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自煮巴士到大溪 在地食材 配出美味料理

「老闆,市場有賣潤餅皮嗎?」這不是媽媽在菜市場買菜的場景,而是「食養農創」師生組成的「自煮巴士」,來到大溪百年市場中央市場,找尋心中理想食材的身影。

「食養農創」是一群來自國立臺灣大學文、社、理、工、農等各學院的教師們,組成的教學團隊,希望透過跨域課程在城鄉場域以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重探農業的價值,重省人與自然、人與食物、人與社會的關係。

「自煮巴士」為食養農創第二年舉辦的工作坊,希望帶著同學到桃園大溪,認識地方文化、在地農產,並進一步思考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旅程及飲食自主等問題。除了修課的同學,也開放對活動有興趣的師生報名。

「自煮巴士」活動帶學生認識地方文化、在地農產。攝影/林駿傑
「自煮巴士」活動帶學生認識地方文化、在地農產。攝影/林駿傑

參加活動的臺大學生分為八組競賽。每組必須使用指定食材和到桃園大溪當地採買的食材,並與桃園至善高中餐飲科的學生聯手,共同完成兩道料理,最後評選出人氣獎與評審獎。

「甜菜根可以做什麼啊?」一早在臺大集合時,各組便抽籤決定當日指定食材,有些組別抽到常見的山藥、地瓜等,有些組別則抽到櫛瓜、甜菜根等較不常見的食材。只見抽到甜菜根的西B組陳岱廷同學,馬上拿起手機google各種甜菜根的食譜,看看接下來到大溪要採買哪些可以搭配的食材。

「自煮巴士」先開往阿美族Sa’owac部落摘取當地野菜,再到逾百年歷史的大溪市場採買食材。只見各組同學紛紛衝向不同攤位,希望充分利用短短的30分鐘,盡快尋找到自己要用的各項食材。東A組的連品薰對傳統市場並不陌生,一到大溪市場便胸有成竹的前往各個攤位開始挑選做潤餅的雞肉、豆芽菜等食材。她說因為平時就喜歡做菜,所以看到這個活動就馬上報名參加。同組的楊以新則是很少做菜,因此在和菜販買菜時顯得有點侷促,但他很開心能夠因著這個活動而有機會「逛菜市場」。

結束大溪市場的採買,接下來的重頭戲,便是到至善高中與餐飲科的同學一起動手做午餐。雖然雙方學生是第一次見面,但必須培養出絕佳默契,運用各自的專長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討論並完成兩道料理。

參加活動的臺大學生與桃園至善高中餐飲科的學生聯手,共同完成料理。攝影/楊雅棠
參加活動的臺大學生與桃園至善高中餐飲科的學生聯手,共同完成料理。攝影/楊雅棠

在料理的過程中,至善高中的學生運用餐飲專長擔任各組小助教,給予食材份量和烹調上建議。臺大的郭尚哲便提到,從這群小助教身上學到很多小技巧,像是水煮蛋可先敲殼以節省水煮時間以及炒肉前先川燙過可保持肉質的軟嫩。連品薰也提到在旁邊看著小助教有層次的刀功,是一種享受。

至善高中二年級同學趙建傑則是第二次參與「自煮巴士」的活動,他認為相較於去年僅是依照大學生想做的料理,被動地給予技術上的協助,今年在料理過程中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有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

學生們運用指定食材,地瓜、山藥、甜菜根等,做出美味佳餚。攝影/田孟凌
學生們運用指定食材,地瓜、山藥、甜菜根等,做出美味佳餚。攝影/田孟凌

餐後由學生互評及老師進行專業評審,東A組的潤餅和西A組的茴香水餃獲得人氣獎,而最後評審獎由南軍以韭菜豬肉捲及番茄鑲地瓜泥奪下,獲勝者獲得Sa’owac部落小米酒一瓶。

(原文刊載於《食養城市∙人文農創》,原作者為謝璿、楊雅棠)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