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腳踏車打氣兼沖咖啡,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公益活動,其實是由一群曾翹家、逃學、打架、吸毒的中輟生重拾人生的成果展現。彰化縣立大同國中成立8年的「自我探索班」,藉由開設咖啡、自行車等技藝課程,讓孩子更加認識自己,並設定未來目標、不再迷惘。
不過輔導室教師坦言,孩子必須要完全脫離複雜的環境,才有可能改變,而改變並非「一蹴可幾」,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時間才「可能」有一點成果;儘管肩負經費、成效、資源等多重壓力,探索班仍堅持「有班孩子才有機會」的信念,持續辦理下去。
讓學生結合技藝和公益,重拾人生目標
1月的彰化還正吹著清冷的東北季風,但有一群來自大同國中探索班的學生不畏寒風、依舊早起,要在冬日的暖陽中供應給彰化縣民最熱呼呼的手沖咖啡。
「整個活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結合探索班的課程,學會分享、付出。」負責探索班的輔導室教師戴維仁說,探索班成立已8年,每年度視師資開設不同的技藝課程,上個學年度以外聘教師教習「咖啡課」和「自行車課」,新學期則將開設「咖啡課」和「手折汽球」等課程。

戴維仁說,自行車課著重體能訓練,而咖啡課則包含認識咖啡豆、咖啡機、濾杯及手沖咖啡的操作方式。
「其實我們經費真的不夠,教育部一年20萬元的補助款,平均在每個孩子身上不到2萬。」但在咖啡商的協助下,學生有機會到產地南投認識咖啡豆,還能接觸一台要價20萬以上的義式咖啡機。
「而學生在接受這麼多社會資源,我就想怎樣讓課程和公益服務結合,讓孩子體認自己也是有能力做公益的。」於是才有利用今年寒假5天單車環彰化,提供免費現場手沖咖啡,和腳踏車打氣的服務。
共構「高關懷青少年」搖籃
其實探索班的「高關懷青少年」就是社會新聞常見的中輟生、翹家生、吸毒、加入幫派等「不良少年」,也是去年奪下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刺蝟男孩》的劇情故事。
戴維仁說,高關懷青少年通常來自「家庭功能不彰」的環境。以探索班來說,雖然多數是單親、隔代家庭,但重點仍在「複雜的背景」,像雙親一方不願負擔養育責任逃家,或爸爸、媽媽失業、失志,以酗酒方式度日,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照顧,甚至遭到辱罵、毆打,都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成長。
「其實他們和一般孩子一樣,都需要正向的鼓勵和關注,只是外在行為和一般學生不同,或情緒起伏較大。」戴維仁解釋,孩子出言不遜、翹課、吸毒,甚至習慣用暴力代替溝通等「負向行為」,都是為了獲得關注、增加自信或掩飾自己的不足。
成效不明卻值得投資的教育

「很多導師、家長都會向我反應,孩子到探索班後還是一樣講髒話、抽菸,有比較好嗎?」或是質疑教育部花20萬元經費在「看不見成效」的孩子身上,是不是「太浪費了?」
這時戴維仁都得進一步解釋,孩子在不良環境中學習、模仿的習慣已經維持7、8年,甚至更久,但直到國三才有不到一年的時間重新檢視自己,孩子的改變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我也一直很希望探索班資格能向下延伸到國二就開始。」
而台灣整體又相當缺乏對高關懷青少年的關注與資源投入,「孩子現在還只是翹課、逃家,但未來他會不會被幫派吸收、加入犯罪集團?」現在雖然投入不少資源,成效也不夠明朗;但相較於未來台灣社會所要共同承受的「社會成本」,其實現在的付出還是很「微小的。」
有探索班,孩子才有機會
「其實在單車環彰化前一天,原本說好要來的孩子,當天也是被『朋友』帶走不來,」或是參加過探索班的孩子,升上高職、夜校也還是中輟、偷竊、吸毒、加入幫派,返校再向國中的輔導室「求助」。
「坦白說當然還是會覺得很灰心、挫折,」戴維仁說,不過要真正改變孩子,必須要「孩子願意離開複雜的環境,重新振作才有可能。」而有些案例也顯示,參加探索班的孩子後「比較有目標,」像升學考取高職餐飲科,或立志「微型創業」當手沖咖啡老闆等,都和先前翹課、廝混的日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探索班存在,孩子才有機會正向發展;沒有探索班,孩子連機會都沒有。」
-780x5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