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漁民今年禍不單行,2月受寒害影響,上萬尾魚凍死,沒想到價格並未因此上揚,由於外銷訂單減少,現在一斤跌到剩25元,幾乎跌破成本,有業者直言,理論上有飼養登記、每年通報放養量的漁民,才能給相關的補助,但因地方民代「為民喉舌」,逢補助通通有獎,政策根本無法落實。
問題一:外銷訂單減少,漁民無處銷
嘉義布袋漁民江龍自無奈地說,去年同期收購價大約一斤30元,今年卻只剩25元,幾乎和成本差不多,而且大盤不來收,只好繼續花飼料錢餵魚,養大一點做魚片。
為何寒害後魚價不漲反跌,漁業署和台灣鯛協會、漁民都將原因指向外銷,台灣鯛協會執行長施淵源表示,前兩年魚價貴,流失了不少外銷訂單,加上漁民因價格好,養殖量增加,倒回內銷市場,價格因此下滑。
台灣鯛外銷可分成整條全魚輸出的「條凍」形式,或是冷凍魚片、生魚片,規格大約是800~1200克,內銷則是600克為主。
主要的外銷市場是美國「條凍」,在這三者中價格最低,因此容易受價格影響,這幾年中國、東南亞養殖興起後,台灣鯛出口的波動幅度很大,2014年還有約2.4萬噸,去年因價格好,外銷量只剩1.9萬噸。
今年尚未有統計數字,不過從收購情況就可見一斑,江龍自說,自己的魚已經養到800克以上,但目前池中還有3、4萬斤魚,等著大盤來收購。
其實早在年初,許多漁民和盤商就發現外銷訂單減少,年初價格即跌到20多元,之後雖因寒害,短暫上揚到32元,但整體量實在供過於求,仍舊逃不了崩盤命運,漁民更直率地說,如果沒有寒害,可能更嚴重。
問題二:民代施壓,飼養登記難落實
放養量增加、外銷訂單減少,看起來是非戰之罪,但都並非不可預測的天災,遲遲無法掌握市場和需求量,才是台灣鯛價格起落的關鍵。
「其實大部分的人心裡有數,大概三年一輪,今年價格不好,投入的人少,明年價格可能又會回升了。」嘉義台灣鯛魚苗商林篤毅,面對這樣的循環,直說「無解」,因台灣是自由市場,無法控管魚苗,政府也不可能保價收購。
施淵源表示,農業並非工業化生產,無法控制的因素太多,可能制定了目標產量,卻受天氣影響無法達成,目前魚苗商仍沒有共識。
其實,漁業署早就要求漁民必須有飼養登記,每年申報放養量,理論上,遵守規定者才能領到政府的補助,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業界的人直言,這些事政府當然都有做,但許多地方民代「為民喉舌」,向中央施壓,最後不論有無登記,補助通通有獎,實際養殖量一定多於申報量,「今年寒害領補助就跑出了一堆。」

找不到解決方法,農政單位只能辦促銷活動
對於如何控制產量,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並無正面回答,只表示,初步了解,業者會調節下一季的放養量,政府則鼓勵消費者多食用,把內銷市場弄好。
漁業署說的鼓勵,是在4月22日發出「孝親饗宴 國產優鱻尚讚」新聞稿,在希望廣場和漁會網路商城促銷台灣鯛,要消費者多選購,孝順母親。
這樣的回答,聽在漁民耳中十分失望,江龍自說,許多東南亞國家都是政府帶頭規劃產業,不易大起大落,應從源頭做起,掌握現在的供需量,不要一直賣魚苗。
施淵源則鼓勵漁民朝高品質飼養邁進,做產銷履歷、ASC認證(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永續貿易倡議組織推動,確保衛生安全、友善環境),價差就會出來,也能確保下游加工廠契作,漲跌由雙方各負擔一半,若一斤簽約30元,當季市價32元,加工廠會以31元收購,雖然漁民無法大賺,但也不會大賠,相對比較穩定。
施淵源也呼籲,漁民不要急著拋售,否則價格可能會更低,可把魚養大到800克至1200克,做成魚片,價格會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