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開發出台灣第一個生物農藥「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BPD1」專利,可運用在草莓、水稻病蟲害、添加在動物飼料防腸胃炎,商機無限,背後推手竟是醫學院出身的研究員謝奉家,當年他誤打誤撞跳入農藥研究,一進藥毒所就被問:「你認識幾種蟲?」努力8年、篩選500多株菌才終於開花結果,但恩師高穗生卻在專利通過前一年驟逝,成為他心中最大遺憾。
謝奉家大學就讀中國醫藥學院醫事技術系(現改制為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國防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畢業,頭一份工作就是到藥物食品檢驗局(現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國內第一株流感疫苗,也曾在彰化環保局當行政人員,因無法適應地方政治,剛好藥毒所缺人,從此改當「菌男」。
台灣研究農藥的搖籃,大致有植病系、昆蟲系和農藝、園藝相關科系,謝奉家1999年進入藥毒所時,被所內人員形容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所長半開玩笑地問他:「你認識幾種蟲?」
回想起這段往事,謝奉家仍記憶猶新,「雖然只是把研究對象從人換成蟲,但還是花了好幾年適應。」前幾年他沒有任何研究產出,每天拚命K書,一篇篇回顧文獻,尋找研究方向,和團隊成員上山下海採集菌株。
當時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是一片藍海,經過8年抗戰,從500多個菌株資料庫中一一比對,2008年他終於苦盡甘來,從台中梨山深山土壤分離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BPD1」申請專利,2012年正式獲得專利,是台灣第一人。
他形容,選拔菌株就像是培育國手,「100個可能連一個都沒有。」研究人員得深入溫泉區、泥火山、海邊等極端地形,採集菌株,如果同一個地方十棵香蕉樹都得病死掉了,只有一棵屹立不搖,可能就藏著那萬中選一的金牌菌株。
.jpg)
技轉前恩師驟逝,成最大遺憾
選菌跟育種一樣,前半段都是耕耘期,熬過才能開花結果,在這段苦悶的歲月中,謝奉家最感謝歷任所長的耐心以及提攜他的恩師、時任藥毒所生物藥劑組組長高穗生。
高穗生是台灣研究微生物防治的先驅,30多年前在美國留學看到國外微生物防治的趨勢,回國後投入研究,謝奉家剛進藥毒所時,高穗生經常拿著國外最新的研究報告來討論,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甚至主動帶他出國參加研討會,介紹各國專家,一點也不藏私。
2011年,正當謝奉家研究的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進入專利申請期,高穗生卻檢出肺癌末期,12月6日腹痛後緊急送醫, 三天後驟逝, 當時陪他到醫院的人就是謝奉家。
「伯樂知遇之恩,何日能報?」他悲痛寫下祭文。高穗生臨終前,謝奉家在他耳邊許下諾言,要在一年內將「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BPD1」技轉給廠商,造福更多農民。
2012年最後一天,台肥公司和藥毒所簽下7年非專屬授權合約;隔年,此菌株以橫跨生物農藥、微生物肥料、飼料添加物的優秀表現,獲得第十屆國家新創獎(學術研究組),是農委會及所屬機關十年來首次得獎,謝奉家也因研究芽孢桿菌,陸續獲得模範公務員、優良農業基層人員獎,只可惜恩師無法一同分享榮耀,成為他最大的遺憾。
繼續開拓下一片藍海
高穗生在世時,常鼓勵研究人員走出實驗室接觸農民,謝奉家都記在心上,經常親自回電農民解答,甚至自創部落格,用科普語言講解農藥原理。「跟農民接觸,才能看到他們遇到的困難。」
曾有農民詢問,蘇力菌號稱昆蟲的穿腸藥,對人體是否有害?他以「手榴彈」來形容,蘇力菌在鹼性環境才會被拔開插梢,產生毒蛋白,昆蟲的腸子是鹼性,人體有胃酸,拔不開蘇力菌的插梢,自然不會有害。
現在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已成台灣微生物防治法顯學,但薊馬、線蟲、粉蝨等農民頭號敵人,遲遲還沒出現可行的微生物防治法,這是謝奉家下一個要開創的藍海。
身為半路轉行的菌男,他鼓勵後輩別囿於所學,勇於嘗試不同領域,也懇切請求中央,別急著求成果,多給新人一點時間。
畢竟養新人就跟養菌一般,澆灌時間和耐心,才有辦法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植物界的表飛鳴 生物農藥新星—芽孢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