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關廟特產,想必多數人會異口同聲答「鳳梨」;但在50年前,關廟特產其實是「竹編工藝」。曾經關廟以「米、蔗、筍」為主要經濟作物,並依靠手工竹編家具而盛極一時;不過在東南亞的競爭、產業外移,和農業式微的情況下,關廟成了典型的人口外流、高齡化農村。
位在關廟邊陲的新光村子弟,因不忍故鄉日益衰頹,而組織社區發展協會,試圖振興農村經濟;而面臨派系競爭、新舊觀念衝突,社區仍不忘維持既有的目標,持續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一體的規劃,並強化對老人的福利照顧,力圖開創真正的農村再生。
「繁華隴是夢」,半世紀間關廟從竹編王國變鳳梨故鄉
-400x267.jpg)
沿著蜿蜒的台南182鄉道東行,就會來到以鳳梨聞名全台的關廟區;回顧關廟地區的發展史,在戰後、接受美援的1950年代,關廟是以「米、蔗、筍」作為當地的經濟作物,並稱「關廟三寶」。
當時家家戶戶還會經營「竹編」副業補貼家用;到了1960、70年代,整條關廟街區充斥著竹編、籐器的小型加工廠,日以繼夜地以手工編造竹椅、竹籃、竹桌、竹盤外銷。
位於關廟邊陲的「新光村」,曾因大量提供市區竹編原料「竹篾」而經濟發達、人口激增,一度躍升為關廟的第二大村。然而在東南亞廉價勞工、成本的競爭下,竹編工廠外移,衝擊關廟經濟,而新光村一下子從2000多人的聚落,沒落為不滿500人的「第二小村」。
新光村舊名「嗊哩村」(音同哄哩),根據地方協會考察,是由當地平埔族社名「kourey」音轉而來,意思是「蚯蚓之地」。而在1957年因電力開通後,才改稱「新光村」。儘管近年新光人也受惠於「鳳梨外銷」的成果,但新光村和台灣其他農村一樣,普遍面臨人口外流嚴重、高齡老化的問題。
吳宗寶「寶哥」 回家鄉投入農再希望振興產業

9年前,人稱「寶哥」的吳宗寶和多數的新光人一樣,在外地打拼;但有天他接到爸爸一通電話,說「家裡柳丁一斤只銷3塊錢」,讓他開始關注該如何具體改善農民生計和農業環境。
因此,每場在台南舉行的《農村再生條例》公聽會,吳宗寶必會全程參與,並進一步取得「農村再生顧問師」的證照。在2009年時,他回到故鄉,開始著手經營新光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一定要永續,想要永續就得『有系統』。」總幹事吳宗寶說,發展協會一開始就要落實農村再生訂立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目標,並制定「十年計劃」,確立組織的發展軌道。
目前協會已有不少成果,除了外觀的「彩繪」能吸引部分觀光客外,還包括整治窳陋地、實施綠美化、結合民間基金會進行生態調查,社區成員也多上過農村再生的4套課程,增進居民對自我社區的認識與認同。
而協會經營的「嗊哩小舖」,除了販賣在地加工的筍醬、關廟麵、竹編品外,還會發展「特色旅遊」。像今年5月新推出的「長竹宴套餐」,讓外地遊客在白天時到社區裡聽文史、生態導覽,並「DIY手工竹編品」,晚上則為在一起品嚐特製竹器盛裝的「關廟風味餐」,藉此帶動整體的「農村產業」。
-780x703.jpg)
居民代溝和政治競逐,是地方社區的「必修學分」
吳宗寶坦言,協會雖然運作有成,但仍碰到許多困難。像在生態上,協會雖然有意推動有機農業,或不灑農藥的「自然農法」,但許多老農還是舊有「高化肥農藥投入、高產出」的思維;而長期開墾讓山林野溪嚴重淤積,「小時候溪水中的魚蝦都不見了,」和長輩溝通都被一句「哪有可能」打回票。
在產業上,「一開始協會要幫忙賣鳳梨時,很多農民都不信社區可以賣出好價格,」但想不到今年中因外銷中國鳳梨因農藥歐滅松殘留,讓價格跌到一斤6、7塊;而社區拓展的穩定通路,讓農民還是能維持一斤25元的價格,意外成了全庄頭的「頭號八卦」。
資源整合上,「一開始新光村舊有的5大『山頭』,也對協會有很多意見。」但吳宗寶也「看很開」,他認為只要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就一定會面臨資源競爭、政治衝突,但為了讓協會完全符合既定的軌道走,「我們明確表態絕對不參加選舉事務。」雖然少了公私協力、資源共享的可能,卻能換來協會獨立運作的空間。
「觀光客有點太多了」,新光社區慢下腳步護生態
-400x267.jpg)
「協會在觀光、產業上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吳宗寶稍微皺了一下眉頭說「最近觀光客好像有點太多了,」必須在既有的生態負擔下取得平衡,「一切還是得按計畫進行。」
目前協會已和鄰近的關廟、龍崎其他社區合作,組成「後花園山城社區連線」,一同分享農村再生經驗;接下來協會希望能轉型成「社會企業」,也就是將協會的收入,全數用於農民回饋、社區老人的午餐、接駁巴士和協會的人事費用。
由於社區中有許多獨居老人,協會便開辦「嗊哩食堂」,讓老農可以一起出來吃頓午餐、「鬥鬥嘴」,顯得較有朝氣;而接駁巴士是希望能讓社區居民方便到市街上採買、販賣農產品,或遠距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