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動手煮菜的感覺,就像是從學校的深山走出來了。」陽明大學副學務長黃桂瑩回憶著第一次帶學生煮飯時的熱烈回應,說起和學生一起動手規劃的未來宿舍廚房改造計畫。
煮飯攸關存亡,沒有不想煮,只能偷偷煮
位於北投的陽明大學,依傍陽明山的校區隨著地形起伏,由上到下一共分為三層:靠近平地的行政區、半山腰的宿舍及學生餐廳、山上的教學區。校內學生餐廳及便利商店不多,學生用餐選擇有限,隨著外送服務的出現,校內許多學生也選擇叫外送解決用餐問題。
「颱風來的時候,煮飯成了學生的生存之戰。」黃桂瑩解釋,遇到天災時無法叫外送,留在校內的學生會提前購買糧食,屆時是宿舍烹飪的尖峰期。她認為,學生形容颱風天煮飯時是生存之戰並不誇張,而平時也會有需求,也因此宿舍烹飪空間的設置很重要。

「學生沒有不想煮,只是需要空間。」她表示,國內大學在過去建置校舍時並未考慮學生可能會有煮的需求,甚至怕學生煮飯而燒掉宿舍,認為學生吃外食即可,因此沒有設置專門烹飪空間,但有需求的學生仍會在宿舍內煮。對管理單位來說,宿舍自煮地下化反而不好管理,也隱藏著安全問題。她認為,既然學生有自煮需求,理應來做改善。
最新宿舍可以煮,抽籤共用付費冰箱
校內現有的宿舍中,104年落成的第五宿舍擁有最新設備,也是唯一能夠煮飯的宿舍,每一層樓都有簡單的烹飪空間,進入烹飪區需要卡片感應,其中奇數樓層可用烤箱、電鍋、烤麵包機、微波爐等加熱設備;偶數樓層可用微波爐進行烹調,而全部烹飪空間都沒有設置垃圾桶。

「不設垃圾桶是要讓學生養成善後的習慣。」宿舍輔導員謝博州說著,而面對宿舍辦公室的是一台透明冰箱,裡面冰著琳瑯滿目的蔬菜、飲料及醬料,其中特別的是:每一格都標示著不同寢室。
「這是共用的付費冰箱。」謝博州解釋,每學期會開放各寢室來登記,登記抽籤後,中籤的寢室可使用其中一格,每學期繳交使用費。輔導員表示,由於是透明、付費制,學生會彼此監督、共同維持冰箱的整潔,而學期結束後也會做整體清理。
共用冰箱空間有限,因此部分學生會自行購買冰箱放到寢室內,而電費也必須自行負擔。謝博州表示,目前共用及私有冰箱大都能滿足學生需求,而最理想管理狀況是,共用冰箱設備可以提升到必須感應開啟,因為自己無法24小時盯著冰箱。

為了煮菜學買菜,外送員迷路也要送餐
「二手冰箱非常搶手,很難買到。」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的郭于瑄,是付費冰箱的使用者,也是第五宿舍幹部,來自高雄的她上學期開始住進第五宿舍。她認為能夠住進第五宿舍非常幸運,「其他宿舍因為過去有人煮飯著火,結果現在連微波爐都不能用。」
「北上來陽明讀書,住宿後開始自己煮菜,因為要煮菜才開始會到菜市場買菜。」郭于瑄一邊說一邊把碗裡的蛋黃液加入鍋中,與烏龍麵、醬料煮在一起,快速完成了熱騰騰的晚餐。她大約每月開伙一次,拿手料理是鮭魚炒飯。
郭于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校內吃,她發現學校附近外食普遍比較貴,若要找便宜外食必須到更遠的地方。校內同學也大多是吃外食,她笑著說:「校內幾乎每天都看到Foodpanda、Ubereats外送員,常常要幫迷路的他們指路。」

三樓爬到七樓只為煮蛋,開伙省錢吃更多,還很放鬆
「宿舍的大家最常用電鍋,有次煮蛋發現三樓、五樓電鍋都滿了,最後爬到七樓用電鍋。」郭于瑄笑著回憶,宿舍內大家烹飪習慣都不同,她認為自己使用廚房的頻率普通,外籍生煮飯頻率最高,而有的同學幾乎是每天煮,甚至因為七樓有旋風式烤箱,有的人還會烤餅乾呢。
「煮飯非常放鬆,而且也比較省,一樣的花費可以吃到更多青菜和肉。」她最喜歡的蔬菜是娃娃菜和茭白筍,而在買菜後,她發現超市和菜市場價錢差很多,也發覺自己其實不夠了解食物是怎麼來的,「本來覺得娃娃菜很貴,但聽到農夫怎麼種才知道原因。」
「有時間的話,我會去農夫市集買菜,但比較多是在附近買。」她每次買菜、煮菜大約花費兩到三小時,但也因此壓縮到讀書時間,她仍希望維持煮飯的頻率,未來考慮把握每次開伙時間,一次煮較多份量,囤在冰箱。
食農教育的最後一哩路:大學宿舍廚房
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黃桂瑩,兩年前在校內開過飲食與文化的課程及工作坊,「當時希望學生多認識食物、了解飲食文化。」她在期中考及期末考期間帶著學生到校外廚藝教室烹飪,發現學生並不像想像中的五穀不分,有的可以煮出一整桌的菜。
校內營養師蔡均函每日到學生餐廳觀察菜色,學生也會定期表達意見,「他們希望可以減少炸物、多一點青菜、煮的時候少一點油。」蔡均函表示,校內學生相當重視飲食及健康,挑食排行榜上有名的苦瓜、茄子、青椒,幾乎天天都會出現,而且都很快被夾完。
「大學宿舍廚房是食農教育的最後一哩路,也是交誼所在。」黃桂瑩認為,自煮除了滿足口腹之慾及健康需求,也是讓學生交流、實踐食農觀念的場所。她表示,許多大學生第一次離家生活,若有空間可以自煮,能夠建立良好飲食及生活管理方式,此外,動手煮菜也能舒緩學生課業壓力,成為學生活動交友的一種方式。

