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蛤」是許多人到澎湖必吃的名產,不過隨著棲地破壞和濫捕,野生大蛤數量越來越少,水產試驗所歷經3年,成功研究出人工養殖大蛤技術,存活率高達9成,價格是一般文蛤、牡蠣的2~5倍,在海洋資源逐漸短缺的情況下,「吃素」的大蛤可望成為環保又永續的新興產業。
養殖大蛤商機破百萬

淺蜊(Tapes literatus)俗稱大蛤、大殼,主要分佈在澎湖,屏東恆春、金門、基隆沿海,喜歡棲息在30~50公分的沙子裡,當地居民會觀察沙土底質中出入水口的孔洞,用自製鋼條插入孔洞,試探有沒有大蛤住在裡面,再一個個挖出來,因採集費工,價格不斐,一斤要價250~320元(10~15粒一斤),是一般牡蠣、文蛤的2~5倍。
水產試驗所3年前開始實驗人工養殖,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謝恆毅表示,大蛤幼苗很難養,若水中排泄物、有機物過多,殼會閉起來不進食,4小時內就會死亡,不過水試所經多年實驗,控制水溫、陽光、有機質等,已成功建立養殖模式,目前2噸的水可以養出20萬顆稚貝,以每斤200元、存活率9成計算,大約有150萬潛在產值。
大蛤養殖對環境友善
大蛤本是澎湖在地特產,當地人會把飯塞進殼裡烹煮,吸收鮮美的肉汁,近年觀光人潮遽增,許多人指定要吃這道傳統料理,大蛤還來不及長大就被端上餐桌,產量越來越稀少,「本來一下午可以撈5~10斤,現在只有1斤。」
謝恆毅說,野生大蛤可以長到8公分,但近年已經很少看到這麼大的大蛤,養殖的大約4~6公分可以上市,吃起來口感不像野生的那麼韌,口感較軟,1~1.5年就可收成,單價高且照顧成本低,非常值得推廣。
此外,許多養殖水產如紅魽魚、石斑都是肉食性動物,吃小魚蝦,隨著海洋資源減少,近年動物性飼料的成本越來越高,且數量變少,大蛤吃的是微細藻類,位居食物鏈底層,對環境比較永續。

年底完成試養殖
台灣人非常愛吃文蛤、牡蠣、干貝等「二枚貝」水產,根據水試所資料,台灣一年要進口2785噸生鮮及冷凍二枚貝,近5年更快速成長,每年平均進口量高達3598公噸,約5.7億台幣,還不包括加工、鹽漬等乾溼貨。
謝恆毅說,目前越南、中國也在嘗試人工飼養大蛤,水試所正委託水產業者試養殖,最快年底可獲得詳細資料,技術轉移給漁民。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