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科技農業蓬勃發展,農委會旗下單位,包含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合作廠商等特別將68項研發成果搬到台北南港展覽館,從21日起連展4天供民眾一飽眼福。
包含紅外線技術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精準度比傳統快篩法高,將是團膳業者、果菜批發商的一大福音。另外還有最夯的無人飛機空拍圖,農試所已實際在尼伯特風災中應用,若操作順利將可供於天災後一線農損災情勘察,大幅節約人力。
導入紅外線技術,精準抓農藥殘留
學校營養午餐團膳業者和果菜合作社最苦惱的便是無法快速篩檢出農藥殘留,一旦送交下游,遭地方衛生局驗出農藥超標,就得負起法律責任。不過農藥毒物試驗所開發出一款新產品,透過拉曼光譜(一種紅外線)便可精準、快速、在田邊進行農藥的半定量檢測。
這套系統操作上相當簡單,只要將樣本萃取,透過中介濾除雜質後,再滴在晶片上,置入電腦以拉曼光譜掃描,大約3分鐘便能跑出「波峰圖」,透過電腦比對便能精準掌握到底是哪種農藥。
殘毒管制組助理研究員曾昭銘解釋,其原理是透過拉曼光譜照射溶液,而溶液中的化學物質會反射出不同量的拉曼光譜,藉此找出每種農藥的「波峰圖」。目前已完成100多種農藥波峰圖的建置,未來仍會繼續擴充資料庫。
換言之,未來只要一台電腦、一組試管和晶片,便能在田間測試農藥,減少風險。
-780x520.jpg)
無人飛機、3D影像整合地籍資料,風災勘察超給力
每年颱風時節都是鄉公所和農政單位最苦惱的日子,畢竟為求農友復耕順利,總得馬不停蹄到所有災害現場拍照、存證,整日奔波下來又得加班跑行政流程,加緊救助金核發腳步,往往耗去大量時間、精力、人力。不過農業試驗所即將推出一套3D立體影像技術導入農損勘災作業中,讓科技為農業服務。
農試所農化組長郭鴻裕說,整套系統是透過無人飛機從空中拍攝,只要物件大於一個鐵水桶都能清楚呈現,從空中一覽無遺農損狀況、面積,也能跨越地面障礙,例如倒伏路樹、泥濘橫流的路面。
無人飛機在蒐集照片的同時,還會將資料上傳到後台系統,系統會自動和農糧署地籍資料系統鍵結,而農政人員也可在地面直接以手機拍攝照片,上傳到後台後統一彙整。
簡單來說,未來農政人員可透過陸、空「分進合擊」,而且電腦系統直接將地籍、照片鍵結,不用再靠人力一筆筆勾稽。只是為求空照清晰度,無人飛機每蒐集100公頃資料,前後得耗費約2、3小時的時間。
-780x504.jpg)
油電農機車,兼顧環保和扭力
一台載重1200公斤的農業搬運車,是鄉間小路最常見的風景。只是這類搬運車通常以柴油引擎為主要動力,雖然柴油能量高、較汽油節省、環保,但卻容易因排氣管阻塞、噴油系統不正確、超載貨物又快速加速、油品低劣等許多因素而排放黑煙,成為「烏賊車」,因此才有電動引擎農業搬運車的誕生。
只是電動引擎的農業搬運車要價不斐,嘉義大學副校長艾群表示,以載重1200公斤噸位的電動搬運車而言,一台約35萬元,但柴油引擎車卻只要23萬元。而且農友習慣「一趟解決」,不再分第二、三趟才把農貨載完,但電動引擎的扭力不夠,一旦超載便會走很慢,所以農友都不愛用電動引擎的農業搬運車。
不過嘉義大學研發出一款以柴油引擎為基底,混合油電雙系統,既能無噪音、無汙染,行駛中還能將動能轉成電能,而且接近負重極限時也可以柴油催動,不會有扭力不足的問題。艾群說,只要以110伏特充一夜,電池續航力跑上50公里都不是問題。
不過這款油電柴油引擎農業搬運車還未上市,「定價大概會跟現在電動車差不多,但從環境永續、實務操作來說,還是比電動車來得好。」艾群說。
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展出時間為7月21日到24日,地點位於台北南港展覽館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