宿舍廚房改造工作坊,學生共同參與
「改變校內空間似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黃桂瑩去年八月上任副學務長後,校方也希望改善學生活動空間,她順勢進行規劃,並邀請學生一同參與改造,宿舍廚房便是其中之一。她說明,現有校內宿舍內有許多閒置空間,可以盤點出來重新做利用。
她將宿舍廚房的改造計畫設計為一學分的通識課程,並把課程時間密集安排成一個週末的工作坊,第一天邀請台大、師大、中原大學教授以及清真寺教長來上課,當天晚上讓學生分組,到各宿舍進行場勘,對想改造宿舍進行討論及規劃,第二天跨組討論規劃的可行性及修正。
透過25位學生的參與式改造,能夠帶動更多學生一同關心及討論宿舍自煮空間的設計,參與改造的學生們在去年12月7日至8日進行密集工作坊後,會再進行為期一週的規劃修正,各組會在12月17日提交提案內容,並在12月22日前由校內學生票選完成。
進行第二天的跨組討論時,陽明大學學生會長也有到場,並回饋黃桂瑩:「宿舍廚房改造討論的熱烈程度,遠超過學生會內所有議題。」黃桂瑩認為,這代表宿舍廚房對於學生的重要性相當高。

今年八月動工,造福學弟妹
工作坊課程內容包含參與式設計、公寓廚房及宿舍廚房的空間,以及校園共享廚房可能遇到狀況。「雖然想推動自煮,但也提醒他們不是人人都需要自煮。」黃桂瑩表示,來自各方的課程及建議,能讓學生規劃時考量更全面。
由於校舍在建置時管線已經配置好,不可能拆掉重建,黃桂瑩也提醒學生在規劃時必須以現有建築去改造,特別是排水及排油煙,而目前規劃區域位於地面層,因此技術問題可以克服。
「讓學生練習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來設計。」黃桂瑩表示,改造或建置並不難,但若無完善管理,宿舍及廚房很快會變得髒亂,而學生在規劃時也加入了善後及清潔制度。

改造所需經費來自校方及教育部,黃桂瑩以基本家庭廚房必備的瓦斯、抽油煙機、烘碗機,換算到宿舍量級,估算後發現改造一棟宿舍至少要一百萬,但由於校內宿舍眾多,全部改造完至少要五年以上的時間。
「已經跟同學打預防針,他們也許享受不到,改造是造福學弟妹。」她說明,今年規劃完後,下學期進行招標等行政作業,明年八月會先從一兩棟具有改造潛力的宿舍動工。
除了宿舍,未來還有全校公用廚房
未來除了宿舍烹飪空間,黃桂瑩也在規劃,將學生餐廳的三樓改為全校師生的公用廚房。她表示,目前學生餐廳的三樓為用餐空間,也有簡易烹飪設備,但使用率並不高。
「校內導師會邀請同學吃飯,或是到家裡做飯,很多社團活動也有煮飯需求。」黃桂瑩說明,後續會以大型廚藝教室的思維去設計,中央有大型中島、兩組IH電爐及烤箱等,週邊則是設計收納櫃,其他區域則為用餐區,以利校內師生使用。
去年工作坊講師之一為力推大學生自煮的中原大學講師劉晉宏,過去看到學生有烹飪需求,但協助學生校內自煮時,發現國內各大學校方態度不一,大學內能否自煮往往取決於校方是否支持。
「國外大學宿舍一定會有廚房,這是基本配備。」他認為,國內院校只要有心改善宿舍烹飪空間,幾十萬的成本絕對做得到。他表示,學校應更重視學生的意見及權益,積極改善學習住宿空間,而非以成本、宿舍無法更動為由推託。

學務處:一切配合防疫中心政策
三月即將開學,隨著新冠病毒來襲,陽明大學對於宿舍有無特別管理措施?陽明大學學務處回應,目前防疫原則及措施都是比照國家的防疫中心政策,已經事先調查近幾週在中港澳活動的學生,並在之後做隔離,若有中央有最新措施都會配合。
「回宿舍等於是回家。」陽明大學學務處表示,目前尚無社區感染,因此宿舍管理會維持現狀,不會特別限制學生煮飯或是戴口罩等,而宿舍及廚房原先就有定時消毒、要求學生自主清潔,且校區和外界通常不會有大量人潮流動,也相對安全。
實際上去Google地圖查一下.看是10分鐘就能到石牌捷運站了!就算是從最上面的軍艦岩山頂走去也是21分鐘而已。
您好,採訪時google地圖也是這樣顯示,實際上走到校區時間至少要多一倍,此外校內學生也表示:走路到校外買食物要一段時間,部分學生後來會選擇買代步工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