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是海底「推土機」,能有效清除快速孳生的海藻、協助豐富海底生態,卻因為生殖腺肥美引來人類覬覦。長年研究海膽的學者說,根據出土化石判斷,最早4億多年前就有海膽;而2億年前則演化出各式各樣棘刺、顏色、大小各異的海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在舉辦海膽特展,以下是台灣常見的海膽成員。
饕客最愛「馬糞海膽」,其實帶有毒叉棘
最常被拿來食用的是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俗名馬糞海膽或花膽,也是日本人口中的「雲丹」,成體殼可以長到直徑12公分,屬於大型海膽。主要分布在印度到西太平洋間水深10公尺內的淺水海域,是台灣常見的食用海膽。
長年研究海膽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瑄說,白棘三列海膽分類上屬毒棘海膽科,有毒的部位就在中間寶藍色的「叉棘」,能用來防衛、也能清潔體表塵土;而外面的橘色部位便是棘刺,而咖啡色、末端帶有白色或圓盤狀的,便是用來移動的管足。
「有時候可以看到他們身上會帶有海藻、碎片或垃圾,」李坤瑄說,有些研究認為牠們藉此來降低照射到紫外線。
.jpg)
.jpg)
從照片中也能清楚了解海膽喜歡寄居在礁岩的環境中。如果將白棘三列海膽去除棘刺和表皮,就會露出牠們的「內殼」。李坤瑄說,每一個突起的地方稱作「疣」,就是有長出棘刺的地方。
而在殼上的小孔隙便是管足的位置,「管足底下有兩個孔隙,所以每一對孔隙有一根管足。」
-660x470.jpg)
體型如皇冠的海膽,有魔鬼也有天使
另外民眾常聽到的「魔鬼海膽」,也就是刺冠海膽(Diadema setosum),分類上屬冠海膽科,和白棘三列海膽一樣,分布在印度到西太平洋的淺水海域,但以礁岩區、潮間帶為主。
「魔鬼海膽」也是大型海膽,體殼可以長到10公分以上,大棘呈現黑色細長、尖銳且常有細菌附生,是潛水客最需注意的海洋生物,而牠主要以石蓴、紫菜等大型藻類為食。
刺冠海膽還有一個特殊、名為「肛乳突」的構造,這個構造可以幫助牠們把排泄物放得更高更遠,避免影響到自己細長的棘刺。
-660x438.jpg)
而和魔鬼海膽同為冠海膽科的光棘冠海膽( Lissodiadema lorioli ),就顯得小巧玲瓏,像天使般親切許多。
體殼直徑只有3公分的牠,棘刺雖然長度超過6公分,卻柔軟、極富彈性,「在海水中很像頭髮一樣飄逸。」也是因為這個特性,才讓在墾丁核三廠潛水的黃興倬發現他的蹤影。
黃興倬說,光棘冠海膽為夜行性海膽,身體呈現紅褐色、棘刺則有黃褐色,而體表有另一種較短的刺,可能帶有毒腺。牠一秒可以跑3公分,「相當於一秒移動自己的體長,算是海膽界中的飛毛腿。」
而這種海膽全球只有兩種,相當罕見。主要分布在印尼安汶島、澳洲大堡礁、美國關島及日本琉球等地,在台灣更是首度發現。
-660x392.jpg)
海膽世界豐富 充滿分類驚喜
還有一種海膽,在分類學上一直「搞不定」,近年學界又將牠獨立出來,這便是口鰓海膽(Stomopneustes variolaris)。
李坤瑄說,口鰓海膽在外型、大小、色澤和紫海膽相似,但是棘刺的觸感不同,「紫海膽摸起來光滑,口鰓海膽的則像砂紙般粗糙。」而且口鰓海膽在水中,棘刺顏色會變化成帶有螢光的墨綠色,和水面上的黑褐色不同。
-660x440.jpg)
口鰓海膽屬於大型海膽,體殼直徑可達6到8公分,除了夏威夷、菲律賓以外,其他印度到西太平洋海域都能發現牠的蹤跡。主要棲息在0到20公尺深的珊瑚礁區或淺海珊瑚叢,而台灣則聚集於東北角、墾丁及澎湖、小琉球的珊瑚礁岩。
學者:盼展覽讓大眾認識海膽
其實海膽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趣聞,「所以這也是我們辦展覽的目的。」黃興倬說,像海膽的體殼五顏六色,又能清楚看出牠和海星之類的棘皮動物特有的「五幅對稱」特性,「有研究認為這樣較能承受海浪的衝擊力道,讓身體不會碎裂。」這樣的演化巧思,「讓人覺得生命真的很奧妙。」
-660x393.jpg)
延伸閱讀:放下嘴邊海膽 科博館驚奇特展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