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缺工自己救!桃園青農組「農機互助合作社」實戰演練學技術

「自己的缺工自己救!」由一群熱血從農青年組成的「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簡稱「桃園青農合作社」),成立國內第一間農機互助合作社,學習農機操作,並招募「農務士學員」,年齡從18到51歲都有,除能協助解決農業季節性缺工問題,習得一身武藝後更有機會自行創業。

合作社總教官、沛芳有機農場負責人吳成富表示,「在合作社裡不僅可以進修各種務農技術,連土地租用、打通路、農機設備、缺工問題都幫你想好了,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

「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是國內第一間農機互助合作社。(攝影/林珮君)

農委會、農改場、茶改場共同資源,協助青農組成合作社

「桃園青農合作社」是由「桃園市青年農民聯誼會」部分成員組成,由農委員農業人力辦公室、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和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共同輔導、提供資源,社內每月定期開設戶外農機操作課程,教導學員如何使用農機施肥、修剪、採收等技巧。

以「農機代耕團」模式運作,已與七農場簽訂合作契約

吳成富表示,合作社是以農機代耕團的模式運作,先盤點北部最缺工的農作項目,召募對農務工作有興趣的民眾,將其派遣至合作農場支援人力需求,農工薪水主要由農場支付、部分再由政府補助,目前已和北部七個農場簽訂合作契約。

合作社也會定期舉辦田間教育訓練,讓學員熟悉各項農務作業以及提供農機操作機會,今年已招募15位農務士學員,年齡從18到51歲都有,希望以此解決農業季節性缺工問題,也能讓學員精進農機操作技術。

曳引機(攝影/林珮君)

茶園實際農機演練,使用省工農機

合作社固定每月舉辦兩次田間教育訓練,上月底在茶改場的實驗茶園進行實務訓練,當天授課重點為茶產業的農機操作演練,針對茶產業缺工最嚴重的作業環節:施肥、割草、剪枝、採收等,教導學員如何使用新型省工農機,實地演練茶葉採收和修剪等技術。

「你這邊走太快了!」「你回頭看你是不是都歪一邊了!」「大家有一個通病,都會越走越快,因為怕剪到自己的腳!」在隆隆作響的「雙人式採茶機」機械聲背後,仍可聽見講師廖俊融用宏亮嗓門貫穿廣闊茶園的講課聲。

YouTube video

訓練新手使用農機,培養新的技術人員

在桃園市龍潭經營茶園、擔任此次講師的廖俊融,先說明並示範茶園基本的施肥、除草之標準流程,再捲起衣袖帶領學員實地操作剪枝工序。他指出,新手難以掌控修剪力道,容易使茶樹參差不齊,或是過度修剪、影響茶樹發芽和產量,「好技術全靠練習得來,所以有機會就要多練習!」他強調田間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反覆操作、熟悉動作,以此訓練手感、提高穩定度,培養操作農機的技能。

他認為,就算是割草、施肥這種相對簡單和基礎的工作,實地操作和在教室看照片的感覺也會不同,唯有透過實際演練,才能讓學生建立臨場感,「前幾堂課先讓學生習慣拿機器的感覺,這樣之後就不會怕,再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剪得好、壞的差異在哪裡。」

此外,他也認為,在教課以及與合作社學員的互動過程中,也能進一步尋找適合自己農場的人力、解決自己的缺工問題,「也像是在培養新的技術人員,我教他們、他們以後也有能力來幫忙。」

乘坐式採收機全台僅十部,效率增加三倍

吳成富在田間教授如何使用農機採收茶葉,帶領學員熟悉茶葉修邊機、乘坐式採茶機之操作,學員練習完畢後他還會一個個驗收學習成果。

他指著茶園中央矗立的一部超過兩尺高的大型農機,是售價高達四百萬的「乘坐式採收機」,全台僅十部。「乘坐式採收機」一次需要兩人操作,一天八小時可採收9千公斤的茶葉,對比小台的「雙人式採茶機」,一次需要兩至三人操控、一天只能採收3000台斤左右,大型農機效率整整增加三倍之多。

YouTube video

農機導入需考量農田型態,培養「機械手感」

除了節省人力成本外,機械的導入也可以強化茶園管理。吳成富解釋,「乘坐式採收機」可以精準控制每次修剪和採收的植株高度,不會因為人員技術、習慣差異或疲勞問題而導致樹冠修剪參差不齊,進而影響茶葉品質、甚至衝擊下一季的茶園產量,能更加有效、方便的管理茶園,「整體來看,導入機械可以讓茶園品質較固定。」不過他們依舊尊重手採茶園的作業習慣,強調引入農機只是為了因應不同地區的農業作業需求。

