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一種漁船引擎,發動時需先用瓦斯讓汽缸頭燒得火紅,再拿火柴棒測試溫度的景象嗎?不僅如此,如果引擎發不動,還得拿著鐵棒小心翼翼轉動汽缸後頭的飛輪,幸運的話,引擎運作會發出「碰、碰、碰」的聲響。這就是擁有百年歷史、隨著拖網漁船減少而沒落的「燒頭式引擎」。
12月初,號稱全台最後一艘裝有燒頭式引擎的拖網漁船「鑫豐春」號決定退役,眼看鑫豐春號即將面臨解體的命運,在基隆正濱漁港工作的金瑞益漁業陳黃登與益大漁業的阮松茂,二話不說出資買下,而這一切只是不希望「台灣曾風光一時的漁業歷史被淹沒」。

重要水產重地 正濱漁港見證漁業輝煌
正濱漁港在1939年由日本人建設完成,是日據時期基隆一代重要的漁業活動場域,當時也是金瓜石金礦的主要輸出港。來到基隆提起正濱漁港,老一輩總會馬上回應:「那邊以前叫做『水產』。」
據當地居民口述,30、40年前的正濱漁港非常風光,在那個還沒有機械運輸設備的年代,每每漁船回港,漁港人員就得一個一個接力拿漁獲,小孩來到漁港幫忙後,也可藉此把漁船沒清完的魚帶回家。
正濱漁港泊地面積約 23 公頃,屬於第一類漁港,可停泊1000噸以上的遠洋漁船。該港早年是近海拖網漁業的重要基地,「民國60年代末期,漁港全盛時期擁有1000多艘拖網漁船,從漁港港口這邊排到對面的和平島,民眾不用坐船,用跳船的就可以過去。」陳黃登說。

漁業文化遺產缺少記錄
「拖網漁船像頭牛,它不講求速度,而是扭力。」陳黃登邊模仿著牛拉車的動作解釋道,在滿載漁獲下,拖網漁船需拉著10幾公噸的鋼絲、鋼板和網板前進,再加上水中的阻力,早年能吃重柴油的燒頭式引擎便成了提供動力的來源。
台灣的燒頭式引擎其實是由日本人發明,當年日人稱此引擎為「YAKITAMA」,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前後,承襲日本技術的台灣人從中改良、製造,當年宜蘭南方澳的鐵工廠銜接日本技術最為完整,不但供應南方澳約9成船隻使用,還曾外銷到新加坡,如今宜蘭蘭陽博物館便有展示一台由蘇澳鐵工廠自行研發的四汽缸重油引擎。
燒頭式引擎,顧名思義就是汽缸上頭有著圓球狀、像頭的地方,引擎要發動得由此加熱。基隆正濱漁港漁民阮松茂和陳黃登出資買下的這台也是「四汽缸重油引擎」,在鑫豐春號「工作」已有28年。陳黃登表示,當年南方澳鐵工廠開始發展燒頭式引擎時,其實基隆也有3、4間鐵工廠在製造,像是大新、共立鐵工廠等,只是缺乏文史紀錄而已。
不願看到歷史被掩沒集資買下引擎的漁民阮松茂(中)、陳黃登(右),圖左為輪機長陳光明。
希望後代子孫見證漁業歷史
原本的鑫豐春號輪機長陳光明早年便是在共立鐵工廠學習製造燒頭式引擎的技術,陳光明說,「我從17歲開始跑船就在維修燒頭式引擎,直到現在已經66歲了,但隨著拖網漁船越來越少,大概在10多年開始被逐一淘汰,也因此許多工廠開始放棄製造燒頭式引擎的零件。」

陳光明表示,那時每年為了維修鑫豐春號的引擎,只好去買人家漁船報廢所剩下的機械零件,稍微保養一下就可以再上場;去年他們還曾花費50、60萬整修鑫豐春號,沒想到今年船長決定報廢,本來很擔心引擎被毀掉,好險有人願意出資買下,保留這個歷史見證,同時也能讓後代子孫有機會一窺燒頭式引擎的真面目。
燒頭式引擎要發動時,需先拿瓦斯點燃汽缸頭,待汽缸頭燒得火紅便可加入重油發動,如果發不動,就得將鐵棒插入一旁的飛輪,像內一扳,整體運作結構就像機車電發不動時,需踩踩發桿一樣,「力道如果過猛還有可能被鐵棒打到,很危險。」


不過燒頭式引擎因為使用重油,發動時產生的黑煙有著過高的硫化物,環保問題一直備受爭議,陳黃登指出,大概在70年代,日本陸續研發多款新式柴油引擎後,機體小、加速快的柴油引擎逐漸取代燒頭式引擎,而且隨著國際間200浬的經濟海域訂定後,拖網漁船沒地方撈魚,逐漸走向衰落一途。
目前這款從鑫豐春號拆下來的燒頭式引擎,正由陳光明著手整修油路管線,陸續漆上新油漆,陳黃登說,「我還打算買下鑫豐春號上的車芯和螺旋槳,讓整個設備更完整,」屆時這台機器將會展示在正濱漁港,相較於蘭陽博物館陳列的四汽缸引擎只有外殼,「我這台可是可以運轉的!」
「這是70、80歲一代老漁民的回憶,我相信讓老漁民看到燒頭式引擎再動起來,指日可待。」


倒數第二張圖
“防止機器運作時不會卡住”
應修改為”防止機器運作時卡住”或”機器運作才不會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