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累累的苗栗縣,曾為省錢只讓國中小學生「吃飯配粥」、「甜包子作配菜」,縣府已於28日承諾將調漲午餐預算到每餐20元。而現在更有非營利團體號召7家企業、9所國小推動「神農計畫」,要讓苗栗學童每天都能吃到3道有機蔬菜,並親自下田試種、進行食農教育,讓孩子吃得營養健康之外,還能增進對土地的感情。
-780x520.jpg)
位在苗栗縣的新英國小是個每年級只有1個班,總人數不到120人的小學校。3年前透過縣政府的平台,和廻鄉有機農場共同開辦食農教育課程,並開辦縣內第一所有機營養午餐。近年來的努力下,目前新英國小的學生一週可享用15道有機蔬菜和2份有機水果。
「我們校園裡也開闢6塊2、3坪不等的小菜園,」新英國小校長鄭玉美說,雖然只能「當作偶爾加菜」,但由小朋友親自下田種植當季蔬菜,像是蘿蔔、秋葵、辣椒、大白菜,有助於「讓孩子親近土地,了解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樹』上長出來的。」而現在學校配合暑假的營隊活動,正準備種植下一期的高麗菜、地瓜葉。
「廻鄉有機農場的團隊也會來教小朋友用廚餘、落葉做成堆肥,」鄭玉美認為,紮實執行食農教育不只讓小朋友了解食物得來不易、自然有機外,還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成就感,「真的有很多學習低成就的孩子,在早上6點半就到學校,嚷嚷著說『我要去抓菜蟲』。」
鄭玉美也認為吃安心、吃健康、吃均衡真的有助於孩子的免疫發展,根據校內護士統計近5年孩子發燒狀況,從每年17例降到3例,腹痛也從95例降到70例左右。「我們以前還有個先天性糖尿病的學生,因為長期吃安全健康的食物,血糖狀況穩定許多。」
.jpg)
這樣的合作模式看在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的眼裡,認為「有土地教育,才有食安未來,和對故鄉的認同,」便說服7家半導體、保險公司等企業投入200萬以上的經費,供苗栗縣9所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推廣。
(台灣好基金會提供)-780x521.jpg)
台灣好基金會行銷專員賴怡君表示,整體經費會依照學校規模調整,但「頭一年投入的經費最多,佔1/2,」因為計畫強調「讓孩子實作,」所以像缺乏校地的烏眉國小,就必須向鄰近地主租地種果樹。至於剩下經費將用做1年6次的校內課程教學、2次的農場體驗、9次有機農場實作等。
「目前計畫預計要進行3年,不過我們當然希望可以再繼續推廣,並將苗栗縣打造為『有機營養午餐縣』為目標。」賴怡君說。
而提供大力支持的廻鄉有機農場董事長李旭清,從事有機農業已超過10年,農場也經MOA驗證。她說「我們相當強調多元種植、生態平衡、適時適地的概念,」而為了讓小朋友吃到多種蔬果,「我們也和地方上10家有機農場契作。」
她認為環境教育非常重要,並笑著說「就算未來基金會經費不夠、計畫停止,我們還是會繼續推動。」而面對部分投資企業是「高耗能、高汙染」的科技業,她說「當然企業必須想著如何減少汙染,而他們願意將營業利潤用來支援有機食農教育,就值得肯定。」
-780x5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