雖然大型農機作業效率遠遠勝過傳統人力,「但要操作得當並不容易,駕駛機器就像開車、也有分好壞技術,同時也要考量耕地型態是否適合農機進入。」他進一步解釋,操控農機時首重安全,再來要靠平時練習堆砌經驗,才能穩定操作、培養出「機械手感」,讓農機採收出來的茶葉品質一致、真正取代傳統人力,「否則操作不當也會破壞樹勢生長。」

另一方面,他也提醒農機導入前要先考量農田型態,以茶園為例,傳統茶園種植密度較高、大型機具難以進入,若要使用「乘坐式採收機」就要增寬茶樹行株距,株距至少得保留1.6-1.8米寬;此外,坡度超過15度的茶園也無法使用這台採收機,「乘坐式採收機」較適合面積在10公頃左右的平地或是緩坡地茶園。

YouTube video

解決茶園缺工,台茶才有競爭優勢

茶改場場長李紅曦表示,台灣茶葉享譽國際,烏龍茶、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等特色茶都是台灣的外銷主力,但國內茶產業長年面臨氣候異常、生產規模較小、人力老化等問題,使得國產茶葉不足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每年還是需要進口大量商用茶,以滿足手搖、罐裝茶飲料市場。

李指出,茶園從除草、施肥、剪枝作業都需要龐大人力,在採收期間缺工問題更是嚴重,「茶葉若沒有在一定期間內採收完、則茶葉太老、會影響品質,因此各茶園時常都在應徵採茶工人。」對於合作社自發性開設田間農機課程、有助解決缺工,她樂見其成,「這樣產量才能提升、國產茶葉就會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學員:能實地演練學習機會難得

今年51歲、人稱「賴桑」賴漢銘,從小看著父母務農、水稻田就是最熟悉的遊樂園,他對於農業有一股嚮往與熱情,想把所學「運回家」,改善家裡的缺工問題、提升農產品質。這股堅定意志說服了合作社的面試官,賴漢銘順利成為「青農」合作社裡最年長的一員,其他成員都是弟弟妹妹,還要向他討教。

賴漢銘表示,田裡的很多機械都有共通性,練習時要觀察每台機具的特性、找出操作上的異同處,才比較容易上手。他也指出,之前參加過的農民課程都在教室進行、很少提供實地演練的機會,「真的很難得,能趁著茶園在冬季休眠時有實際練習剪枝的機會。」但他也強調要上手還是要靠課後自己不斷練習,才能真正體會「人機一體」的感覺。

四年前從電腦工程師轉職從農的合作社班長施穎翰表示,就算是使用簡易型除草機割草,一開始也要投入時間練習、體會感覺,各種除草機操作上的眉眉角角也可能不同、需要的技巧不太一樣,他認為透過田間教育訓練,學員能學到扎實的田間知識與技能,不僅能解決在地缺工問題,對於自己未來經營農場也有莫大助益。

「自己的缺工自己救」,培養技術農工

合作社除了提供茶園管理的實戰演練,前一期課程也將教室移到雜糧田區,「以地瓜來說,施肥、翻耕、定植都相當耗費人力,農民要蹲上整天,」因此課程會教導如何操作可取代這些作業流程的中耕機、曳引機、移植機等。吳成富表示,合作社就是希望透過集體的力量,培養學員農機操作的技術,解決在地缺工的問題。

「各地都有缺工問題,只是不同型態農業的缺工問題不盡相同、面臨人力吃緊的月份也不一樣,」吳成富進一步解釋,蔬菜、花卉、茶葉、雜糧皆是勞力需求大的農產項目別,但北部農田多半規模小且零碎化,要找到能配合的代耕業者十分不易,導致缺工問題更加嚴重;此外,許多作物都是季節性生產,農閒與農忙時對人力需求差異甚大,農場主很難聘請農工。

「自己的缺工自己救!」吳指出,農事工作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直接培養技術農工去解決缺工問題最能貼合業主需求。透過合作社的媒合,北部的農場可以找到長期駐點在北台灣的農務人力和農機代耕業者;合作社的學員也能有穩定工作,未來更有機會自行創業,「在合作社裡不僅可以進修各種務農技術,連土地租用、打通路、農機設備、缺工問題都幫你想好了,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