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這一課》從錯誤中學習,看見生命價值│陳佩雲自然農法芒果學

「從錯誤中學習。」老話一句卻是最根本道理,更是陳佩雲整個人生寫照。在人生最低潮時投入秀明自然農法耕作,向土地學習,看見生命價值。從最初盲目修枝,導致果樹受傷,到現在學會傾聽植物的聲音,「植物會用身體語言告訴你,你必須仔細地觀察與傾聽。」

初次見面,陳佩雲的笑容特別爽朗又溫暖,像土地那樣包容萬物,他有種溫柔卻堅定的力量,要捍衛每塊土地的生命,「每個地方都是故鄉,每塊土地都是自己土地。」

陳佩雲也以自然農法種水稻,左邊為自然農法水稻(攝影/劉怡馨)

投入自然農法八年,果樹健康給予回報

陳佩雲八年前來到台南六甲,投入秀明自然農法,以一塊一甲二的金煌芒果園為起點,陸續成長到現在五甲果園,種類繁多,主要種植芒果、荔枝、龍眼、酪梨等。

不噴藥、不施肥,果園裡生機盎然,雜草和果樹共榮,這是陳佩雲一直在追求的生態多樣性,而土地、果樹也給予同等回饋。面對今年乾旱,遲遲未下雨,果園裡的芒果樹卻依然健康,產量甚至超越隔壁田的慣行芒果園。

今年芒果因久旱不雨,導致產量銳減,台南玉井也傳出產量減半。陳佩雲到台南玉井觀察其他農民的果園,有些果樹完全沒有結果,有的就結幾顆。「我自己的園區就很平均,看來度過今年乾旱,往後果樹再怎樣都不會差去哪。」而這其中秘訣就是,「健康的果樹」。

果樹病蟲害較多,採取自然農法相對較有挑戰性,陳佩雲道出,若果樹強壯並不會有什麼病蟲害,而今年豐收的芒果園也應證此道理。「大自然完全沒病蟲害是假的。」雖然因為病蟲害掉果,但掉果率都在合理範圍內,又能讓生態平衡。

陳佩雲檢視落果(攝影/劉怡馨)

錯誤中學習,找出對待果樹之道

「健康果樹」為核心要領,卻得來不易,陳佩雲花了八年的時間、經驗,才慢慢養成。他過去全無農務經驗,從零開始土地的學習之路,而路程總有蜿蜒曲折處。

「剛開始完全沒人教,自己胡亂做,果樹被我傷害的很嚴重。」果樹受傷自然產量就少,第一年僅收成75斤,一直到第四年才有產量出來,達到七千斤。「第一、二年完全沒收入,沒錢怎麼過日子?」陳佩雲只能邊種植短期蔬菜及做苦力工,像是幫人鋸樹、割草,「做這些苦力工收入好,一路這樣撐下來。」而吃力工作也使他不畏懼辛苦,「現在再怎麼辛苦,都沒有頭一、二年來得累。」

陳佩雲憑著錯誤經驗,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方式。像是修枝就有別於慣行在採完果後大修剪,而是等到冬末。陳解釋,果樹把能量都給花跟果實,剛採完果實,果樹能量消耗殆盡,若這時修枝,果樹沒能力自行修復。慣行依靠肥料,還是能開花結果;但自然農法要有健康果樹,必須先等一段時間恢復能量再修枝,果樹才有力氣修復傷口。

終於豐收又得煩惱銷售,農人必修課

從錯誤中學習、調整作法,讓產量漸趨穩定,但面對豐收,陳佩雲卻又有不同煩惱。「產量穩定很吃力,光採收就很累。」陳佩雲隻身投入,一人撐起五甲果園,遇到採收期,天一亮就要去果園採收,芒果採回來要做整理、後熟。而今天工作做完又要岀之前後熟完的芒果,「每天反覆做同樣事情。」

「這些工作都不辛苦,最辛苦就是賣。」陳佩雲指出,即使有穩定客源訂購,但今年盛產,量超出那麼多,「要新增客源就會覺得很累。」過去都大概三千斤左右,第四年產量來到七千斤,「賣得超級吃力,到最後根本想放棄採收,已經累到快暈倒。」回想起先前經驗,陳佩雲仍心有餘悸地說,「真的是太恐怖了。」而面對今年豐收年,陳笑說「今年不知道要怎樣累,我也很難想像。」

耕作與銷售都是農人必修課(攝影/劉怡馨)

掌握自己的生命,相信明年一定會更好

八年來有沒有想放棄的時候?「沒有。」陳佩雲不假思索地答,「好多人問我這問題,可是我真的完全沒這念頭。」堅定的信念來自於相信土地的力量。他看見作物、土地在慢慢改變,因為看見所以相信,「每次沒收成就告訴自己,明年一定會更好。」

「從來沒有動搖過,我自己也覺得很驚訝。」這份信念其實也因為自己在土地裡找到生命出口。陳佩雲過去從事業務工作,平均月收入可達二十萬,「但我覺得當時生活真的很不舒服,那時還很愛錢,一直撐著自己去做這件事。」

當繃緊的弦被扯斷,長久累積的財富,因家裡因素突然成空,生活頓失重心。「一直以來都是以錢為主,突然之間你會覺得,怎麼什麼都沒了,往後日子怎麼過。」生命徘徊懸崖邊緣,過去對農業的渴望,拉了他一把,找到他生命出口及人生意義。

陳佩雲在人生最低潮時,決意負債投入農業,「我要掌握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掌握外在金錢,才會在沒錢的狀況下,做最沒錢的工作。」再不轉換跑道,這輩子大概沒機會為自己生命做事情。而對他來說,生命意義即把自己當下可以做的事好好做,並把能量傳播出去。

看見土地上的生命,更想保護土地

「越投入土地就越看見土地上的生命,你會越想保護每塊土地。」所以果園才從最初的一甲二擴展至現在的五甲,「想說多接一點,至少我接的土地可以變乾淨。」

但畢竟只有一人經營,產量漸趨穩定後,隨後而至的採收、銷售都是壓力。「自己只有兩隻手、兩隻腳,應該要讓更多人投入自然農法。」加上自己過去辛苦跌撞的過程,陳佩雲立志要好好跟土地學習,並把經驗傳播出去,最終目的希望有更多人為這塊土地做事情。

因此,陳佩雲建立農家院子,以實習生制度,讓更多人在投入農業前,可以先來學習經驗,實際從事自然農法耕作,以避免自己過去走冤枉路的過程。農家院子是作為個起點,未來希望整個台南六甲都能成為農作生態區,以友善農耕、永續循環生活、瓦窯文化為主軸,但也都在構想中,「我就碰到誰就講,慢慢就會集結成一股力量。」

六甲並非陳佩雲故鄉,但既然暫時落腳在這,他就希望能做一點事情。「每個地方都是故鄉,每塊土地都是我的土地。」即使能力薄弱,陳佩雲卻堅信一步一腳印,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盡己所能改變這世界。

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