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年返鄉從農贏得外界掌聲,也有人質疑年輕人能撐多久?30年前返鄉挑戰外銷葡萄的「一代青農」詹光榮,當年才20幾歲就勇敢將家中水稻轉成果樹經營,揪伴成立「青年研究會」到成立傑農合作農場,從規模16坪的冷藏庫營運到300坪的規模,每年將上百噸的台灣椪柑、葡萄、芒果、白柚銷往日本。
30年堅持,從熱情青農到專業熟農,詹光榮說,務農這條路絕對可以走,只要累積專業,種出高品質農產品,就有機會打開市場。
不恥下問,30年前青農返鄉轉型
時光倒流30年,當時的卓蘭還是一片稻浪景觀,不過已有農民開始改種巨峰葡萄。年僅20多歲的詹光榮卻敢違逆家裡種稻的心願,跟風改種葡萄,「我只是想著怎樣讓家裡不要那麼窮,有人改種我便想試看看。」
第一年他試種的3分地收成有10幾萬,第二年又收20多萬,儘管成績不錯但讓他卻發現,即便努力種出果粉多、品質佳的葡萄,每公斤也只多2、30元的價格,「想賣到150元都被嫌不可能。」於是他便想嘗試攻入日本市場,看能否藉此博得更好的收入。
但詹光榮很清楚,這場戰役並非單打獨鬥就能成功。於是他在1982年號召目標一致的農民成立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20多個班員平均年齡只有30歲,堪稱第一代的「青年返鄉」。
聽起來很熱血,但過程卻無比艱難。既然叫研究班,成員每月便要針對特定的農業題目做報告,「像現在1月初,成員就要針對下個月葡萄園的施肥、修剪的時間做報告。」在沒有google的年代,也並非人人念大學、會做報告的年代,「真的很痛苦。」
但他以身作則,從找農業雜誌、書籍,把不懂和實際遇到的問題記下來,向台灣大學、中興大學的園藝系教授或農改場專家詢問、確認資料正確性後,再和班員討論。
兩年磨合下來,班員的生產品質的確提升,「當大家看到效果後,也培養出一定的研究知識,就不再抱怨。」而這20多名青年更成為傑農合作農場的首批成員,迄今已成為有120多戶農友的外銷合作社,年銷量最多達400多噸葡萄、100多噸椪柑和100噸芒果。
當年青農,如今已成阿公,詹光榮創立傑農合作農場,現已是國內重要水果銷日管道。(圖/潘子祁攝)
外銷日本關卡多,精確管理是王道
既然想進攻日本市場,因此農藥使用、病蟲檢疫、品質篩選到冷藏技術都得符合日方需求,一言以蔽之便是「產品規格化」,因此首重精確管理。以農藥為例,傑農便要求生產者取得產銷履歷,精確掌握栽培地號、面積和農要使用情況。
雖然這項要求對一般農友而言是門檻,但當初經歷過「研究情感」的成員卻因理念磨合,在推動上並無障礙;至於其他日後想加入的農友,「一定要認同我們的理念。」
-660x371.jpg)
確認生產端無虞後,傑農便會將收購進來的果粒依外觀、重量分級,接著進行至少連續12天的低溫處理,「冰到冷藏庫的椪柑、葡萄果實中心溫度,會控制在攝氏1度C以下。」
詹光榮說,這個溫度是經研究人員確認,既可冷死常見的東方果實蠅,且不會破壞椪柑果肉、口感的溫度,稍微再高一點和低一點就會有腐敗或口感降低的影響。
由於果實冷藏是把關品質的重點,因此日本每年還會派遣檢疫官到現場駐地1個月,「確定我們的設備有能力溫控,不是隨便拿溫度計測。」
-660x495.jpg)
-660x495.jpg)
從日反攻回台 歡迎消費者嚐鮮
從單純想提高自身產品售價開始,詹光榮一路從提升自身品質到組團隊、內部交流,都是因體認到即便自家品質再好,若只有一枝獨秀,恐怕在投入的設備、管理成本回收前,便會遭量大質低的主流市場淘汰,「所以要大家一起好,才能把市場品質提升。」
而當市場願意出較高價格購買,農民才願意減低產量、增進品質。以椪柑來說,目前農友的收購價是一般批發通路的多一半的價格;腰圍25公分的椪柑,「我們一公斤至少40元,大一點的27公分則是52元以上。」
「我們農民絕對做到符合日本嚴格要求的水果,」詹光榮拍胸脯保證,而且內銷的市場新鮮度更佳,今年特別強打椪柑,因為專業冷藏技術,躲過寒害,希望消費者更支持本土好水果。
-660x495.jpg)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