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美麗的貝穀Dipid-花蓮豐濱復興部落~真善美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有個沿著山坡、面對太平洋的聚落,就是聞名全臺的第一個「無菸部落」-無復興部落,有別台_1_1線公路旁的噶瑪蘭族,復興部落是一群自光復後,來自台東長濱、光復、瑞穗等地來的阿美族人,他們被水源豐沛的加塱溪所招聚,當地稱為dipip(阿美族語),為笠螺之意,噶瑪蘭族撿拾笠螺食用,螺殼堆積在此處而得名。

信仰轉變了舊習慣  是淳樸熱情的自然天堂

圖片1-1

圖:部落許多地方都有創意無煙宣導及推動。(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一般人多認為阿美族能歌善舞,特別是豐年祭上複雜多變的舞步,總能博得熱烈掌聲,過去族人在舞蹈比賽常拿第一,也曾是菸、酒、檳榔不離的村莊;然而在花蓮大橋完工、台_1_1線通車前,部落裡醫療資源匱乏,疾病又多;當時真耶穌教會前來開拓,有位病入膏肓的肺結核病人,經過教會禱告一星期後好轉,健康地又活了30多年,還有原本失明的孩子,接受信仰後靠禱告逐漸產生視力,類似神蹟不斷在部落發生,居民全數成為真耶穌教會信徒,遵守教會規定的無菸、無酒、無檳健康生活,改變舊習慣,連部落裡唯一的雜貨店也宣告倒閉。

走在部落裡,電線桿上的禁菸標語非常明顯,居民的嗅覺也相當敏銳,空氣中一絲絲菸味,代表著外地人進入社區。靠著宗教的自制力量,繼豐濱鄉於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為全球第91個安全社區後,復興更於隔年成為全台第一個無菸部落,路旁還立有中文和阿美語拼音的「復興無菸部落公約」,這個迷你社區在當時頓時躍上國際舞台。

大家一起當傻瓜

總幹事張慧芬是部落媳婦,公婆早年遷居市區,一家三代只有掃墓才會回到部落。某年,夫婿回鄉和老人家閒聊,感嘆部落裡資源不足只剩老人,連叫一桶瓦斯,也要等上一星期;於是他希望當時在原住民部落大學教母語的張慧芬能幫忙爭取一些課程;連電腦都不甚熟稔的她,透過相處了解與四處詢問,愛上了這群和娘家部落完全不同的和藹老人,發現藉由協會組織,才有機會申請更多資源,於是和長者們成立新的組織。

嘗試申請公部門計劃,張慧芬遇上東華大學的李光中老師,輾轉接觸水保局的農村再生,為部落找到最有用的資源。然而,沒有年輕人協助,她必須自己寫計畫、粗重工作的執行、核銷,老人家若因處理社區營造工作受傷,她則是子女們的責難對象;四處奔走的油資靠自掏腰包,對經濟並不寬裕、還有兩個孩子要養的張慧芬來說,壓力不斷排山倒海而來,讓她萌生放棄念頭,一整個月沒有回到部落。

阿嬤打電話問她,她以生病為藉口,沒想到當天晚上,一群阿公阿嬤開著教會的車到她家樓下按門鈴,開誠布公談論後,她知道環境並沒有改變,所有的文書工作仍要自己來,但阿公阿嬤給她的鼓勵和溫暖,遠勝一切,當天,她承諾和老人家們一起努力「當傻瓜」。

培根零距離 扣住長者每一顆心

培根計畫

圖:101年復興部落終於完成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四階段課程,這是引動阿公阿嬤希望及笑容的開始。(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提供)

早年交通不便,居民必須翻越海岸山脈步行至光復採購民生用品,這次機會來了,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課程,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派專屬團隊和老師直接來到部落偏鄉輔導,而非居民離開部落上課,這樣的”零距離”服務,讓當地阿公阿嬤也能一起培訓,重新上山探勘,為社區找到最有用的資源,當地面海的新社仍保留原始林相,沿途處處是阿美族可利用採集的野生植物;站上稜線,豐濱鄉一覽無遺、視野遼曠,當天氣晴朗,綠島也清晰可見。

因著培根課程的引導,Dipid找回並發掘自已真正的價值與資源,這是慧芬最大的欣慰和對水保局的感激,而整個復興部落最大的資產,可說是非生態莫屬,結合無菸部落的正面形象,串連生態導覽,加上過去的生活體驗,就是復興獨一無二且最豐富休閒資源。

社區裡的長者年齡雖大,但上培根課程非常認真,因為難得有人願意來到偏遠山區開課,公部門這樣的零距離輔導、這樣的貼心呵護、這樣的人情味,扣住每個長者的心,大家無不緊緊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慧芬更期待透過農村再生的注入,重新建立部落產業,讓年輕人可以回鄉就業,在復興的再生計畫未產出前,水保局為保持當地的熱度,舉辦農村深度體驗,帶著遊客來到復興進行兩天一夜的旅行,安靜、質樸、簡單的部落猶如世外桃源,遊客們驚艷的感受透過網路宣傳,這樣的深度體驗遊程大受歡迎,居民再度為了小旅行動員起來,心情也跟著活了起來。

復興生活價值 X 體驗價值 X 里山精價值

花蓮復興社區(空拍)

圖:或許復落部落阿公阿嬤不知道”里山倡議”是什麼,但他(她)與環境和平共存的實際行動,使部落一直以來維持這麼純淨原始的風貌,就是落實”里山”的最佳精神,而且,他們早就在做了。(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提供)

