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等一下,碗拿回來,沒加米酒不算完成。」阿猜嬤甜湯第三代店主柯得隆吆喝著顧客回頭,甜湯少不了米酒提味,他說這是對於小吃的堅持,米粒得飽滿、湯需帶有琥珀色澤,才算得上是一碗圓滿的甜湯。這樣頑固的吃食,在美食家焦桐眼中,是冬天裡幸福滿溢的古早滋味,結合帶有台北舊城區數十年歷史的魷魚羹、油飯等小吃,更成了台北要挑戰「美食之都台南」的首張戰帖。
舊城區舊滋味 傳承歷史記憶的頑固小吃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局長簡余晏、文史工作者邱翊、和有「飲食文學教父」之稱的作家焦桐,今在《味道臺北舊城區》新書發表會中談舊城區的飲食歷史記憶。透過小吃去看近代台灣的發展史,艋岬在地人的邱翊以魷魚羹做引頭,帶出山東老伯從中國來台的謀生記憶,他說充斥著童年回憶的魷魚羹,是來自福州的料理,更是老伯來到大稻埕的依靠;老伯靠著向當地福州人學習的手藝,揉合出自己的味道,如今賣了數十年口味不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歷史記憶也一併流傳至今。
「古早味不只是用舊斗笠、舊紅磚去裝飾,而是老老實實地去做、是崇尚自然的烹調手段,就像熬一鍋湯,要用骨頭和肉去餵鍋子,鍋子微笑了,湯自然就好了」,焦桐強調,回歸古早不見得是走回頭路,而是去緬懷童年時代較少矯飾、較少添加物與較少欺騙的食物滋味,省去一次性的塑料餐具,更是為下一代守護美好生活的重要課題。
若能尋回這樣的滋味,將台北建設成一個「大夜市」,晚上經營吸引所有饕客,早上則還地於民,或許也是個品嚐歷史的好方法。

按圖索驥吃台北
在艋舺紮根了五十多年的「阿猜嬤甜湯」第三代店主柯得隆,則是談起甜湯的復古滋味。想起媽媽背著弟弟,一隻手推石磨、一隻手加料的舊時光,白色的甜湯順著石磨淌淌流出,配著和外省人拿的燒餅、福州人買的油條、和本省人做的椪餅,他說這才是烙印在腦海中真正的老滋味,為了讓下一代能共享這樣的回憶,他也正慢慢找回舊日甜湯的好味道。
為了喚起老台北人的記憶、再次感受古早味的美好,簡余晏也鼓勵民眾可以從艋岬、大稻埕、大龍峒這些台北舊城區開始探索,從歷史文化到小吃文化,組合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的各種小吃成為豐盛的滿漢全席,更讓台北觀光成為道地的美食觀光,若民眾想要找尋這些店家,也可按照《味道台北舊城區》這本書來按圖索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