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政府研議開放日本福島周遭四縣市核食進口,引發軒然大波,民間抗議聲浪更是不斷,最終政府以暫緩來平息民怨,不過環團卻指出,上月行政院食安辦公室悄悄舉辦核食進口問題的專家會議,似乎並沒有放棄該項決策,因此呼籲政府應該斷然拒絕、捍衛民眾的安全。
同時,受邀二度來台的美國學者提摩西・莫梭(Timothy Mousseau)也援引多項田野調查數據,指出車諾比事件雖已三十年,但其影響長遠,導致大量輻射還存留在生物和整個生態系當中,不僅對生物產生直接的「基因損害」,輻射元素更廣泛地在食物鏈中流傳,值得所有人深思。

環團直指核食僅採抽驗 漏洞百出
對核食進口採反對態度,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楊順美指出,日本有做過調查,高達82%的人不願意吃福島附近出產的食品,且現在輻射劑量法規訂定檢驗是以「合不合格」作為標準,假設合格是100、但進口的是99,有人會要吃嗎?
此外,現在的輻射最低劑量標準是以四十歲男子、七十公斤作為基礎來設定,並未考量到小孩、女性及老人這些敏感族群,加上台灣進口諸多日本水果蔬菜,僅以「抽驗」來把關,顯得漏洞百出,至少應該將每項食品的輻射劑量清楚標示出來。

在2000年開始進駐車諾比核災災區,進⾏超過30次深度田野調查,並於2011年⽇本福島核災發⽣後前進災區的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系教授提摩西・莫梭(Timothy Mousseau),則先簡單解釋輻射的定義,他指出,輻射有許多種形式,手機有、微波爐也有,我們周圍本就充滿了各種形式、層次、或濃度不同的輻射,不管其劑量高低,都會對身體不同層面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美學者莫梭:輻射影響範圍廣時間長 長期在食物鏈中流傳
至於輻射的影響範圍到底多廣?時間多長?莫梭指出,1986年烏克蘭發生的車諾比核災至今已三十年,影響範圍橫跨整個歐洲,「如果去德國去射一隻野生山豬,會發現三分之一的豬根本不能吃,因為牠們身上含有太高劑量的『銫』,其來源是食物鏈下端的菌菇,依舊留存了高濃度的輻射塵,才會導致境內污染雖低,但生物依舊遭受影響。」
他也表示,「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當地災後豬肉體內也一樣殘留很多輻射量。」

核災過後車諾比、福島呈寂靜狀態 調查發現動物數量大幅下降
莫梭也針對核災地區進行相關生物研究,他指出車諾比地區的動物有受到相當程度的基因損害,其中1600多隻鳥中有25隻的鳥的眼睛周圍、頭或翅膀發現腫瘤,相較於正常地區是前所未見,鳥類和老鼠的眼睛也多發白內障,且腦部發育受限,導致認知障礙,連帶植物和動物的繁殖能力都隨輻射量增加而下降;
此外,根據2011年在福島設立的觀測站數據顯示,各測站發現的動物數量都明顯下滑,以往熱鬧的景象不復以往,大多呈現「寂靜」的狀態。

莫梭:輻射對人體和基因產生強烈負面影響
「自然界的植物和生物受到輻射影響,其基因會產生變化,反映到人類身上也是。」莫梭補充說明,輻射對人體或基因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像諸多原爆倖存者產下的孩童出現白內障問題,不少烏克蘭孩童也面臨發展障礙,導致學業成績低落、智商也較低;
另外,歐洲研究也指出,五歲以下幼兒在核電廠周遭三到五公里間長大,得到白血病機率高出許多,種種證據都指出過量輻射不僅對於人體健康,對植物和動物都會有很大影響。
洪宗勝:輻射影響有多樣層次 應正視不同劑量都會有危害
曾任核能研究員、負責計算核心熔毀率的悟善基金會董事洪宗勝則強調,輻射產生的效應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確定性效應指的是可以透過觀察或實驗得知的反應,必須超過劑量最低門檻,不過隨機性效應則是要「看天」,在任何劑量都可能受影響的情況下,DNA損壞可能默默就發生了,更不用提輻射帶來的影響,或許有立即性,或有可能數十年後才顯現出來。
因此,在人類對輻射所知不多的情況下,洪宗勝呼籲我們應該跳脫「安全值」的迷思,正視任何劑量輻射所帶來的風險;檢測方面,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呼籲政府應該改行「全面檢驗」,因為食物中殘留的「銫137」屬於較強的伽馬射線,現場檢測較為簡單,不要用抽驗的方式讓核食進來、食安出現破口,更把人民置於風險之中。

Low blood cell counts in wild Japanese monkeys after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disaster, K. Ochiai, S. Hayama, S. Nakiri, S. Nakanishi, N. Ishii, T. Uno, T. Kato, F. Konno, Y. Kawamoto, S. Tsuchida, T. Omi, 2014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5793
Cumulative effects of radioactivity from Fukushima on the abundance and biodiversity of birds, A. P. Møller, I. Nishiumi & T. A. Mousseau, 2015
http://cricket.biol.sc.edu/chernobyl/papers/Moller-et-al-JO-2015b.pdf
The biological impacts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on the pale grass blue butterfly, A. Hiyama, C. Nohara, S. Kinjo, W. Taira, S. Gima, A. Tanahara, J.-M. Otaki, 2012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0570
Effects of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accident on goshawk reproduction, K. Murase, J. Murase, R. Horie, K. End, 2015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