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裡雨一直落,落到攏走不開腳,腳頭夫嘛系痠痛到不行,恩擱肖年仔在外頭打拚,咱別打擾他們,讓他們在外面打拚賺錢,咱要照顧好咱們佮己,來一罐腳頭夫保健食品,照三餐吃免煩惱。免麻煩肖年仔、佮己來,緊打電話進來買…..」
一段彷彿厝邊隔壁鄰居閒話家常的廣播詞,是鄉下老農最熟悉的媒體。然而在廣播圈工作超過10年的「大米」發現,很少能夠聽到一個專為農村發聲、提供農學新知的廣播節目或電台,但礙於開台和節目均屬不易,幾經糾葛下毅然決然辭去台北工作圈,以自購器材、埋鍋造飯的方式打造出專屬農村的「我愛深溝」節目。
打歌賣藥兼陪老農,卻無專屬農村節目
「聽拉力喔(收音機)就像有人陪聊天一樣。」種稻半世紀的崑濱伯(黃崑濱)也吃這套。他說自己下田時也會拎一台收音機,調好頻道再開始工作,具體講什麼記不得,只記得有笑話、社會時事、全國新聞,直到有幾次收音機掉到田裡、壞掉後便不再攜帶了。
儘管崑濱伯現在已經少聽了,仍有許多不識字、以台語為母語的老人、農民,仍維持收聽習慣,聽到「揪甘心」藥品銷售順便「催下去」。目前的廣播世界一國兩制,農村裡的廣播只剩賣保健食品、藥品和萬精油,而都會裡的廣播也只有流行音樂、交通新聞,聽不見一點關於農村的訊息。
「對,所以我真的很想做農村廣播。」廣播圈從業十多年、綽號「大米」的林瓊美,語氣篤定地以廣播人精確咬字的口條說著。
其實她自己出身台中烏日,見證家鄉從農地變工廠,再變作高鐵站、都會叢林,雖然長年在台北打拼,但好幾次她駕車南返、下交流道後,卻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讓她慨歎鄉村消退得太快速,因此亟欲用自己的廣播專業,為故鄉、農村做個廣播電台。
-780x461.jpg)
從深溝看世界,也看見農村大小事
然而實體電台籌備並不容易,不只法令受限,訊號播送設備至少得百萬元起跳,「如果可以我會希望有廣播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她許願般地說著,但基於現實考量,並在倆佰甲小農的鼓勵下,便決定先從每周六固定的廣播節目「我愛深溝」做起,並以自己的綽號大米命名為「米米之音」網路電台。
「雖然節目名稱是『我愛深溝』,但題材不會只侷限在深溝,而是關於農村的一切大小事。」大米說,無論是現在的節目、或未來期望的電台,都是希望呈現農村的生活面貌,她既不會美化、浪漫化農村,也不會限縮在特定村落、職業,像她接下來預計訪問已在深溝開店超過70年的柑仔店(雜貨店)老闆,或教授台語的專業老師,「我相信他們對深溝、農村都有獨到的見解。」
-780x463.jpg)
再加上深溝既是台灣農村的一員,自然也能投射出台灣農村普遍的景致。就好比目前已經錄出、田文社長Over在廣播中提到,她最害怕在田間遇到老農,因為老農會對友善農訪的田地給予善意指導,而她得權衡人情輩分、理念落實來應對進退。
大米說,這樣的景況是許多農二代、農青返鄉後最常面對的問題,但沒人關注,只能依靠自己的口耳相傳和經驗請教;只是若透過我愛深溝節目,便能引起共鳴、學到別人是怎麼做的,而且「廣播和文字、畫面媒體不一樣,因為只有聲音,你會很用心地去感受、去讀到人講話的情緒,畢竟你看不到表情。」
大米說,除了訪問農青之外,慣行老農的經驗談,農改場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也會是她想進行的單元,只是她得先找到合適的人和場地。
盼商業台給空間,讓老農也能收訊號
原來目前專業的指向型麥克風、剪輯軟體,甚至上傳到SoundCloud的雲端空間,都是她自掏腰包「燒庫存」、零收入換來的成果,「這些都是為了讓聽眾聽廣播是舒服的必要投資。」而她也沒有錄音室,目前是暫借「貓小姐食堂」的空間來錄。
也因為她的受訪者絕大多數是沒受訪經驗的素人,也面臨許多訪問挑戰。光拿麥克風漫談便容易因拉近拉遠而忽大忽小聲,「所以我都會讓他們戴上耳機,聽自己講話的聲音,知道怎樣的角度是合適的。」間接從採訪過程中,讓農民體會平常不易見的媒體運作,權充生活以外的樂趣。
目前大米已製播兩集節目並公開於網路上,但讓她苦惱的是農青、農二代用手機收訊沒問題,但老農便不擅長用手機。所以她仍期望最終能有實體電台發送訊號,無論是自己打造,或是商業電台願意撥出時段供她製播的節目播送,讓老農可以在下田時直接收聽,是她當前最迫切的願望了。
-780x520.jpg)
神農電台( 可網路收聽喔 )訪問過穀東俱樂部的賴清松大哥喔
什麼是農業?什麼是農業的核心價值?誰是農業從業人員?什麼是台灣農業的特色?
農業應否或應如何轉型?新世代農民應具備哪些知識?技能?
位於雲林虎尾神農電台(FM99.5可網路收聽)23年來一直以這些為主題,歡迎收聽。並歡迎將妳的節目提供播出。
請上神農網站 http://www.fm995.com.tw 或請來信聯絡 iam995@gmail.com
神農廣播電台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