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十周年剛過兩個月,遭逢巨變的災民正努力走出傷痛,邁向未來人生。沒想到,高雄市杉林區大愛園區的永久屋居民,卻時常得面對無水可用的窘境。
居民控訴,住在永久屋這八、九年以來,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就會無預警停水,為期半天、一天都還忍得過去,也漸漸習慣。可是這次停水非常誇張,從10月20日深夜停到10月23日深夜,整個大愛園區不是斷水,就是水流小到比小指頭還細,再不然是自來水變黑,甚至還出現鏽蝕的味道。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管理處解釋,水源不足、大林加壓站的加壓馬達損壞,以及補注原水的水管破裂,都是造成停水的原因。經緊急搶修後,10月24日早上,自來水已經慢慢恢復正常。
居民遲杏芳表示,停水的問題拖那麼久,已經讓大愛人抓狂,雖然這次解決了,可是不知道下一次何時會再發生。一般住家都會在屋頂設置水塔,但大愛園區受限於入住時簽訂協議,明確載明不能改變永久屋外觀,加上屋頂非水泥鋪建,承擔不起水塔重量,她苦笑著說,「我們努力重建生活,不要被外界當成是災民,可是現在卻常常變成無水難民。」

停水真要命 衣服越洗越黑 居民求助無門 老人、小孩最弱勢
杉林的大愛園區內一共有1004戶永久屋,是一處東北往西南傾斜的狹長型住宅區。因為東北方住戶位居高處,所以這一帶永遠最先停水、最後復水。
居民王太太表示,她最怕停水,因為一停水生活幾乎停擺,不能洗菜、煮飯,盥洗、上廁所更麻煩。「雖然水公司緊急設臨時加水站讓大家提水,可是我看到一些家裡只有獨居老人,或爸媽還沒下班回家的小孩,他們怎麼辦?」
有社區最熱心媽媽稱號的居民遲杏芳發現,10月20日星期天白天,自來水開始越來越小然後停水;10月21日下午,自來水公司緊急設置兩處臨時加水站,可是不到一小時,水就被提光;10月22日,居民繼續提水過生活,可是晚上才下班回家的人,根本提不到水了。


水公司回覆「一切正常」居民抓狂
10月23日白天,自來水逐漸恢復,但流量小,部分住家水龍頭還流出黑水,水中雜質有如細沙,聞起來有鏽蝕的味道。居民楊太太沒有多加注意,一聽到復水開心地馬上使用洗衣機,沒想到兩小時後一打開蓋子,淺色、白色衣服全部變黑衣,而她的臉都綠了!
忍耐到第四天,居民開始在社群網站上狂罵,也紛紛打電話到高雄市政府「1999」求助,可是卻都沒有下文;後來,居民乾脆直接找自來水公司服務專線「1910」(服務一通就靈),沒想到客服查詢後竟然回覆,「供水正常,也沒有任何人反映問題,一切正常。」居民說,這個回答比停水更讓人生氣!
複合性停水原因 一個地方出問題 園區就停水 水公司如臨大敵
其實10月23日,自來水公司第七管理處副處長吳清泉曾親自到大愛園區,拜訪當地里長和議員,並針對此次自來水停水問題做出承諾。一、全面性勘查自來水管線;二、在大愛園區內選定四處增設蓄水設備;三、遴選並訓練一名負責操作蓄水設備的工作人員。
旗山營運所主任黃銘秋解釋,這次造成停水的原因是複合式的幾個因素。第一是水源不足;其次是送水到大愛園區的大林加壓站屬水路末端,一旦水源不足水就送不到水尾;第三是加壓站加壓馬達損壞;最後是當馬達障礙排除後,又發生原水補注的水管破裂。
好不容易,經過水公司連日加速搶修下,自來水終於在10月24日早上恢復正常供水,居民在臉書上歡天喜地熱烈分享。有人寫道,「終於可以大洗特洗了」,也有人誇張地形容,「水壓都可以射穿牆壁了」。

不過這一天中午,為了避免水壓不夠導致園區高處再停水,水公司又派四名工作人員增設第三處臨時加水站。工作人員白小姐表示,「每次只要大愛園區停水,我們都特別緊張,這一帶地勢高,恢復供水的困難度也比較高。」
雖然白天恢復供水,可是傍晚以後才是用水尖峰期,居民不敢高興的太早。一直等到24日晚上九點、十點確認供水無虞後,居民才放下心裡的那顆大石頭。

居民:住在大愛永久屋如次等公民,甚至無法自力救濟
大愛園區的自來水來自旗山營運所的大林加壓站,水源以旗山深水井為主,南化水庫、寬口井為輔,一天需求量約是800噸到1000噸,可是大愛園區外的清水路居民申請用水需求越來越高,用水量越來越吃緊。因此近兩、三年,水公司的供水壓力明顯變大!
旗山營運所主任黃銘秋表示,目前已經開始規劃在新庄附近再興建一個淨水廠,以供應大愛園區以及周遭社區的用水需求。不過居民擔心,在此之前是不是還會跟過去一樣出現無預警停水的問題。
為了解決目前停水問題,遲杏芳和一些社區媽媽討論,居民該在停水問題上自力救濟。她說,「如果可以,大家都應該裝水塔,在平日先儲存一些備用水,這樣才不會在停水的時候完全無法自救。」

遲杏芳進一步解釋,一般住家都會在屋頂設置水塔,在停水前先補足水量以備不時之需,或是說在離峰期先存水,到了尖峰期再使用水塔水。但是後來她發現,大愛園區的居民很像次等公民,因為每一戶永久屋的屋頂,都不是用水泥鋪建,而是沒有支撐力的鐵皮和鐵架。「所以就算是要裝水塔,也不能裝在屋頂。」
除此之外,遲杏芳也注意到,當時入住永久屋時,居民都有與當時主責的慈濟簽定協議,上面明確載明居民不能改變永久屋的外觀。「我在我們家四周東看西看,前面是馬路,左邊是防火巷,右邊是鄰居,就算不裝在屋頂,我們也完全沒有空間可以裝水塔,想自救都沒有辦法!」遲杏芳語氣非常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