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動物台灣獼猴數量在十餘年內從二十萬隻增加至將近三十萬隻,而就棲地看來,獼猴棲地面積也未有減少壓力,當族群數量、棲地面積都逐漸排除減少壓力,台灣獼猴是否該繼續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在日前由林務局所召開的「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專家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建議,將台灣獼猴從「保育類」層級調整為「一般類」。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將在六月份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屆時將會取得共識結論。
歷經三十年,台灣獼猴數量上升 學者:保育有成
與會專家為何會提出「層級調整」一想法?委員之一的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從「動物學保育」觀點切入指出,一般國際上對於「瀕臨絕種動物」有一定保育判斷原則,包括族群數量很少、族群棲息地很少;台灣獼猴雖過去因大量獵殺、販售至國外作為實驗對象而面臨生存危機,甚至在民國78年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但經過三十年,獼猴數量在上升。」
林認為,考量目前台灣獼猴並無生存危機壓力,不僅族群數量正增加,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面積也有18,000平方公里,因此委員會專家建議,調整台灣獼猴的保育層級。
「在國外,如果瀕臨絕種動物是這情形,各國通常都會想辦法拿掉『保育類』,因為這代表『保育成功』。」林良恭強調,況且,就算將台灣獼猴保育層級調整為「一般類」,也仍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內依舊禁獵,「列為一般類不代表護身符就此不見。」
從「瀕危」到「無危」,動保團體:保育靈長類是國際共識
雖然專家會議評估,建議調整台灣獼猴保育層級,但獼猴保育人士林美吟提出另類思考,表示,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保育紅皮書將54%的靈長類物種、亞種列為「瀕臨滅絕物種」,將「非人類靈長類」列為保育類可以說是「國際共識」,「目前幾乎沒有國家將靈長類排除在保育名單之外。」
「台灣在世界上靈長類動物保育如此岌岌可危的狀態,可以將獼猴從『易危』保育至『無危』,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樣的成果,而不是做為將獼猴降級的理由。」林美吟強調,即使國際保育紅皮書已將台灣獼猴被列為「無危」,但生態環境仍在不斷變化,「目前暫時列為無危,不代表就是絕對。」

改變保育層級後,台灣獼猴生存空間是否受影響?
「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專家會議」以現階段台灣獼猴生物、生態指標原則,評估台灣獼猴應該從保育類動物調整為一般類動物,林良恭也指出,目前國人保育教育有成,就算列為一般類動物,也不至於公然殺猴;甚至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區域仍替台灣獼猴留有生存空間。
「雖然有野保法,但重點是有沒有『有效執法』。」林美吟卻也提出自身擔憂,表示,壽山國家既已為國家公園層級,卻仍時不時傳出毒殺、毆打、甚至家犬咬到獼猴半身不遂等案例,「相關單位已經很努力維護棲地,卻沒辦法全天盯著、杜絕這些行為,又要如何說服民眾棲地保育已經做得很好?」
林美吟擔心,台灣獼猴已是形象較負面的保育類動物,一旦再列為一般類動物,「實在無設想後果會怎樣。」
林務局:六月開會取得共識
對此,林良恭相信國人已有足夠保育意識,但也再提出日本做法供台灣參考,表示,日本的保育措施是管制地區、而非管制物種,在動物族群數量少的地區就採取保育,在已排除瀕臨絕種危機的地區,也可以在不發生濫殺的情況下、有效性處理動物危害問題,林再三強調管理、監督仍重要。
究竟是否確定將台灣獼猴列為保育類動物?目前仍無定論,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目前是先由學者專家純粹提出歷年來科學調查資料為族群情況判斷依據,評估過程並未將猴害納入考量;林務局將在六月份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屆時將會取得共識結論。若結論確認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也會依行政程序辦理六十天預告、再行行政程序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