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行政院推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宣佈2019為地方創生元年,依據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經濟,吸引青年回鄉創造偏鄉在生機會。11月1日至11月7日於松山文化園區舉辦「地方創生展」,由全台19縣市(除台北市、高雄市未參加)精選地方團隊參與策展。
由於日本發展軌跡與台灣相似,偏鄉人口過疏問題更甚於台灣,為取法日本地域振興經驗,地方創生展特別邀請新潟、福井、岐阜縣飛驒市等日本團隊共襄盛舉。11月1日開幕日邀請日本案例代表德島縣神山町GreenValley理事長大南信也、新瀉縣燕三条工場祭典策畫單位玉川堂委員長山田立分享日本創生經驗。
從窮鄉僻壤的自嗨,到年輕人嚮往的魅力城鄉

神山町奇蹟的秘訣:從窮鄉僻壤的自嗨,到年輕人嚮往的魅力城鄉
神山町位居四國德島縣中央的一處山村,曾經是即將凋零的村落,居民搬走後聚落內空屋越來越多,地方空洞化在三十年前開始有轉機。
經營公民會館的法人團體Green Valley開始投入地方振興,從整理老屋引進藝術村與文化構想,提供專業者及創業家入住,慢慢有旅居外地的年輕設計師注意到神山町,提出合作構想強化地方復甦的能量。
知名企業Sansan負責人寺田親弘看到神山町的工作,希望能提供一個更自由的創業環境,拜網路遠端工作的條件下,來到神山町設置衛星辦公室,一開始只有幾位員工來神山町短期工作,沒想到住下來以後家人跟小孩實在太喜歡捨不得離開,然後爭取調任的員工越來越多,空屋也越來越少。
這是第一次由短期工作停留者,變成長期的移住者,開始填補聚落的空屋。在這趨勢下,擴充的新住者開始將閒置的空間整理改造變為辦公室空間。有產業與居民移住後,有些外面的年輕人看到神山町是塊充滿魅力的空間除了高科技人才,也有一些厭倦東京都會的OL齊藤郁子來神山町開設南法料理餐廳。

奇怪的店家一間間出現在神山町
齊藤郁子跟她的創業夥伴來到神山開業並不是拼命賺錢,而是給自己充裕的時間—一年228天的研修跟假期去執行個人計畫。熱愛泡湯的齊藤小姐給自己擬定的計畫是開闢一個在地秘境好友共享的小溫泉池以及養一批馬。
奇妙的緣分一個牽一個,越來越多人來到神山町,奇怪的店家一間一間開,披薩店、訂製皮鞋店,還有一位旅外多年的日本設計師,從歐洲帶回愛爾蘭女婿來到神山開起啤酒釀造所,現在愛爾蘭釀造啤酒成為神山人自豪的特色啤酒。

大南信也:地方創生的本質不是找大老闆來開工廠、而是培養年輕人夢想的能力
大南先生表示,尋找所有可能性的前提是尊重個人,讓每個人按照自己個性發展,就會找到各種可能。不管是新來的年輕人,還是肯回來的年輕人,都要給與他做事的空間。
大南信也認為必須做好每件小事情,除了點子,「人與人之間連結所產生的想法」也很重要,他認為必須「讓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連結」。為了連結每個人,神山町還推出一個新慶典—外廊七夕祭典,在這一天大家在當初老屋整修的第一棟辦公室廊下聚餐。
「地方創生也不是再去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不需要再增加新的事物,而是看到舊事物的價值,賦予新的意義。而外來者更會注意到那些平常被在地人忽略的美好事物。」大南先生如此詮釋。
至於經濟部分,只要來的人開始出現多樣性,隨著地方的能見度增加,也會形成地方經濟的流通循環。

