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的土雞更好吃!畜試所推廣國產米飼料,雞鴨胸肉軟嫩多汁,豬肉也好吃

國內飼料自給率僅5%,每年需要進口玉米420萬公噸,反觀國產稻米自給率高達107.9%,導致公糧年年爆倉。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嘗試以國產米取代飼料玉米,餵養雞鴨鵝豬等七種畜禽,發現吃米的肉豬和土雞變得更美味了!畜試所助理研究員李宗育指出,糙米將肉質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提高,「雞胸肉更軟嫩、多汁,提升了肉質的風味。」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國內每年維持公糧安全庫存量約40萬噸,作緊急物資、戰備存糧之用,其餘存量則由各種管道銷售,以高價值先賣,例如外銷、學生和軍隊伙食、法務糧、加工用米等。是否鼓勵公糧走向飼料用途?他強調,「陳米作為飼料使用需要完善的管理方法,才能防範回流入食用米市場、打亂市場行情」。

畜試所發現,以糙米取代玉米飼糧,不會影響土雞的生長性能,且讓雞胸肉更軟嫩多汁、變得更美味好吃了。(照片提供/畜試所)

國內飼料自給率僅5% 公糧爆倉稻米需消化

畜試所營養組組長兼研究員李春芳表示,國內飼料自給率極低,95%飼料穀物原料都仰賴進口,每年進口的玉米多達420萬公噸,主要用於動物飼料。每噸的畜禽飼料中有65%是玉米、是主要的澱粉來源,另外黃豆佔25%、供應蛋白質。

然而近年來氣候異常導致穀物減產,國外玉米田也大量轉為生質能源作物,造成全球飼料價格大漲,民國95年起玉米從每公斤4元一路攀到12元,近年則在6-8元之間,「飼養成本翻了兩倍以上,很多農場撐不下去、紛紛退場,許多養豬場更是受到口蹄疫加上飼料漲價的雙重影響,小型的很多都離牧了。」

畜試所從100年起投入稻米飼養畜禽相關試驗,希望可以減少飼料玉米使用量,也擴展國產稻米的多元消化管道,「玉米主要就是澱粉,跟米很像,可適量做替代,」考量台灣生產的稻米很多、常常消化不完,每年農糧署也會用公開招標的方式標售公糧陳米,「當然希望牧場能用國產的飼料原料,也能幫助公糧去化。」李春芳解釋。

「台中秈17號」當飼料,讓豬肉和雞肉更好吃

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所初步選定有著飼料用優勢的「台中秈17號」,推薦給畜試所進行白肉雞、土雞、肉鵝、肉鴨、白肉豬、高畜黑豬、蛋雞等七種畜禽飼養試驗。農試所研究員賴明信指出,飼料米要具備高產量、低成本、耐粗放栽培、抗逆境等條件,且與食用米有明顯區分,「秈米主要用於加工,與食用米『稉米』不同,是一項良好的自產能量飼料原料。」

稻米可加入飼料中取定一定比例的玉米,圖為台中秈17號米種。(照片提供/畜試所)

畜試所研究發現,在肉豬和土雞實驗上,餵食糙米的肉質品評優於玉米飼料。畜試所研究員林正鏞表示,以糙米取代飼料中玉米用量50%時,生長期的肉豬之飼料轉換率較好,而且屠體的背脂厚度較薄、肌間脂肪含量較高,「就是瘦肉率高、吃起來不會太油膩,又能提高肉的風味、韌度和口感多汁。」。

畜試所助理研究員李宗育也指出,餵食土雞時可用糙米完全取代玉米,不會影響雞隻的生長性能,且糙米將肉質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提高了,「這會讓雞胸肉更軟嫩、多汁,也會提升肉質的風味,讓肉更好吃了!」

肉鴨養殖可100%以米取代玉米,並可促進鴨胸肉生長

而在肉鴨、白肉雞和高畜黑豬試驗上,同樣也能100%以飼料米代替玉米。肉鴨食用含粉碎稻穀比例愈高的飼料時,能促進鴨隻胸肉生長,「鴨肉最值錢的就是胸肉,所以胸肉長得越大、對農民越有經濟效益。」畜試所副研究員林榮新補充,早期農民飼鴨也會參雜稻米餵食,且使用的稻米不用加工處理成糙米,可直接使用帶殼的稻殼、節省業者一道工序。

研究發現,肉鴨食用含粉碎稻穀比例愈高的飼料時,能促進鴨隻胸肉生長的現象。(照片提供/畜試所)

肉鵝與蛋雞使用稻米稍有限制,可局部替代

但是在肉鵝和蛋雞的飼糧上,飼料米代替玉米就有其限制。畜試所助理研究員王錦盟表示,肉鵝雖然可直接食用粉碎後的稻殼原料,但因為其粗纖維含量較高,若使用在肉鵝生長後期(5-12週齡)時,容易讓鵝隻消化不良,導致飼料轉換率較差、生長表現不佳的結果,「因此建議稻殼飼料多使用在前期(0-4週齡),除非先脫殼、使用糙米,就沒問題。」

