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成為趨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改場)推出「智慧農業開發系統」,研發田間環境感測器、控制器及遠端遙控系統,農民不去現場也能巡田。該系統免費開放使用,而感測器及控制器一組只要七千元,相較於其他業者上萬元的售價,農改場期望以最經濟的成本,增加農民使用意願。

遠端遙控,環境感測建立自動管理模式
桃改場16日召開「科技農業開發系統開創農業新契機」記者會,場長廖乾華在會上指出,蔬菜栽培管理不易,溫度、水分都必須控制好,利用該套設備自動控水,一旦缺水就自動補水;溫度過高,遮蔭網就會自動拉開,降低溫度。蔬菜品質隨之提升,價錢自然就賣得好,「且這套設備價錢並不高,一般農民都負擔得起。」
為導入科技解決農業勞動力及技術傳承問題,桃改場副研究員賴信忠花費三年時間,開發出該套網路系統及硬體設備,期望讓智慧通訊跟農耕技術緊密結合。這套系統結合環境感測器及控制器,透過網路即可簡易操作,農民可以設定標準溫度、濕度,一旦超出標準,系統便會自動操作相關設備,讓其環境維持標準,達到自動監測及反應。
賴信忠進一步解釋,環境感測器可以偵測光線、空氣濕度、溫度及土壤濕度,透過網路將資料上傳至智慧農業系統,農民可在系統上設定數據,再由控制器控制相關設備做出自動化反應。舉例來說,當感測器偵測出環境溫度過高,超過設定數據,控制器就會自動加強風扇、開啟灑水系統、拉開遮蔭網等等。「利用AI工具,農民遠端遙控,可以連田都不去。」
此外,各種作物特性不同,需要不同環境,賴表示,該套系統非常容易操作,使用者可根據自己需求,建立出個人化的自動化管理模式。
該套智慧農業系統目前免費供農民使用,只需向農改場申請帳號,但必須配上桃改場所研發的環境感測器及控制器硬體。賴信忠表示,過往感測器都是封閉系統,廠商必須從感測器、控制器、系統都自己建設。但桃改場希望串連不同感測器,因此開發該套系統並開放使用,未來連結更多廠商進來後,使用者會有更多選擇,業者也能減少開發系統的成本與時間。

30坪溫室約使用一組,成本7千元
桃改場也實際在雲林土庫實驗,透過遠端遙控,只要一、兩個月去田區檢查管線硬體就好。賴信忠預估將和一、二十位農民合作,目前試用的幾位農民也都反應良好,希望未來該套系統及環境感測器、控制器,成為溫室標準配備,朝向智慧化農業前進。
在成本估算上,賴信忠解釋,環境感測器及控制器一組約七千元,目前已經技轉廠商,估計年底就可以購買得到。一般中型溫室大多三十坪,一間溫室約使用一組,成本才七千元;若以面積估算,一分地大約十間溫室,成本大約七萬元。
桃改場農業推廣課課長姜金龍表示,「要便宜才有可能被農民使用。」因此找了許多家廠商比價,「我們一組七千元,其他廠商一套都要上萬元。」而實際上要裝設多少個模組,應該還是回歸農民自己需求,越多模組,當然監測的數據及控制度就較精準。

至於實際可節省多少成本?賴信忠解釋,單就澆水來說,以時薪計算,一分地一個人一個月成本4200元,一年約五萬元,若依靠智慧化系統,就可省下這些人力成本。
「當初建置該系統,就是希望農民用最便宜的價格,做到智慧化管理,可以連田都不用去。」賴表示,節省人力管理成本,同時也能擴大管理面積,剛進入的青農不用很辛苦,就能做完這些田間事務。
賴信忠說明,若農民本來就有溫室、風扇、澆水系統等設備,等於只要再加裝感測器及控制器,就可達到智慧化監控系統,「讓原本手動變成自動控制。」只要農民田間有網路、電、對應的管理設備,就能夠運作。
農友:監測數值對於剛務農新手幫助很大
不過,對於缺少設備的農民,成本就是不同考量。雖然系統免費,感測器及控制器價格也低廉。但光搭設簡易溫室就要八十萬元,其餘對應設備例如灑水系統、風扇、遮蔭網等都是成本。
實際合作試驗的農民邱冠鈞表示,目前還在初步測試,有兩間溫室各裝設一組模組,監測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濕度等數值。但由於溫室還未裝設風扇、遮蔭網等對應設備,所以還無法自動化操作,仍先以人力操作。像是監測到土壤缺水,就趕緊去人工澆水,「根據數據去操作,蔬菜的品質都不錯。」
未來會考慮裝設風扇、遮蔭網、澆水設備嗎?邱冠鈞回應,「一定會搭設相關設備,因為省下許多成本。」他說光是夏季灌溉澆水就需要用掉一個人力,若搭設自動化澆灌系統,就省去這個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監控得出的數值,對於剛進來務農的農民有很大幫助,知道什麼時候要補充水分,田間管理少掉許多困擾。」
由於邱冠鈞溫室較大,75到100坪都有,估計一個溫室使用一組模組就足夠。他強調,農民使用該套模組時,仍應視個人耕作面積、產量,以及相關設備去計算,沒有一定標準,但估算自己田區使用起來的確符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