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食農教育聯盟
由南臺灣17個民間單位共同籌組的南方食農教育聯盟,於12月16日舉辦第二屆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今年以「城市農耕」為主題,上午場分享韓國首爾市及台北市的推動案例,並邀請高雄市市長候選人進行政策回應、與民眾交流,期望以此凝聚共識,提出具體的政策實踐訴求,並督促政府盡速推動相關政策。
近年來,國際上城市生活者的意識覺醒,重新思考城市生活者的生活權力與環境責任,成為一股浪潮,因緣於食物安全與低碳議題,城市農耕首先成為國際大都市回應生活者處境與環境責任的顯學,南食盟召集人張金玉(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執行長)表示:「民間單位自主、自力,持續推動食農育的議題和方案,同時督促政府正視相關問題,期望政府共同協作,未來的高雄市長參選人也應做功課,聆聽民眾的意見。」

城市農耕漸成國際顯學
韓國首爾兒童大公園執行長李康唔指出,城市農耕即為在城市或是其周遭耕種作物或是畜養動物的行為,城市農夫宛如「永續生活與城市設計師」,像美國紐約的屋頂農莊、英國倫敦、德國、義大利的市民農園、社區花園等;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世界上共有800萬人正在從事城市農耕,並指出城市農耕可確實幫助低收入市民省下食材購買費,解決貧窮國家的食物問題。
最有名的城市農耕案例是古巴的哈瓦那,目前從事城市農耕人口最多的則是俄羅斯莫斯科,因1960年代物價狂飆,食物變得相當昂貴、民眾難以餬口,大家便在近郊的小農莊種植農作物,德國、英國的部分城鎮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城市農耕,美國則於1970年代出現社區花園,對國際上城市農耕議題有興趣的人,可參考www.cityfarmer.info。
城市農耕是首爾市的政策之一,1990年開始實施假日農場,2012年訂定為城市農耕元年,並開始每年舉辦城市農耕世界博覽會,近50年因都市開發導致傳統農耕地逐漸消失,過去的農耕地有七千公頃,現在只剩422公頃,但城市農耕面積從2011年29公頃持續成長,2016年達162.6公頃,小從盆栽種植、屋頂農業,大至公共空間綠化、學校、社區農園、假日農場等,目前已有20%屋頂進行農耕。

政策推動 公私協力
李康唔指出首爾市城市農耕蓬勃發展的因素為,民間團體協作、市民和政府支持、大力宣傳,2012年提出城市農耕總體規劃第一版,2017年提出總體規劃第二版,46項計畫分成五大領域:擴大都市農業的面積、創造工作機會、城市再生與回收、社區活化、城市農耕推廣,並以英國倫敦農地面積800公頃為目標,訂定2018年達420公頃。
首爾市以政策支持城市農耕,制定促進與支持城市農耕條例,25個行政區中,有16區自行訂定城市農耕條例,首爾也是全國唯一設有都市農業科的城市,職員有65位,城市農耕協力組織中包括20個非政府及非營利組織,以及15 個社會企業、70間合作社。
面對未來的重大問題,包括都市熱島效應、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災、下一代的食農教育等,城市農業的發展變成很大的希望,能夠協助解決這些問題。李康唔認為,城市農夫能夠協助實踐永續生活方式、設計永續城市,讓大家用多元的樣貌過生活,可包容不同領域的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全促會分享台北田園城市案例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則以「台北田園城市政策實踐與城市處境的轉變」分享台北市案例,自2015年開始,每三個月由副市長召開田園城市跨局處會議,包括13個局處、4位民間團體代表等。
三年的成果包括快樂農園、綠屋頂(包括公設、學校等)、市民農園等,目前幾乎每間國中小皆設置校園菜園,也建置田園銀行網路平台,未來將加強土地媒合功能;都市農園推廣計畫包括郊山農業社區體驗活動、社區園圃、資材推廣等,也跨局處結合社會局的老人服務中心、醫院院區等,公共住宅綠屋頂;2018年的目標則包括公有房舍綠建築、私有農園產出物捐出機制、資源再利用等。
台北市都市農耕網今年初提出四項訴求:行動可持續、公民可參與、局處要整合、政策夠多元;包括成立田園城市區民參與委員會,由社區組織、社區大學共同討論發展主軸;建立以農為本的公務人員素養。城市農耕的發展願景則包括:生態環境、社會連結、食物系統。楊志彬強調,公私協力體系的持續與活絡,達成政策共擬的目標,同時也將利用社造和都市計畫的基礎,以「行動分區」的概念找出城市農耕的發展潛力點。

高雄市長候選人綠活城市政策
明年適逢高雄市長選舉,候選人也已浮出檯面,南食盟於兩個月前邀請趙天麟、陳其邁、管碧玲、劉世芳、林岱樺,針對「綠活城市政策」提出研擬政策,僅得到趙天麟、陳其邁、管碧玲回應,論壇當天則有林瑩蓉議員(代表陳其邁)、管碧玲、趙天麟出席發表。
陳其邁提出結合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城市農耕發展、綠色食農教育、環境生態三個主要政策,並提出市民參與。管碧玲提出三生三食的概念,即生產、生活、生態,食優、食安、食育;政策包括生產過程需保障消費者權益、透過公民團體將食農教育引進校園,以及以植物醫生概念推動生產端的食農教育;由市府成立校園中央廚房,費用百分之百用於在地食材、認證食材,由政府負擔管銷和人事費用。
趙天麟則提出食農政策的五大主張:食農課程融入校園、社區及家庭;尋求各式空間作為食農教育基地;整合並開放各食品製造商為觀光工廠;訂定法規;強化國際連結。(管碧玲於政策發表後即先行離開,公民提問交流時間由林瑩蓉、趙天麟回應)
公民提問,如何實踐綠活城市?
公民提問時間,有公民關心政府如何讓市民參與的具體做法,林瑩蓉表示將透過研討會、交流活動及參與式預算規劃,趙天麟則表示,應結合民政局、農業局、教育局,各局處的績效考核將市民參與程度納入,例如農業覆蓋率的達成程度、里民參與度等,由里長帶頭做起。
另有公民提出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頂樓不得私人使用,要如何實踐綠屋頂?以及校園閒置空間利用作為市民農場的議題,趙天麟回應,由政府做主導,推動大樓變成綠建築,請專家協助規劃和政府補助;林瑩蓉回應,高雄市的綠建築相關條例及中央法規,對於綠屋頂設置都有獎勵,政府應將窗口單一整合,協助大樓綠建築設計;針對閒置空間綠化議題,新市長應盤點閒置空間和綠帶,再進一步規劃。
針對幾位市長候選人的政策發表,現場參與者多數給予正面肯定,南食盟表示,此次論壇原本設定報名上限為150人,報名人數竟超過預期,可見民眾相當關心食農育議題,未來的市長如何給市民一個幸福城市,綠活城市政策確實非常重要,透過民間組織自主的串連與發聲,希望啟動更多公民一起關注、監督高雄與台南的未來市長對於城市的願景與治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