑灣溪水,大自然調配好給成龍村的鹽度,文蛤雖然可能成長較緩慢,但肉質吃起來會比較Q彈、鮮甜,會讓大家『大吃三斤』都不夠!」此次基金會推出揪團購買的方案,一次十斤,大約2-3個小家庭作為一周食材剛好,還可節省運費。
龍鬚菜幫忙淨化水質 實驗魚塭可穩定運作

然而,許多的村民仍在觀望「不抽地下水」的成果,大家都說要看基金會今年的收成,再考慮看看是否跟進?對於村民的擔心,觀樹教育基金會從連續二年的養殖記錄及水質分析提出說明:
「基金會第一年雖有蓄水池,但魚塭出現不穩定狀況時,透過持續換水狀況仍無法改善,推測為引進的海水存在污染的風險,也是當地養殖無法順利的原因,而為了減緩此威脅,村民不得不使用地下水,久而久之,大家誤以為鹽水養不起來。」
「基金會從103年的養殖開始,在蓄水池裡加養大型藻類—龍鬚菜幫忙淨化水質,並同時落實循環水養殖,減少對外部海水的依賴,本期養殖的狀況相對穩定許多,當其他村民的養殖池出現狀況時,實驗魚塭多是穩定的!」
從觀樹教育基金會與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陳淑美副教授共同進行的藻水相關研究亦發現,「利用龍鬚菜進行水質淨化,引進的海水在24小時後水中的氨氮可明顯地被移除95%,36小時後更可高達99%」,也就是說,如果漁民願意犧牲一小部份的養殖池來作龍鬚菜淨水池,全年的養殖狀況就會較穩定,即可不再使用地下水。
不抽水的鹽選文蛤,希望打造綠色「黑金」

觀樹教育基金會預計在本次收成過後,於村內辦理說明會,希望今年度能順利說服1-2位村民一起投入不抽地下水的研究,如果能增加樣本數,更可早日驗証此方法的可行性並進行推廣!
除了養殖過程的穩定外,生產者最擔心的就是銷售通路。觀樹教育基金會呼籲大眾:
「用購買的力量讓生產者沒有生計之憂,安心採用善待大地的方式生產、守護台灣的水與土;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可確保自己吃到健康安全又美味的食材,也間接實踐了生態環境保育行動!所有的人與生物都受惠!」
大眾欲購買「不抽地下水的鹽選文蛤」請至「成龍溼地三代班」部落格填寫預購單,或電洽05-7970856。
觀樹教育基金會 05-7970856 chenglong.office@gmail.com
「成龍溼地三代班」部落格 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