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黃瓜的描述,一般會說小黃瓜很甜、很脆、很爽口,但您聽說過,小黃瓜「很皮」嗎?
沒錯!青農林楷堯說,小黃瓜是披著植物外皮的動物,而且是那種很皮的動物,他曾經架設攝影機廿四小時側錄它的動態,發現它不只「一暝大三吋」,而且喜歡擺弄它的瓜鬚,一會兒騷擾隔壁的葉片,一會兒招惹鄰居的花朵,最讓林楷堯氣結的是,它會勒住快速長大的小黃瓜,讓瓜體出現一圈勒痕,「硬生生把特級品勒成了次級品,真想教它們別再亂了!」
只是他那「生氣」的口氣,卻充滿笑意,很像父母說孩子調皮其實是不好直誇孩子聰敏。他種植技術好,小黃瓜產量高,瓜園愈是鬧騰,愈是生機無限。

沒想過當農夫 接觸農業後卻深覺迷人
林楷堯是剛剛跨過而立之年的青農,他的瓜園就在嘉義交流道旁邊,兩分多的農地蓋了三座溫室,就種單一作物:日本品種 CU87 小黃瓜。單看他的兩大成就:獲得科技農夫大獎、作物收成量遠高於農改場的統計平均數,很容易會認為,若不是從小耳濡目染的農家子弟,就是務農多年的個中好手,沒想到他既無家學淵源,而且成為專業農夫才兩年光陰。
「我從小就喜歡動物、植物,大學唸生命科學系,夢想當個生物學家。」林楷堯坦承,務農從來不在他的生涯規劃清單中。他退伍後先從事行銷、設計、通路相關的工作,後來在永齡農場任職,這才一腳跨進農業領域。
這小小的一步,自此改變林楷堯的人生,他負責農場作物的生產管理及有機稽核,自然少不了在田間彎腰流汗的機會,農場裡幾百種作物,從溫室葉菜到露天果樹,都經過他的把關,他也得全程記錄,這才知道餐桌上的豐美是農夫們辛苦耕作而來,而種子破土而出、作物拔地而起的樣態,原來如此迷人。

有智慧系統加持 學得快也種得好
在高雄待了一年多,林楷堯一方面想要搬回嘉義,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準備好自力更生,他選定小黃瓜為目標作物,租地、貸款、蓋溫室、弄商標,利索地在短短幾個月內搭建好務農的舞台,他戴著斗笠、套上雨鞋,以農夫之姿粉墨登場。
林楷堯說,除了自己個性中的「戇膽」之外,他敢揹負青農貸款,全因為有大師級的科技農夫幫他加持,讓他信心充滿。
早在永齡農場任職時,林楷堯就曾至嘉義拜訪張耿赫,請教科技務農的種種技術,兩人十分投緣。得知學生想要自立門戶,張耿赫除了精神鼓勵外,還提供各種實質的協助,包括他握有專利的「智能水養液供應系統」,讓林楷堯不必像許多青農一樣,得跌跌撞撞走許多冤枉路。
在張耿赫眼中,斯文的林楷堯比較像上班族,卻有不知從何而來的農業熱情,他不僅認真好學,而且不怕疲累,再加上領悟力高,讓張耿赫很願意栽培。
林楷堯則表示,智能水養液系統即時將現場感測的環境數值,如溫度、濕度等,回饋給智能設備,進行水肥配方的彈性調整。「科學量化可以討論到很精準,肥料的濃度,鈣要幾ppm、鉀要幾 ppm,用科學數據在溝通,進步自然比較快。」再加上老師也在嘉義,根本是他的務農家教,難怪林楷堯的瓜園欣欣向榮。

