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瓜還在為白粉病煩惱嗎?Tcb43菌株防治率六成,洋香瓜紅龍果也有用

胡瓜及洋香瓜深受國人喜愛,但卻飽受白粉病威脅,加上其為連續型採收作物,採收期無藥劑可施用,影響產量及品質。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台中場)研發出微生物製劑「液化澱粉芽孢桿菌Tcb43菌株」,可施用於採收期間,防治率達六成以上。預計兩年內技轉商品化生產。

瓜類植株施用Tcb43菌株微生物製劑及未施用的對照(攝影/劉怡馨)

林學詩:胡瓜洋香瓜易受白粉病危害,溫室栽培更嚴重

台中場場長林學詩20日發表記者會上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農作物病蟲害多,若長期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容易產生抗藥性。且化學農藥也會使土壤劣化、農作物有農藥殘留疑慮。

林接著指出,胡瓜跟洋香瓜全年易受白粉病危害,最初先在葉片產生白色粉狀斑點,最後使葉片枯黃,無法行光合作用,影響產量及品質。尤其病害蔓延速度快,若無法有效防治,約莫兩週全株將枯萎死亡。且白粉病好發在沒雨水、乾燥環境,因此溫室栽培的瓜果類,白粉病狀況更為嚴重。

Tcb43菌株非化學農藥,防治率約六成

國內瓜果類對抗白粉病的品種少,農民只好使用化學藥劑。林學詩說明,有些農民會使用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像是碳酸鹽類、甲殼素。但先前尚未有針對瓜類白粉病的微生物製劑可使用。

實際研發該微生物製劑的台中場副研究員郭建志指出,白粉病發病條件為,低溫21度、相對濕度90%。建議農民一發現病斑就可開始噴灑稀釋300倍後的Tcb43菌株,每五天噴灑一次,連續六次,防治率可達六、七成,能確保產量跟品質穩定。

實際以Tcb43菌株稀釋100倍,施用在洋香瓜上,並對照完全沒施用藥劑的洋香瓜,當白粉病出現時開始噴灑,施用六次後的結果,使用Tcb43菌株的罹病度為35.5%,對照組則高達89.2%,顯現其防治率為六成。

另再以稀釋300倍的Tcb43菌株,施用於胡瓜上,同樣當白粉病出現時開始噴灑,施用六次後,罹病度為21.5%;而未施用的胡瓜罹病度則為84.4%,防治率約為七成。林學詩表示,此次研發的Tcb43菌株已經過毒理測試,以老鼠測試的結果顯現,沒有明顯病變,對人體無害。

左起台中場作物環境課課長白桂芳、台中場副研究員郭建志、台中場場長林學詩(攝影/劉怡馨)

化學藥劑防治率約八成,但易有農藥殘留

對照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台中場作物環境課課長白桂芳解釋,一般化學藥劑防治效果約八成,Tcb43菌株微生物製劑約六成。「但最大差別在於化學藥劑有農藥殘留風險。」化學藥劑至少要六、七天安全採收期,而連續採收型的作物,採收期難以使用化學藥劑。

瓜類採收期可長達一個月以上,郭建志強調,白粉病病發初期,農民確實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但在採收期,會有農藥殘留疑慮,農民等於無藥可施,加上容易產生抗藥性。此次研發微生物製劑,就是為解決上述問題,其可施用於採收階段,產量跟品質不受白粉病危害。若從生長到採收皆使用該微生物製劑,保護效果會再提高。

Tcb43菌株微生物製劑用於胡瓜、洋香瓜,白粉病防治率達六成以上(攝影/劉怡馨)

火龍果煤煙病也能使用

至於成本計算,郭表示,產品尚未商品化生產,無法推估售價。但以實際成本來說,Tcb43菌株微生物製劑一公升大約100元以內。而一公升稀釋300倍後,大約一分地可噴灑兩次。

除了Tcb43菌株之外,從蝦蟹殼取得的甲殼素先前已證實同樣可抑制白粉病,同為天然素材,也能施用於採收期間。對此,白桂芳解釋,甲殼素為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不需要專屬技轉,廠商有來源就可生產販售。但產品裡甲殼素的成分多寡不一定,就無法確保一定的防治效果。郭則補充,此次研發的微生物製劑,已在胡瓜、洋香瓜上測試,其防治效果穩定在六成以上。

Tcb43菌株除了抑制瓜類白粉病,台中場也發現其可減少胡瓜幼苗立枯病,及抑制紅龍果煤煙病等。預計明年完成微生物農藥登記要件及田間試驗,推估兩年內可以技轉廠商商品化生產。

台中場研究發現Tcb43菌株也可抑制紅龍果的煤煙病(攝影/劉怡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