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曾是出口到美國的第一大國,如今市場卻遭中國、東南亞瓜分,這兩年更因魚價貴流失不少外銷訂單,導致今年供需失衡,跌破成本價。
水試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榮華直言,「中國、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善用荷爾蒙等藥物,控制吳郭魚性別,刺激成長,降低生長成本,中國對吳郭魚出口還施以農業補貼,同樣向美國報價,台灣是2元美金,中國可壓到1.3美金,台灣實在很難用價格跟他國競爭。」
他表示,台灣一直堅持用育種來改善吳郭魚早熟和多產的問題,朝「安全漁業」的方向前進,政府應在國際上多宣傳這項優勢,建立區隔市場,台灣鯛才有發展空間。
昔日銷美風光 台灣鯛不敵生產大國 節節敗退
台灣鯛外銷可分成整條全魚輸出的「條凍」,以及冷凍魚片、生魚片,主要外銷市場在美國。1999年台灣曾是美國最大吳郭魚供應國,當時市佔率高達6成,但不出3年,中國養殖技術急起直追,出口到美國數量也超過台灣,直到2012年,台灣在美市佔率僅剩5.6%。
前2年更因台灣鯛價格上漲,部分美國訂單轉往東南亞,去年輸美銷量只剩1.9噸。對此,水試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榮華直言,實在是非戰之罪,「中國、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善用荷爾蒙等藥物,控制吳郭魚性別,刺激成長,降低生長成本,尤其中國對吳郭魚出口還施以農業補貼,同樣向美國報價,台灣是2元美金,中國可壓到1.3美金,台灣實在很難用價格跟他國競爭。」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4年統計,中國吳郭魚產量高達169.8萬噸,為世界第一,第二印尼則有104.1萬噸,台灣產量約是7萬噸,全球排名第9。由此可見,隨著全球養殖吳郭魚的興起和複製,台灣很難繼續走追求產量的老路。
台精進育種改良 吳郭魚免用荷爾蒙 雄性率高
數十年來,吳郭魚育種一直朝「單性魚」的角度改良,為什麼是單性魚?是因為雌性吳郭魚每年平均可生產4到7次,每次可產下500到1500粒卵,容易影響魚池環境、造成飼料搶食,導致收成時約有7成魚未達上市體重,衝擊漁民生計,再加上雄魚成長速度通常比雌魚快1倍、體型大2/3,因此單雄性吳郭魚便成為育種目標。
台灣自1973年開始發展單性吳郭魚,民間育種業者邱益華1976年就繁殖出「98%單性吳郭魚」,飼養過程不需使用任何荷爾蒙,魚苗孵化出來高達98%是雄魚,非旦長得快,魚塭也好管理。
陳榮華說,相較台灣,世界上許多國家仍仰賴雄性激素等荷爾蒙藥物,讓吳郭魚變性,因為便宜又方便,而且吳郭魚消費大國美國有制定安全容許量,各國出口前只要事先檢查藥殘量,銷往美國沒有問題。

育種專家:推銷台灣鯛育種優勢 區隔國際市場
陳榮華表示,多年來台灣育種一直朝單性吳郭魚努力,再怎麼改良影響有限,「反倒是懂得在國際市場上做出區隔才是解方,」讓美國市場了解,台灣鯛和他國吳郭魚有著用藥與否的差異,這部分政府需多著力,輔導漁民、業者加強宣傳和行銷。
此外,歐盟對荷爾蒙藥物的規範是零檢出,陳榮華認為,「如果美國搶不過,不妨嘗試朝歐盟前進,台灣要走安全漁業,就是走有市場需求的國家,如此台灣鯛外銷才走的長、走得遠。」
水試所副所長劉富光指出,除了單性吳郭魚的品種改良外,輔導漁民安全使用水產動物用藥很重要,這部分若改善,才能建立國家品牌形象,與人抗衡。
業者:外銷要維持 內需也要擴展
台灣鯛協會執行長施淵源則說,台灣鯛品質好,目前持有ASC認證(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永續貿易倡議組織推動,確保衛生安全、友善環境)家數多達10多家,在外銷上勢必往更好市場邁進,不過他直言,近年來中國、東南亞也在搶占歐盟市場,尤其雙方簽有最惠國待遇,關稅上享有優惠,台灣鯛要競爭有限。
相較外銷,施淵源反倒著眼擴充內銷市場,「台灣對進口漁產檢驗力度一直不足,導致問題雜魚流入一般市場,低價搶市,衝擊台灣鯛的推廣,政府若能嚴加把關,鼓吹消費者購買在地養殖魚種,非旦顧及消費者食安,也有助台灣鯛的內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