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米米之音 我愛深溝Radio

「….近日裡雨一直落,落到攏走不開腳,腳頭夫嘛系痠痛到不行,恩擱肖年仔在外頭打拚,咱別打擾他們,讓他們在外面打拚賺錢,咱要照顧好咱們佮己,來一罐腳頭夫保健食品,照三餐吃免煩惱。免麻煩肖年仔、佮己來,緊打電話進來買…..」

一段彷彿厝邊隔壁鄰居閒話家常的廣播詞,是鄉下老農最熟悉的媒體。然而在廣播圈工作超過10年的「大米」發現,很少能夠聽到一個專為農村發聲、提供農學新知的廣播節目或電台,但礙於開台和節目均屬不易,幾經糾葛下毅然決然辭去台北工作圈,以自購器材、埋鍋造飯的方式打造出專屬農村的「我愛深溝」節目

打歌賣藥兼陪老農,卻無專屬農村節目

「聽拉力喔(收音機)就像有人陪聊天一樣。」種稻半世紀的崑濱伯(黃崑濱)也吃這套。他說自己下田時也會拎一台收音機,調好頻道再開始工作,具體講什麼記不得,只記得有笑話、社會時事、全國新聞,直到有幾次收音機掉到田裡、壞掉後便不再攜帶了。

儘管崑濱伯現在已經少聽了,仍有許多不識字、以台語為母語的老人、農民,仍維持收聽習慣,聽到「揪甘心」藥品銷售順便「催下去」。目前的廣播世界一國兩制,農村裡的廣播只剩賣保健食品、藥品和萬精油,而都會裡的廣播也只有流行音樂、交通新聞,聽不見一點關於農村的訊息。

「對,所以我真的很想做農村廣播。」廣播圈從業十多年、綽號「大米」的林瓊美,語氣篤定地以廣播人精確咬字的口條說著。

其實她自己出身台中烏日,見證家鄉從農地變工廠,再變作高鐵站、都會叢林,雖然長年在台北打拼,但好幾次她駕車南返、下交流道後,卻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讓她慨歎鄉村消退得太快速,因此亟欲用自己的廣播專業,為故鄉、農村做個廣播電台。

在入住宜蘭前,大米早已全台跑透透,開始嘗試在鄉間錄音、取材的可能。(圖/大米提供)
在入住宜蘭前,大米早已全台跑透透,開始嘗試在鄉間錄音、取材的可能。(圖/大米提供)

從深溝看世界,也看見農村大小事

然而實體電台籌備並不容易,不只法令受限,訊號播送設備至少得百萬元起跳,「如果可以我會希望有廣播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她許願般地說著,但基於現實考量,並在倆佰甲小農的鼓勵下,便決定先從每周六固定的廣播節目「我愛深溝」做起,並以自己的綽號大米命名為「米米之音」網路電台。

「雖然節目名稱是『我愛深溝』,但題材不會只侷限在深溝,而是關於農村的一切大小事。」大米說,無論是現在的節目、或未來期望的電台,都是希望呈現農村的生活面貌,她既不會美化、浪漫化農村,也不會限縮在特定村落、職業,像她接下來預計訪問已在深溝開店超過70年的柑仔店(雜貨店)老闆,或教授台語的專業老師,「我相信他們對深溝、農村都有獨到的見解。」

因為受訪者是農民,不好請到有隔音間的「錄音室」,便得找個僻靜處收音,而農民侃侃而談很好,但又得抓住議題核心、循循善誘,做起來可沒想像中容易。(圖/大米提供)
因為受訪者是農民,不好請到有隔音間的「錄音室」,便得找個僻靜處收音,而農民侃侃而談很好,但又得抓住議題核心、循循善誘,做起來可沒想像中容易。(圖/大米提供)

再加上深溝既是台灣農村的一員,自然也能投射出台灣農村普遍的景致。就好比目前已經錄出、田文社長Over在廣播中提到,她最害怕在田間遇到老農,因為老農會對友善農訪的田地給予善意指導,而她得權衡人情輩分、理念落實來應對進退。

大米說,這樣的景況是許多農二代、農青返鄉後最常面對的問題,但沒人關注,只能依靠自己的口耳相傳和經驗請教;只是若透過我愛深溝節目,便能引起共鳴、學到別人是怎麼做的,而且「廣播和文字、畫面媒體不一樣,因為只有聲音,你會很用心地去感受、去讀到人講話的情緒,畢竟你看不到表情。」

大米說,除了訪問農青之外,慣行老農的經驗談,農改場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也會是她想進行的單元,只是她得先找到合適的人和場地。

盼商業台給空間,讓老農也能收訊號

原來目前專業的指向型麥克風、剪輯軟體,甚至上傳到SoundCloud的雲端空間,都是她自掏腰包「燒庫存」、零收入換來的成果,「這些都是為了讓聽眾聽廣播是舒服的必要投資。」而她也沒有錄音室,目前是暫借「貓小姐食堂」的空間來錄。

也因為她的受訪者絕大多數是沒受訪經驗的素人,也面臨許多訪問挑戰。光拿麥克風漫談便容易因拉近拉遠而忽大忽小聲,「所以我都會讓他們戴上耳機,聽自己講話的聲音,知道怎樣的角度是合適的。」間接從採訪過程中,讓農民體會平常不易見的媒體運作,權充生活以外的樂趣。

目前大米已製播兩集節目並公開於網路上,但讓她苦惱的是農青、農二代用手機收訊沒問題,但老農便不擅長用手機。所以她仍期望最終能有實體電台發送訊號,無論是自己打造,或是商業電台願意撥出時段供她製播的節目播送,讓老農可以在下田時直接收聽,是她當前最迫切的願望了。

某次收音時卻遇上蘭陽平原的午後雷陣雨,大米便趕緊拿起斗笠擋風遮雨,也避免風雨聲干擾,也算是難得奇觀。(圖/田文社提供)
某次收音時卻遇上蘭陽平原的午後雷陣雨,大米便趕緊拿起斗笠擋風遮雨,也避免風雨聲干擾,也算是難得奇觀。(圖/田文社提供)

聽米米之音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