首先,兩天一夜的遊程以介紹復興部落開始,讓遊客穿起阿公手工編織的草鞋走到溪畔,體驗過去人們著草鞋登山的感受;解釋在地的傳統漁獵方式,並帶遊客放置蝦籠、戲水,接著享用部落長者準備的餐點後,沿著老人家重新開闢舊步道的山徑登上高處,眺望湛藍無垠的太平洋。

在盡可能不影響環境的狀況下,部落阿公以砍草闢出路徑,再用鋤頭挖掘,成為較陡的直線上山,由梯田走到山裡,總路程不過十幾分鐘。高處有棵巨大的白榕,粗壯的氣根猶如枝幹,被稱為會走路的樹,為了讓遊客安全上樹,阿公們扛著竹子上山,以傳統工法製做簡單的樓梯便於爬樹,那景致絕對令人難以忘懷。

晚餐是傳統美食DIY,所以下山回程路途要先採集可食用的野菜,蒸好的糯米已等著遊客搗麻糬,可別小看糯米的黏性,最後通常是靠阿公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餐後是部落長者的才藝表演時間,口風琴、中山琴等音樂聲飄揚在部落裡;最後則是一起到星光大道,躺在地上看星星,享受夜晚的沁涼微風。

到了第二早上,用完早餐後,大夥再回到溪畔收蝦籠,觀察水生動物的生態,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一趟最自然的部落旅行就此畫下句號。這裡沒有華服熱鬧的表演,也沒有裝潢精緻的寢室,卻讓每個參與過的遊客心中裝填滿滿的暖意而歸,而這樣的體驗價值,就是分享復興的生活價值,也就是現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的”里山”精神。

這裡沒有特別整修的民宿和餐廳,遊客被分散住宿在不同的阿公阿嬤家,原本八點就寢的老人家,無論多晚都守在門口等著觀星結束的遊客回來,然後端上點心聊天;對部落居民來說,每位遊客就像自己家人,這裡的人情味,亦讓花蓮在地人深受感動。

大專生洄游 復興結。父親節 創意加值體驗加分

復興結

圖片1

圖:農委會水保局的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這群東華大學的同學們,如果說是引動更多青年進駐部落的大功臣,一點也不為過哦~(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提供)

復興部落的小旅行,在網路產生相當大迴響,開始引吸部落部份在外鄉打拚遊子,願意提供空屋作為部落旅行使用,同時也漸漸引動年輕人的關注。104年,一群東華大學藝設系的同學,參加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舉辦的「第五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組成” 台九線藝群人”,來到復興部落,希望透過藝術與設計的概念來協助社區的發展。

一個多月的駐村行動,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和水保局同仁,協助部落度過蘇迪勒颱風後續,並以當稻繩為元素設計「復興結」,並以其諧音創辦屬於復興自已的父親節,許多外鄉工作遊子皆返鄉參加「復興結-父親節」晚會,也為當地原來每月20位遊客量,增加到百人參訪體驗,也因此,東華大學在這場競賽中,榮獲優選及人文關懷二獎項,這活動也被延續下來,成為每年遊子一同回到復興共襄盛舉、歡聚團圓的重要節日。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分局長在當時頒獎會場表示,東華師生到復興部落服務,讓部落長者家感受年輕人活力,而學生在參與過程,更學習長輩們的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智慧,同時提醒學生,要順應自然,不要與大自然相違抗,更要感恩惜福!

落實里山夢想、永續農村發展

圖片1-3

圖:農委會水保局從軟、硬體協助及一路陪伴,現今大家笑更燦爛了。

稻米是復興部落重要主糧,然水圳損壞讓部落居民困擾許久,水保局花蓮分局協助復興修復水圳,水終於來啦~廢耕20年的水田,今年復耕收成了,陳分局在收割後親手煮那豐收的第一桶米與大家分享,分享這份感動與喜悅,同時也允諾未來的在里山推動的夥伴關係。

水保局推動農村再生多年,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建立夥伴關係,今年6月式成為IPSI一員,意味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落實農村的做法,已獲國際認同,而農村再生對於推動里山精神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

今(106)年2月24日舉行第2次「森川里海生態農業會議」,正好是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首次負責召開,陳淑媛分局長第一次擔任主持人,那次與會單位包括花蓮改場、林務局花管處、新社、Dipid部落代表、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及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等。

陳分局長於會中表示,「花蓮豐濱原始部落,一直以來與環境相依共處,水源森林至今潔淨無染,溪流由山上一路奔流入海,先經過靠近山脈的阿美族Dipit部落,豐沛水源供給族人的生活與耕作,往下穿越噶瑪蘭族新社部落,沿著水圳滋潤海階梯田,最後進入深深的太平洋,由河川串連森林、里地及海洋,形成共依共存的森-川-里-海地景。然而,部落人口老化、慣行農法的施行,動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平兩端,為維護整個自然環境與部落人文傳承,當地居民結合政府及社會力量,組成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發揮里山精神守護山林和維護部落生計,持續提供農村、城市生態系服務功能,期望達成永續農村甚至永續整個社會的願景。」

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也期許,此次政府、民間NGO、NPO及學術單位能攜手整合,分短、中、長期與在地居民為這片淨土打拚,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此期間必然遇到許多困難,但仍有所期待並保持樂觀的心,未來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共同實踐臺灣農村的-里山夢想。

張慧芬知道,距離部落發展真正能支撐年輕一代所需的經濟規模還有好長遠的路,而老人家的健康狀況持續走下坡,無法像其他社區一樣把握機會向前衝刺。她感恩一直以來,有這麼多關心復興部落的人,或許想到未來該怎麼發展,但期待繼續保存這塊土地、維護這個淨土過好每一天,跟著阿公阿嬤一步步慢慢走,哪怕慢,也要拉著他們一起走,沒有一個人落後,當然,這里山願景,無非也是張慧芬與部落長者攜手前行的夢想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