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種、一直種,部落裡的傳統作物就不會消失,文化就有辦法找回來。」鑽研阿美族野菜文化長達20年的吳雪月,一語中的地說出近年來花東部落的想望。
這些年來花東部落陸續傳出復育原生種的聲音,這樣的省思來自長年來飲食文化、青年人口外移、大量土地休耕、除草劑過量使用等衝擊,讓紅藜、葛鬱金、噹噹bui(硬質玉米風乾後搗碎煮成玉米糊)等一個個代表原住民族的食物,消逝在生活場景中。
不過延續「里山倡議」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不僅部落族人想望,農政單位也逐漸將資源投注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中,首當其衝的花蓮農業改良場去年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希望將失去的種源一一保存下來,如今研究室蒐集的雜糧、野菜種源多達50種,昨日更盛大舉辦「原鄉作物與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

野菜即是生活 把原生種種回來
知名野菜達人、現為洄瀾文化推動小組籌備處執行長吳雪月劈頭就說,吃野菜對阿美族來說。如同作家瓦歷斯諾幹講的,「一個阿美族就像三部割草機」,採集野菜來吃是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種下去,光只剩文字是很可惜的。
不過吳雪月笑說,復育野菜沒那麼簡單,因為種子會選家,像她曾把樹豆拿去新竹種,但怎麼都無法轉黑,才驚覺原生種會選地方。
近年來投身保種工作的吳雪月發現,原生種的在地知識就藏在老人家口中,像有次採龍葵,母親突然提醒她深色比較苦不要採,讓她深刻了解其實身邊早有一個富含在地智慧的「寶庫」,只是過往很少挖掘她。
對吳雪月來說,每個原生種都訴說著地方的飲食習慣和風土,「所以保種不僅是期待它會不會發芽而已,如何幫它找『戶籍謄本』比較重要。」
-780x500.jpg)
中國種源引進的警惕 越南Muong族也復興原生種
不只台灣原住民陸續起身復興原生種作物,越南北部山區的Muong族也在努力做保種,NPO種子到餐桌協會理事長Mr.Mayu Ino說,越南和台灣很像,平均每個農民的可耕地低於0.5公頃,15年來也因為過分使用殺蟲劑、化肥等化學藥劑,破壞了天然資源。
Muong族住在越南和平省的Nam son commune,距離首都河內省約有130公里,這裡的傳統梯田以種植玉米、豆類為主,2005年在政府政策引導下,Muong族開始大量引進中國四川的植物來種,但收穫都不好,促使Ino決定向原住民推廣種當地原生種,將傳統找回來。
Ino遍尋部落後發現,部落有位婦人長期保存著在地原生的種子,不只有稻米,還有蔬菜、豆類、南瓜、瓠瓜等作物的種子,於是號召農民參與保種工作,人數從最初的8人,經過3年耕耘擴大到50人,如今該部落的原生種作物栽培已形成一個永續性的循環體系。
-780x583.jpg)
結合原生種作物 朝六級化產業發展
原民部落的原生種作物不僅富含文化,近年科學研究更發現原生種作物因多樣化,具有耐逆境、因應氣候變遷等特性,研究更顯示原住民時常食用的野菜,例如雨來菇、糯米糰、細葉碎米薺等內含的營養成分比許多常見蔬菜還要豐富。
原生種宛如原民部落的機會般,也因此花改場在保種之餘,陸續將力氣花在部落六級產業化和原生種作物的結合上,花改場助理研究員孫正華說,原生種雖難以規模量化,但其深具文化價值很適合發展成休閒農業,當個別部落陸續找回自身的獨特性,部落的生態旅遊將不僅是原住民的經濟謀生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一股助力。
-1-780x586.jpg)
-780x544.jpg)
葛鬱金、玉米、四季豆、南瓜等,原產美洲的物種,應該是會在地理大發現後,往歐非亞逐漸傳播擴散的過程中,因為途中不同氣候帶的選拔,失去相當的原生多樣性。或許需要由政府機關重新從美洲引種,選育出更適合臺灣平地高溫與颱風期的品種。 (順便也可以更新一下同樣來自美洲的番薯、番茄、番石榴、番木瓜、馬鈴薯、辣椒、釋迦、鳳梨、可可、酪梨、火龍果、百香果、木薯、花生、菸葉、菜豆屬Phaseolus的種原。
不過通過陸路或海陸來到臺灣的歐洲與非洲物種,應該也差不多就是了… … 比如目前的研究結果是在印度起源與被人類馴化的樹豆,應該也是需要重新自印度引種。
引種時,只食用莖葉片的,或許只需要有短期氣候類似就可引種,如果是需要開花結果或是膨大球根類的,通常都會需要類似蓬萊米改良的過程,要對日長相關基因進行育種與選拔,相對難跨緯度引種。 不過其實這樣也就不適用留種或育種,因為可能很不容易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