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阿美族三個割草機 野菜是生活 一直種傳統就回來

「一直種、一直種,部落裡的傳統作物就不會消失,文化就有辦法找回來。」鑽研阿美族野菜文化長達20年的吳雪月,一語中的地說出近年來花東部落的想望。

這些年來花東部落陸續傳出復育原生種的聲音,這樣的省思來自長年來飲食文化、青年人口外移、大量土地休耕、除草劑過量使用等衝擊,讓紅藜、葛鬱金、噹噹bui(硬質玉米風乾後搗碎煮成玉米糊)等一個個代表原住民族的食物,消逝在生活場景中。

不過延續「里山倡議」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不僅部落族人想望,農政單位也逐漸將資源投注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中,首當其衝的花蓮農業改良場去年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希望將失去的種源一一保存下來,如今研究室蒐集的雜糧、野菜種源多達50種,昨日更盛大舉辦「原鄉作物與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

14311346_1395007487179411_2301505329287290801_o
阿美族媽媽與野菜細葉碎米薺(攝影/蔡佳珊)

野菜即是生活 把原生種種回來

知名野菜達人、現為洄瀾文化推動小組籌備處執行長吳雪月劈頭就說,吃野菜對阿美族來說。如同作家瓦歷斯諾幹講的,「一個阿美族就像三部割草機」,採集野菜來吃是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種下去,光只剩文字是很可惜的。

不過吳雪月笑說,復育野菜沒那麼簡單,因為種子會選家,像她曾把樹豆拿去新竹種,但怎麼都無法轉黑,才驚覺原生種會選地方。

近年來投身保種工作的吳雪月發現,原生種的在地知識就藏在老人家口中,像有次採龍葵,母親突然提醒她深色比較苦不要採,讓她深刻了解其實身邊早有一個富含在地智慧的「寶庫」,只是過往很少挖掘她。

對吳雪月來說,每個原生種都訴說著地方的飲食習慣和風土,「所以保種不僅是期待它會不會發芽而已,如何幫它找『戶籍謄本』比較重要。」

%e7%9f%a5%e5%90%8d%e9%87%8e%e8%8f%9c%e9%81%94%e4%ba%ba%e5%90%b3%e9%9b%aa%e6%9c%88%ef%bc%88%e6%94%9d%e5%bd%b1%ef%bc%8f%e9%83%ad%e7%90%87%e7%9c%9f%e3%80%80%ef%bc%89
知名野菜達人吳雪月(攝影/郭琇真)

中國種源引進的警惕 越南Muong族也復興原生種

不只台灣原住民陸續起身復興原生種作物,越南北部山區的Muong族也在努力做保種,NPO種子到餐桌協會理事長Mr.Mayu Ino說,越南和台灣很像,平均每個農民的可耕地低於0.5公頃,15年來也因為過分使用殺蟲劑、化肥等化學藥劑,破壞了天然資源。

Muong族住在越南和平省的Nam son commune,距離首都河內省約有130公里,這裡的傳統梯田以種植玉米、豆類為主,2005年在政府政策引導下,Muong族開始大量引進中國四川的植物來種,但收穫都不好,促使Ino決定向原住民推廣種當地原生種,將傳統找回來。

Ino遍尋部落後發現,部落有位婦人長期保存著在地原生的種子,不只有稻米,還有蔬菜、豆類、南瓜、瓠瓜等作物的種子,於是號召農民參與保種工作,人數從最初的8人,經過3年耕耘擴大到50人,如今該部落的原生種作物栽培已形成一個永續性的循環體系。

ino%e6%89%be%e5%88%b0%e7%9a%84muong%e6%97%8f%e4%b8%ad%e4%bf%9d%e7%a8%ae%e7%9a%84%e5%a9%a6%e5%a5%b3-%ef%bc%88%e5%9c%96%e7%89%87%e6%8f%90%e4%be%9b%ef%bc%8fmr-mayu-ino%ef%bc%89
Ino找到的Muong族中保種的婦女 (圖片提供/Mr.Mayu Ino)

結合原生種作物 朝六級化產業發展

原民部落的原生種作物不僅富含文化,近年科學研究更發現原生種作物因多樣化,具有耐逆境、因應氣候變遷等特性,研究更顯示原住民時常食用的野菜,例如雨來菇、糯米糰、細葉碎米薺等內含的營養成分比許多常見蔬菜還要豐富。

原生種宛如原民部落的機會般,也因此花改場在保種之餘,陸續將力氣花在部落六級產業化和原生種作物的結合上,花改場助理研究員孫正華說,原生種雖難以規模量化,但其深具文化價值很適合發展成休閒農業,當個別部落陸續找回自身的獨特性,部落的生態旅遊將不僅是原住民的經濟謀生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一股助力。

%e8%8a%b1%e8%93%ae%e5%b8%82%e8%b6%a8%e7%9b%a1%e5%8f%af%e8%b2%b7%e5%88%b0%e5%8e%9f%e4%bd%8f%e6%b0%91%e9%87%8e%e8%8f%9c%ef%bc%88%e5%9c%96%e7%89%87%e6%8f%90%e4%be%9b%ef%bc%8f%e8%8a%b1%e6%94%b9%e5%a0%b4
花蓮市可買到原住民野菜(圖片提供/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游之穎)
%ef%bc%88%e5%9c%96%e7%89%87%e6%8f%90%e4%be%9b%ef%bc%8f%e8%8a%b1%e6%94%b9%e5%a0%b4%e5%8a%a9%e7%90%86%e7%a0%94%e7%a9%b6%e5%93%a1%e6%b8%b8%e4%b9%8b%e7%a9%8e%ef%bc%89
(圖片提供/花改場助理研究員游之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