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田,可以說是台灣的國寶田!」全國歷史最悠久的有機田,就位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旗南分場,設立至今已28年,證實有機農法在台灣不但確實可行,而且是永續之路。到底是哪些研究員,接力傳承這麼長遠的堅持?
《上下游》特地請曾經守護過這塊有機田的老中青三代重聚一堂:已退休的蔡永暭博士、高雄農改場副場長戴順發博士,以及目前負責田區的助理研究員侯秉賦,娓娓細述這塊田的發展脈絡,及其之於台灣農業的珍貴意義。

碩果僅存,台灣有機農業發軔地
來到這塊國寶田,裡作的高麗菜幼苗剛剛種下,抓起一把有機區的土壤,果然疏鬆香軟、黑得發亮。這就是養了28年的沃土!
這0.6公頃的田區細分為六小塊,以兩種輪作方式(水旱輪作、旱作輪作)搭配三種肥培管理(有機、折衷、化肥)。長期試驗下來,發現有機田區在種種土壤指標上都明顯優於化肥區,包括有機質含量、團粒安定度、總體密度、PH值等等,有益微生物也顯著增多,病蟲害則大幅降低。
較為黝黑,顯示有機質含量較高-780x520.jpg)
「這個長期的有機農法試驗,是從民國77年開始的,」戴順發細說從頭。當年農委會蘇楠榮技正、前台南場場長黃山內,與大學教授洪崑煌、王銀波、趙震慶,認為有機農法將是未來農業潮流,開始進行可行性評估,首先就設點在旗南分場,和嘉義的鹿草分場,接著台中場、桃園場、花蓮場也陸續加入,「但是後來保留到現在的,只有這一塊。」
「大概做到第四年,就知道有機的確可行。」蔡永暭瞇著眼回憶,依據當時資料分析顯示,有機區土壤的各種理化性質和累積的養分量都已遠高於化肥區。
六年後,有機田持續表現優良,研究人員更相信有機農法是正確方向,民國84年起,就從最容易的水稻開始推廣。高屏地區最先響應的兩位農民,一個是沈福來,一個是陳家成。如今,前者是有機農業指標人物,後者則是歷年經典好米比賽的常勝軍。
拋開外界質疑,這條路一定要走
「剛開始做的時候,人家會很懷疑,你們能用的東西那麼少,做得起來嗎?」戴順發說,當年能用的有機防治資材不多,不是蘇力菌就是苦楝油,「但是我們經過輪作制度、慎選作物種類,還是可以控制病蟲害,達到一定的生產水平。」
長年來,外界質疑的聲音沒有停過。在這塊田區研究了十年的蔡永暭卻堅信,「這條路一定要走。」
「那時候我的感覺是,農藥這東西不是我們研發的,研究過程、有沒有後遺症,我們都不知道啊!研究員不應該跟農民推廣這個,而應該另外找路。」蔡永暭當年努力說服同仁與研究計畫評審委員支持,終於在民國90年,爭取到高達2100萬的競爭型計畫經費!
一提及此,戴順發振奮道,「這塊田能維持到現在,蔡課長功不可沒。」有了充足經費,一連串研究得以順利展開,包括各種連作與輪作的組合配對、四十多種有機肥料的效能比較、製作「堆肥茶湯」(從堆肥萃取而出的精華液)……面積也擴大到3.4公頃,除了原有的露地區,新增溫室設施栽培。

