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特約記者廖靜蕙
初春之際,台灣野外百花陸續綻放,引人駐足。梅花、李花、桃花都屬於薔薇科、有五個花瓣,常常讓人分不清。本文邀請專研薔薇科、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坤城分享辨識梅李桃的方法,不管任何季節,皆能透過葉花果辨識無礙,同時也一起來了解梅李桃三姐妹來到台灣的歷史吧!
梅李桃辨識秘訣:花期、花梗、葉片、花色
張坤城解說,梅李桃在分類上都歸為李屬 (Prunus)。其中,開得最早的是梅花,從冬末開到春初,李花緊隨其後,到了三月,就是桃花的天下。
除了以花開時間研判,花梗的長度也是辨識關鍵。仔細觀察,李花有明顯的長花梗,梅的花梗幾乎貼在枝條上,讓人以為沒有花梗;桃的花梗是短梗,不如李花明顯。
另外,李花的開法是枝條佈滿密密麻麻的花朵,而且看得到葉片;梅和桃則是先開花再長葉,開花時看不到葉片。
至於花色,素有「桃花紅,李花白」的口訣,用來辨識兩者差異,不過這只是大原則,因為桃花的顏色不但有紅,還有粉色,甚至也有白色。梅花的花色也不遑多讓,白梅清雅、粉紅梅柔美、紅梅端莊,各擅勝場。
非開花期也能從葉子、果實辨識
若不是開花期,又該怎麼辨別梅李桃呢?
張坤城指出,葉片就有脈絡可循。民間口訣:「桃長,梅短,李中間」。葉子最長、呈現橢圓形的是桃子;梅的葉片是卵形尖尾;李樹葉子基部是尖的,葉片呈倒卵形,長度介於兩者之間。
至於果實,梅子產期是3-5月,「清明時期雨紛紛」說的就是「梅雨」,讓人不忘梅子成熟、該採收了!李、桃果實產期則為4-6月。另外,區分果實時可觀察表面光滑與否,果實光滑無毛、上面常看到白色臘粉的是李子;梅子和桃子表面都有短毛。
吃完果實之後,留下很硬的內果皮,就是一般所說的果核。果核有沒有網紋狀的凹槽、凹穴或孔隙,也是判斷梅李桃的方式。桃子的果核孔穴明顯,深具特色,成了行家收藏對象。梅、李的果核較平滑,孔隙或網紋較不明顯。
人類栽培歷史久 食用觀賞兩相宜
歸類為李屬的植物,廣為先民利用,梅李桃都有數千年的栽培利用史。梅李桃隨著漢人引入台灣島上,島上居民加以發揚光大,發展出眾多特色品系。
梅子由於無法生食,因此發展了由簡約到繁複的各種加工製作方法。1970年代,日本青梅需求量大,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人即大量栽植出口,曾一度創造豐富的收入,至今仍是部落特產。
梅的品種除了主打果實的「果梅」,還有以觀花為主的「花梅」。中正紀念堂梅花區裡,1月是白裡透粉、帶著香氣的「純香梅花」花期;2、3月則由粉紅色的「宮粉梅」接棒;相較於單瓣的果梅,重瓣的特徵更添風情。此外,國內有些農場也引入隨著枝條垂落的梅花品系,姿態更是惹人憐愛。
廣泛分布於中國的桃有4,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在台灣也是重要的經濟果樹。除了明鄭時期由先人帶入台灣,文獻記載:「1959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闢完成後,農復會、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及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等單位,由日本、美國引進溫帶地區的水蜜桃,栽植於海拔1,500-2,500公尺的高冷山地」,創造武陵、福壽山等農場特色,也帶動山村經濟。至今,在農業試驗所積極培育下,水蜜桃就有十多個品種。
台灣的李子大多是早年由福建、廣東地區引入的品種,至今有經濟栽培約14種,其中以光滑帶粉、紫紅色圓形像屁股的紅肉李,最為國人熟知。一年中最早熟的品種是3月下旬上市的杏菜李,直到6月中下旬由血根李採收宣告李子季結束。果實重量最重是可達90公克的黑李 (Blackamber),最輕的是19公克的宜蘭李。其他還有西瓜李、沙連李、桃接李、泰安李、黃柑李,抓準產季,也許就能在市場上不期而遇!
渡台後深入部落,被日本學者誤以為原生種
若以梅(Armeniaca mume)、李(Prunus salicina)、桃(Amygdalus persica)三者的學名查詢《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會得到「Cultivated」(栽培種)的註腳,意思是說,它們都是人為引入栽植的物種。
以梅花為例,在台灣由於人為栽培的歷史相當久遠,曾讓日治時期的植物學者正宗嚴敬將台灣山區的野生梅認定為原生種,於1932年發表成台灣特有變種(Prunus mume var. formosana)。
正宗嚴敬會如此判斷其來有自。當時日本植物學者進入台灣山區部落調查,看見長得高大老欉的梅樹。在此之前,一般人不太會深入山區部落,而原住民似乎也缺乏栽種的理由。
然而,日本學者始料未及的是,荷蘭、明鄭、清領時期,官方或先民來台開墾,設置與先民對應的平埔族、原住民「土官」,極具語言溝通能力及代表性。他們在交涉過程中,很可能因為實用、漂亮等各種理由,將漢人引入的植物帶回部落栽植,梅李桃極可能因此進入部落。
因此,無論是東部或北部山區出現的野生梅樹,都在部落周圍,未到深山無人之處;另一個考量是,原生植物在原棲地多少出現不連貫分布的現象,然而梅李桃卻非如此,因而最後仍被判定為引入物種。
已能在野外繁殖,但未被認證是歸化種
梅李桃三種樹雖是外來,但歷史悠久,是否已經能適應野外,被視為「歸化種」(Naturalized)呢?栽培種 (Cultivated) 意味著這些植物仍需人為栽植才能存活,歸化種則表示,雖為引入植物,但已能適應野外環境存活下來,並且建立族群。
張坤城從幾處跡象判斷梅樹已在台灣野外自行更新,能夠繁殖。觀霧大鹿林道過去曾開墾的峭壁上、林道旁,就有梅樹。他研判,早期駐在所曾栽植梅樹,棄置的果實經動物取食後,帶到周圍各處長了出來;另在北部及東部山區也不乏類似現象。
不知是證據不足,或尚未有學者將眼光關注到此,梅尚無緣被發表為歸化種。至於桃、李,果樹下偶爾出現小苗,不過野外仍未發現野化的情形。
在台屹立三百多年,梅李桃樹蔚成獨特景觀,已經深入台灣常民生活。下次到山區野外,看到果樹無法判斷梅李桃時,不妨仔細觀察花果葉,遙想一下是誰、為了什麼理由讓它們來到這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