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擬恢復日本核災區食物進口,除了福島縣未解禁,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四個臨近福島災區都擬原則開放,昨(8)日進行第四次食安溝通會議,農委會、食藥署、食安辦公室、與會公民團體熱烈討論。
與會公民團體紛紛指出,目前的輻射食品資訊不夠公開、檢驗人手可能不足、輻射污染限量標準有待討論……等疑慮。面對外界不信任聲浪,食安辦公室主任許輔將要求原子能委員會公佈相關資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更再三承諾召開十場公聽會,「待開完公聽會再做全盤討論。」
福島周邊四縣食品原則開放,需附輻射檢測報告
陳吉仲說明,目前考慮原則性開放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四地的食品進口,「但茶類、飲用水、嬰幼兒奶粉、野生水產品仍暫停受理輸入。」其餘食品輸入時需檢附輻射檢測報告、產地證明,並由食藥署加強查驗;至於其他地區食品則從現行雙證改為附有產地證明單證即可。
另外,台、日雙方也將簽署「台日食品安全及進出口合作備忘錄」。陳吉仲表示,這是目前規劃的第一階段管制措施,待第一階段實施六個月後,政府相關部門將進行檢討、評估,調整後續管制措施,「若日本政府日後不配合,我們有權調回現行模式。」
-660x433.jpg)
食藥署:日本輸台食品輻射檢驗合格
食藥署也公佈近五年來檢驗日本輸台食品的結果,食藥署署長姜郁美表示,截至今年十月中旬,共檢驗9萬2千多批食品,「全數符合輻射標準。」當中僅有216件檢出微量輻射,但都符合台、日限量標準。
姜郁美也表示,2016年也僅有兩件產品檢出輻射含量,一件是魚產品,已經銷毀;另一件則是茶葉100公斤,也已經退運。
陳吉仲更表示,為了了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管控情形,曾在今年八月底派食藥署、農委會、原能會、外交部、經濟部、食安專家、醫師等人員前往考察福島五縣、東京都、琦玉縣,實地訪查農場、水產品生產場所、食品加工廠、輻射檢測實驗室、福島第一核電場等地,並提出考察報告。
「當時也有詢問過一些公民團體是否要隨團考察,但公民團體略表疑慮而未能同行。」陳吉仲表示,雖然該次考察幾乎都是政府官員,但考察報告絕對真實呈現考察團的意見,絕無半點修改。
根據考察報告,陳吉仲表示,雖然日本地方環境輻射監測站測出福島部分地區仍輻射污染,「但這些地方都不能種植農產。」而根據日本輻射監測計劃結果,日本政府在2015年檢測17個特殊地區中的260,538件食品,其中僅有279件檢出輻射超標,「日本消費者對於福島縣食品疑慮也下降至15.7%。」
公民團體:應公開更多貨品資訊,讓消費者檢驗
雖然食藥署、考察團提出種種邊境查驗結果、考察報告內容,但公民團體仍表示檢測報告不夠公開透明,甚至質疑,若數據來自日本官方,可信度可能大打折扣。
「為什麼我們突然要對日本那麼友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指出,打從福島核災之後,日本官方資訊就不完全公開,若考察地點、調查數據都是由日本官方提供,公民團體該如何相信考察團考察出來的結果都是值得相信的?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王南琦也表示,相信政府可以訂出很好的檢驗流程,現在也要求要每天公佈檢驗結果,「但流程再好,最後有沒有可能又流於人力不足而導致檢驗成效打折?」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黃嘉琳表示,站在消費者立場,希望清楚看到進口貨號、品項資料、廠商、數量等資訊,雖然某些資料可能涉及商業個資,但這就需要權衡,「讓消費者可以清楚看到檢驗資料才是真正的資訊公開。」
此外,黃嘉琳更指出,雖然過去食藥署、原能會都曾想修改輻射限量標準,「像半衰期為28年的鍶90、以及半衰期長達2萬4千年的鈽。」但都不了了之,之後有沒有可能訂出標準?另外,雖然國內檢驗儀器比照日本儀器,「但我們一個樣品的檢驗時間是幾秒?」這都會影響準確值。
食藥署:邊境查驗合格食品會附加標示產品QRCode
陳吉仲回應,當時赴日考察行程,都是由台灣考察團要求訪查,「但我們仍沒辦法幫日本政府回答,也不能說日本政府有沒有隱瞞什麼。」日本當地其實也有許多公民團體關心核災食品議題,台灣公民團體或許可以與日本公民團體合作探討。
至於檢驗人手問題,陳吉仲也表示,現在討論開放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千葉縣等四地的食品其實量都在少數,「進口量可能不到總量的5%。」而衛福部僅負責邊境抽查,樣品檢測則是送到核研所、高雄輻射偵測中心,「人力、檢測機器數量應該是沒有問題。」
姜郁美承諾落實產品標示,更表示從本月月底開始,只要邊境查驗合格的魚、肉、蔬果等食品都會被附加上標有產地的QR code,來自日本的產品也會明確標出都、道、府、縣,完全透明公開產品、產地資訊,讓民眾自行選擇要不要購買。
陳吉仲要求食安辦督促原能會公開詳細輻射檢驗資訊;許輔承諾,會儘快聯繫原能會窗口,了解目前微量輻射檢出的公告情況、現行檢驗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