養成夢幻「抑病土」,百毒不侵
蔡永暭當年研究就發現,「有機田區不管是病蟲害或是生理病害,都比化肥區少很多。譬如甘藍的黑腐病,很奇怪,這一區(化肥區)那麼明顯,怎麼有機區都沒有。」
進一步分析才發現,原來有機田區土壤中保留了許多有益的微生物,譬如放線菌、芽孢桿菌等等。「這麼多年下來,那裡的土壤已經接近『抑病土』,」蔡永暭解釋,所謂抑病土,就是不用任何農藥,怎麼種都不會生病的土。
聽起來是每個農民心中的夢幻之土啊。侯秉賦等前輩說完,補充說明道:「因為這個土裡面的菌都很強,它們多年來每天打來打去,互相競爭資源,所以外面的病菌一進來,根本打不過原本的菌。」
當時蔡永暭發現有機田土具備抗菌、靜菌的特性,但只能從病蟲害監測去觀察。而十幾年後的如今,科技日新月異,年輕的侯秉賦利用「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以把土中所有微生物的DNA都定序出來,與資料庫一一比對。結果十分驚人,這塊田區竟然蘊藏了一萬七千多種的微生物!
「感覺好像挖到寶!」侯秉賦興奮說道。他原就對土壤微生物感興趣,民國100年來到旗南分場任職,才知道有這一塊田的存在。得知菌相如此豐富,他立刻以此為論文主題一邊攻讀博士。
土中菌相超豐富,吸引師生來挖寶
由於田區的栽培模式已經固定,侯秉賦便把田土挖出來放到盆栽試驗,測試最易得立枯病而死的瓜苗,結果發現種在有機田土中的瓜苗生長健旺,罹病率遠低於慣行田土。
「很多植病系老師帶著學生,都來這塊28年有機田裡面尋找好菌,」戴順發說,這塊田是豐富的微生物寶庫,經過專家篩選出特別優秀的益菌,就具備發展為生物製劑的潛力。「這塊田造就了很多個碩士、博士呢!」他自豪道。
高雄農改場的助理研究員陳泰元便從中分離出KH8和KH11兩種益菌,在防治蓮霧的果腐病和蜜棗的炭疽病都成效顯著,預計明年可以量產上市。
和有機田土(右)做盆栽試驗,發現有機田土的瓜苗生長旺盛,罹病率明顯低於慣行田土(旗南分場提供)-780x724.png)
選對適種品種,有機農產品質更佳
這塊有機田的寶貴之處,更在於它是「露地」栽培,沒有任何溫網室設施保護。水稻、甜玉米,以及高麗菜、青花菜、結球萵苣等常見蔬菜,都在此種植成功。不僅外觀跟慣行作物一樣漂亮,產量也不差。
適合有機栽培的作物品種,研究員們也依實驗結果一一列出清單。侯秉賦彙整前人研究報告,水稻部分,近幾年以高雄147和台秈2號表現最佳,而且普遍來說,有機秈稻產量皆較稉稻為高。
甜玉米以「華珍」最優,白玉米以「台南白」最優。山藥是塊狀山藥表現優於長形山藥,甘藷則以台農72號最適合。
高雄農改場也曾對有機米與慣行米的食味值進行比較,發現有機米普遍都比慣行米具備更佳的口感,並且也表現出更強的抗氧化能力。
產量方面,侯秉賦表示,吃氮肥比較重的作物像高麗菜,有機栽培還是差一點,但其他蔬菜如萵苣、青花菜,有機區的產量並不輸給化肥區。

研究經費從千萬砍到一百萬,研究左支右絀
不過即使是國寶田,目前也面臨經費短缺的現實問題。研究計畫預算從民國90年的兩千多萬,到民國100年只有兩百多萬,再到今年,砍到只剩一百萬出頭。
「同一個計畫每年都砍10%,所以我們必須提出更多新的研究計畫,才能繼續維持。」但是更多的計畫就代表要作更多研究,人力卻嚴重不足。過去蔡永暭可以請二十幾個人幫忙田間農事,現在經費只夠請五、六個人。
像這類需要長期才能見到成果的研究計畫,很容易遭評審委員質疑,你這計畫內容怎麼每年都一樣?然而對於這塊國寶田來說,一年年重複累積,正是它難能可貴的價值所在。
研究員們期盼,如果這塊實驗田每年約一百萬的作物產出所得,能夠不需上繳公庫,而是回歸到田區的研究上,經費便能寬裕許多。
默默守護,向百年有機田看齊
老中青三代研究員重回這塊以心血澆灌的田區,象徵著台灣有機農業的接棒傳承。這些沈默的先行者,總是謹慎低調,要有百分百的科學證據才會出聲,以致他們的努力往往不為人知。
蔡永暭微笑遙想,「那時最快樂的事,就是有附近的農民經過,問說:你這裡真的沒噴藥嗎?我用了那麼多農藥,怎麼都沒有你種的漂亮?聽了就好高興。」
侯秉賦則展望未來,「現在有些有機的作法是慣行的翻版,往後應更站在生態平衡的角度,發展低投入或循環型的農業。」
國內農民常存有「做有機很難」的心魔,還有些人根本不相信台灣能種有機,其中許多甚至是農業學者專家。戴順發強調,有機絕對可行,而且現在農民要做有機比從前更容易了,各種生物製劑推陳出新,溫網室設施也更普及。
「英國的Rothamsted無化學耕作試驗站有一百多年歷史,我們也希望能夠持續一百年!」秉持著想為台灣留一片淨土的信念,研究員們一棒一棒默默地守護著國寶田,28年的意志接力,值得眾人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