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返鄉30年 詹光榮讓日本愛上台灣水果

近年來,青年返鄉從農贏得外界掌聲,也有人質疑年輕人能撐多久?30年前返鄉挑戰外銷葡萄的「一代青農」詹光榮,當年才20幾歲就勇敢將家中水稻轉成果樹經營,揪伴成立「青年研究會」到成立傑農合作農場,從規模16坪的冷藏庫營運到300坪的規模,每年將上百噸的台灣椪柑、葡萄、芒果、白柚銷往日本。

30年堅持,從熱情青農到專業熟農,詹光榮說,務農這條路絕對可以走,只要累積專業,種出高品質農產品,就有機會打開市場。

(圖/潘子祁攝)(3)

不恥下問,30年前青農返鄉轉型

時光倒流30年,當時的卓蘭還是一片稻浪景觀,不過已有農民開始改種巨峰葡萄。年僅20多歲的詹光榮卻敢違逆家裡種稻的心願,跟風改種葡萄,「我只是想著怎樣讓家裡不要那麼窮,有人改種我便想試看看。」

第一年他試種的3分地收成有10幾萬,第二年又收20多萬,儘管成績不錯但讓他卻發現,即便努力種出果粉多、品質佳的葡萄,每公斤也只多2、30元的價格,「想賣到150元都被嫌不可能。」於是他便想嘗試攻入日本市場,看能否藉此博得更好的收入。

但詹光榮很清楚,這場戰役並非單打獨鬥就能成功。於是他在1982年號召目標一致的農民成立青年葡萄果農研究班,20多個班員平均年齡只有30歲,堪稱第一代的「青年返鄉」。

聽起來很熱血,但過程卻無比艱難。既然叫研究班,成員每月便要針對特定的農業題目做報告,「像現在1月初,成員就要針對下個月葡萄園的施肥、修剪的時間做報告。」在沒有google的年代,也並非人人念大學、會做報告的年代,「真的很痛苦。」

但他以身作則,從找農業雜誌、書籍,把不懂和實際遇到的問題記下來,向台灣大學、中興大學的園藝系教授或農改場專家詢問、確認資料正確性後,再和班員討論。

兩年磨合下來,班員的生產品質的確提升,「當大家看到效果後,也培養出一定的研究知識,就不再抱怨。」而這20多名青年更成為傑農合作農場的首批成員,迄今已成為有120多戶農友的外銷合作社,年銷量最多達400多噸葡萄、100多噸椪柑和100噸芒果。

詹光榮從「初代返鄉青年」歷經20年,現已是國內重要輸日水果的合作社。(圖/潘子祁攝)當年青農,如今已成阿公,詹光榮創立傑農合作農場,現已是國內重要水果銷日管道。(圖/潘子祁攝)

外銷日本關卡多,精確管理是王道

既然想進攻日本市場,因此農藥使用、病蟲檢疫、品質篩選到冷藏技術都得符合日方需求,一言以蔽之便是「產品規格化」,因此首重精確管理。以農藥為例,傑農便要求生產者取得產銷履歷,精確掌握栽培地號、面積和農要使用情況。

雖然這項要求對一般農友而言是門檻,但當初經歷過「研究情感」的成員卻因理念磨合,在推動上並無障礙;至於其他日後想加入的農友,「一定要認同我們的理念。」

詹光榮不忘當年學習提升品質的辛難,只要有人想向他求教,他都樂於分享,只盼農友共同提升耕種品質和議價能力。(圖/傑農提供)
詹光榮不忘當年學習提升品質的辛難,只要有人想向他求教,他都樂於分享,只盼農友共同提升耕種品質和議價能力。(圖/傑農提供)

確認生產端無虞後,傑農便會將收購進來的果粒依外觀、重量分級,接著進行至少連續12天的低溫處理,「冰到冷藏庫的椪柑、葡萄果實中心溫度,會控制在攝氏1度C以下。」

詹光榮說,這個溫度是經研究人員確認,既可冷死常見的東方果實蠅,且不會破壞椪柑果肉、口感的溫度,稍微再高一點和低一點就會有腐敗或口感降低的影響。

由於果實冷藏是把關品質的重點,因此日本每年還會派遣檢疫官到現場駐地1個月,「確定我們的設備有能力溫控,不是隨便拿溫度計測。」

每年會有1整個月的時間從日本派遣檢疫官駐於傑農,每日檢查是否符合檢疫和農藥標準,並確認冷藏溫度達攝氏1度C以下。(圖/傑農提供)
每年會有1整個月的時間從日本派遣檢疫官駐於傑農,每日檢查是否符合檢疫和農藥標準,並確認冷藏溫度達攝氏1度C以下。(圖/傑農提供)
不只有追蹤的QRcode,為免運送過程中遭到果蠅汙染,開口處更要以紗網密閉。(圖/潘子祁攝)
只有追蹤的QRcode,為免運送過程中遭到果蠅汙染,開口處更要以紗網密閉。(圖/潘子祁攝)

從日反攻回台 歡迎消費者嚐鮮

從單純想提高自身產品售價開始,詹光榮一路從提升自身品質到組團隊、內部交流,都是因體認到即便自家品質再好,若只有一枝獨秀,恐怕在投入的設備、管理成本回收前,便會遭量大質低的主流市場淘汰,「所以要大家一起好,才能把市場品質提升。」

而當市場願意出較高價格購買,農民才願意減低產量、增進品質。以椪柑來說,目前農友的收購價是一般批發通路的多一半的價格;腰圍25公分的椪柑,「我們一公斤至少40元,大一點的27公分則是52元以上。」

「我們農民絕對做到符合日本嚴格要求的水果,」詹光榮拍胸脯保證,而且內銷的市場新鮮度更佳,今年特別強打椪柑,因為專業冷藏技術,躲過寒害,希望消費者更支持本土好水果。

黃澄澄的椪柑看著就很喜氣。(圖/潘子祁攝)
黃澄澄的椪柑過年拜拜送禮都合適(圖/潘子祁攝)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