大南信也提到,有人可能以為他們擁有大筆經費,其實不然,GreenValley是法人,除了公民會館營運經費跟地方移住中心給予的計畫補助外,它們所需的預算並不多。他們提議事情後後續慢慢有人跟進,自發性的行動讓他們不需要太多資金。「GreenValley所需要的只是創造氛圍,」所做的事情一直都沒變。
「距離東京一樣的時間,大家都選擇去京都,而不是新潟」
「新潟縣距離東京兩小時新幹線,但是一樣的時間大家會去京都,不會想去新潟縣!」燕三条工場祭典策畫者山田立委員長開玩笑這麼說。
山田先生介紹,「燕、三条」是新潟縣下轄兩個市,但是這兩個市自古以來就是水火不容,什麼都可以競爭,共通點都是金屬工藝地區最大的發祥地。
新潟雖然是良質米的產地,但也是合金的發源地。起因於過去水災非常嚴重,種田的農夫無法賴以為生,當時大人們就想辦法叫農民經營副業,因為有金屬礦藏,就從鍛造建造房屋的鉚釘先開始。
導引至現場實際體驗,理解金屬工藝
例如山田任職的玉川堂,現任社長是七代目,第一代也是做茶壺起家。二代、三代目時候碰到大阪舉辦萬國博覽會,開始做一些比較華麗的金屬飾品,比較有賣相,也有其價值,就開始變成精緻的工藝品工場。
現在玉川堂把一個銅板敲打成茶壺,手作傳統工藝品定價稍高,一個壺在日本要價六十萬日幣左右。藝術價值高過實用價值,所以售價也提高,這個價錢就連日本人都覺得貴的買不下手,在這個網路按個鍵,東西就送到家的時代,其實大家都越來越看不到工匠的價值。
當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我們思考的是讓觀眾引導到工場,去現場實際體驗,才能夠理解金屬工藝品的訂價為何會這麼昂貴。

「燕三条工場祭」五條準則,在工場連結人群
山田立表示,「一開始在做這個祭典的時候,會有一點困難,工場並非一個知名景點、或者工場危險的印象、也不是平常大家會去看的地方。」因此討論擬定「燕三条工場祭」的信念,目的是「在工場連結人群。」五條準則依序是:
一、在工場必須懷抱自信,全力以赴。
二、在工場讓人們去實際體驗製作產品的本質。
三、藉由工場的活絡,對地區地域的雇用帶來貢獻。
四、在工場的工作也能成為孩童的憧憬和夢想。
五、將燕三條的工場打造為製作產品的聖地

工場祭創造的效益:「廠家得到市場、師傅得到工作成就感、地方得到訪客」
參與計畫開放的工場從一人老師傅的剪刀工場,製作插秧機的大型工廠都有,讓訪客進入到工廠,用五官去感受勞動,耳聽金屬敲打的聲音,熟練的動作。
終端消費者一般是不太有機會去接觸工場裡面的師傅。當這些熟練地的職人可以跟訪客互動是非常棒的;對這些日復一日在工場的師傅而言,可以聽到外界的讚美,也讓職人師傅士氣非常高漲。
也有一些迷妹欣賞職人帥哥,也有人喜歡拍攝專心工作的直人的手,不同的人都可以在工場裡面找到自己的喜好,工場祭典就是找出這些觀賞工場的方式。

把燕三條這樣的地方做成一個祭典的方式。從一開始2013年54家,今年翻倍到112家工場參與。開放四天,頂多一天也只能看七八家工廠,所以四天頂多是30加工廠。
例如玉川堂,在第一年只有六百多人預約參訪,現在已經增加到六千五百多人,足足有十倍之多。
對營運單位而言,就是要一家一家去跟工場溝通,準備這些製程的說明。也建議廠家可以設計體驗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盡量在不太為難大家的情況下,如果太勉強的話,可能廠家合作關係就無法持續,盡量在大家都很開心的情況下,這個活動才能繼續舉辦。

山田委員長:地方創生不必只看人數,而是要看到數字背後的改變
山田慎重的說,燕三条工場祭開辦以來,人數與販售額、媒體曝光都節節上升,但是數字並非唯一。數字背後的狀況,才是更值得關注的。例如有人來「燕三条」參觀之後,開始想要投身於金屬製作產業。
受制於過去工廠的封閉性、黑黑的環境,工場在外的印象不大好。現在當大家敞開大門,讓外界看到工場的形象,有這樣的方式,讓大家重新去看待工廠。明顯讓當地小孩,未來到工場就職意願也有蠻大的提升。

「地方創生應該不是創造新的事物,而是重新看待地方」
山田注意到,原本工場不是對外營業,大家面對工廠的環境整潔可能態度會隨便一些。一但有開放的經驗,大家對環境的整潔也更為講究。原本燕三條只有三間廠家固定開放給訪客預約參訪,現在有二十五間工廠,願意全年接受預約,對外界敞開大門。
山田感慨,雖然新潟米、新潟酒很有名,但是大概俗語說的「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反而當地人不太肯定自己的故鄉,希望新潟人發現,故鄉有俯拾即是的寶物。
對山田來說,地方創生應該不是創造新的事物,而是重新看待地方,看到自己地方上很好的素材。「雖然祭典慢慢有了知名度,但是祭典能夠改善的地方還非常的多。比較嚴峻的是交通問題,沒有車的外來人口確實是非常困擾。還有人越來越多,吵雜干擾跟活動設計,越來越需要細緻設計。」山田先生這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