蛋雞飼育上,若以飼料米完全取代玉米,則會讓產蛋率稍稍下降,也會淡化蛋黃色澤,因此建議取代量在50%以下。因為糙米較玉米缺乏葉黃素(Xantophyll),因此吃米的蛋雞所下的雞蛋蛋黃顏色較淡,食米的肉雞膚色也會較淺,「但是不會影響營養成分和口感,只是賣相不是消費者過去習慣的,將來要推廣還需要跟消費市場溝通。」李春芳補充。

糙米取代100%玉米餵食時,蛋雞所產的蛋黃顏色較淺(如右圖)。(照片提供/畜試所)

「台中秈17號」產量高生產成本低,特別適合當飼料

稻米成為玉米的替代飼料原料有其可行性,但一定要是「台中秈17號」品種嗎?負責飼料米專用品種選育工作的農試所研究員賴明信解釋,玉米是配方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稻米也是,因此不同品種稻米之間的蛋白質、氨基酸含量差異並非篩選作為飼料米的主要要素,使用「稉米」佔多數的公糧米也沒問題。

他指出,「用什麼品種的稻米當飼料效果都差不多,但是生產成本越低,產量高、抗病強的(品種)最適合。」故最後選擇以「台中秈17號」進行「米飼料」試驗。

公糧陳米加工作米飼料,具有價格優勢

在提升飼料自給率的同時,也期待開拓稻米的多元消費市場。近年來台灣受到飲食習慣改變以及低價進口米糧的衝擊,國產稻米普遍共過於求,106年平均每人消耗45.4公斤米,比起20年前足足少了近13公斤,去年國內也滯銷20萬噸的新鮮米;與台灣面臨相同處境的日本,近年來則發展「米飼豬」、打造具特色化的禽肉產品,也獲得消費市場的歡迎。

相較之下,台灣若要全面推展「米飼料」,首先要解決成本問題。賴明信指出,國產糧食生產成本本來就高,加上當前尚未選育出適合做飼料米生產之品種,恐難敵平均每公斤7-9元的進口玉米價格,唯有使用拋售的公糧陳米加工製成「米飼料」、並搭配相關配套補助,才可能讓使用成本不會與玉米飼料落差太大,也能協助降低公糧米的儲藏壓力。

雖然畜試所大推國產米取代進口飼料玉米,不過現階段未有飼料業者研發出「國產米飼料」。李春芳解釋,國內飼料米的生產與管理尚未成熟、還在試驗期,若要建立完善的米飼畜禽產業,還得開發飼料米專用品種,才能穩定供應以及壓低業者使用成本,當前則建議將存放時間過久,品質不佳、不適合再進行加工的公糧移做飼料使用,擴展陳米的多元運用、也解決公糧去化問題。

農業副原料也可用,提升國內飼料自給率

除了稻米外,畜試所也推廣豐富化的飼料來源,例如使用12%玉米酒渣取代玉米和大豆粕,不僅不會影響蛋雞產蛋率、還能提高蛋黃色澤;全株稻青貯料也可做為良好的泌乳羊飼糧來源;此外,利用米副產物 (米糠、粗糠) 和大豆粕餵養肉用山羊,可節省畜牧場飼料開銷、也能有效降低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成本,進一步提高國內飼料自給率。

豬農:方案可行,但要有穩定原料來源,才能長久使用

對此,「中央畜牧場」業者蘇增表示,豬的嗅覺很敏銳、喜歡吃習慣的東西,對於稻米取代玉米的作法,他認為只要調整好飼料配方、讓豬隻所需營養都達到,生長性能和屠肉品質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稻米比玉米的蛋白質含量低,這樣配方製作上就要加多一點大豆粕去補充。」

「原料能否穩定供應」才是執行的關鍵。他進一步解釋,國外玉米購買方便,若要取得與玉米價格差不多的稻米,就要等待每年政府公開招標的公糧陳米,「但是每年釋出的量不穩定,如果配方調整好、又沒有足夠公糧了,這樣豬吃習慣的飼料又要做改變,」他認為價格具競爭力、又能穩定供應的飼料原料才是豬農的使用的首選。

農糧署:公糧消化需從效益最高為優先,做飼料為最後選擇

對此,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國內每年會維持公糧安全庫存量約40萬噸,作緊急物資、戰備存糧之用,其餘存量就會用各種管道銷售,以高價值先賣,例如外銷、學生和軍隊伙食、法務糧、加工用米等,此外,也會釋出可作為飼料用之搗碎糙米,撥售價格是依當年度高雄港進口玉米之均價九折作為底標,以去年為例,平均競標售出價格在6-8元之間,飼料廠得標後會作為禽畜飼料原料使用,「但作飼料用是最後的選擇,公糧消化上還是要從效益最高的方式去處理。」

面對當前國產稻米超產問題,莊解釋,現在的政策就是要縮減水稻面積、推動轉作計畫,希望從目前27萬公頃降到24萬公頃,鼓勵農民改種稻米以外的作物。因此在「米飼料」原料供應上,他認為,不是額外去新增飼料米的栽種面積去取代現有水稻,而是從現有存量去消化。

不過他也提醒,陳米作為飼料使用需要完善的管理方法,才能防範回流入食用米市場、打亂市場行情。飼料米的供應機制、價格協調,他強調還會跟相關單位再做研議,溝通如何提升飼料自給率又能協助公糧去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