智能系統擺平小黃瓜「難搞」症頭 產量遠高於平均值
問道林楷堯為什麼只種小黃瓜?他坦承是因為「週轉比較快,種一個月可以採收兩個月,很划算」。另外,小黃瓜雖然不難種,但要良率高、產量多,就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再加上可以生食的作物,市場對安全性要求比較高,他對種植技術有信心,又有產銷履歷背書,種種優勢都可以在小黃瓜上發揮出來。
小黃瓜怕熱,但它的葉片大,需要很多陽光才能行光合作用;它需要肥份,但又怕土壤太鹹;需水量大,根系又不能浸水,種種「難搞」剛好可以利用智能系統少量多餐的供肥供水模式,一一「擺平」。只要環境一有變化,供應系統立刻彈性調整,不會過濕,也不會在天氣炎熱時給很多肥料,良率及產值才能提升。
智能系統還可以有效控制植物的疾病。大部分細菌性、真菌性的疾病,都是因為環境潮濕高溫,「連抹布都會發黴,植物怎麼會不生病?」但經由智能型滴灌供給水肥,田區的濕度可以被控制,大大降低罹病的機率。
另外,溫室能夠遮雨,周圍還設有兩層防蟲網,同時人員進出也有管制,一定從最乾淨的溫室(即清園後不久,剛種植的區域)開始工作,再去比較老的植株區,若需要再去別的溫室,必定得將全身衣服都換掉才行。
「會種與不會種,產量差很多」
林楷堯表示,即便謹慎若此,小黃瓜植株到了後期還是會有薊馬跟粉蝨。不過只要清園動作確實,栽培前期小心照顧,開始採收後只用一些無毒資材,也可以撐完採收期。「這也是我選小黃瓜的原因,再長就是採收兩個月而已。」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林楷堯選用價格比較高的白色抑草席,一方面提高溫室的亮度,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時降低昆蟲躲在葉背的可能。
「會種跟不會種,產量差很多啊。」林楷堯表示,根據農改場的統計,一分地一期可以收三噸多的小黃瓜,他雖然不願直說自己的收成,但一邊得意地竊笑,一邊強調「產量不要太高調」,種種此地無銀,讓人為他的自信喝釆。
自創品牌推銷理念 小黃瓜外觀不影響口感
對餐廳而言,不論刀工技藝的展現、擺盤裝飾的美感,小黃瓜都是很好的素材;在料理上,小黃瓜也有變化萬千的配合度,不只生熟兩宜,還可以醃漬成小菜,攪打成飲品,享用方式極為多元。
林楷堯提到,新鮮的小黃瓜應該帶有小刺、果粉,甚至帶著花朵,由於這三個特徵很容易在搬運、觸摸的過程中消失,因此只要有任一特徵,就是新鮮的保證。另外,很多人強調小黃瓜要筆直飽滿才是上品,不過所謂的上品是對特定餐廳而言,林楷堯表示,筆直的小黃瓜讓主廚們較容易處理,但口感和風味其實與外觀完全無關。「我有些團購的客人還會指定彎曲的小黃瓜,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小黃瓜品質好,但是價格較低。」
早在創業初期,林楷堯就決定自創品牌。他認為行口跟批發市場不見得會認同產銷履歷的價值,往往只以產品的外觀來定價,但他對自己的作物有信心,自己販售可以把理念推銷給客人,售價就可以提高。
藉由「聒噪」的諧音帶出活潑的感覺,林楷堯將品牌命名為「好瓜造」,強調自己堅持種好瓜、「好瓜為你造」的決心。他同時強調,希望藉由農業找到可以維持食品安全、農民生計、土地永續利用的方法,希望農業可以賺錢,也希望不要被認為是很累的產業,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榮獲兩大科技農業獎項,百萬獎金投入農園
身為科技農夫,林楷堯共獲得兩個大獎:永齡基金會的「科技農業」大賽以及聯發科「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比賽由張耿赫與林楷堯組隊,雖然張耿赫擁有科技專利,但獲獎可以增加林楷堯的知名度,比賽也需要更多科學數據,因此師生倆一起組隊,共創佳績。
同樣利用智能系統,張耿赫的溫室作物以土壤耕種,林楷堯則利用介質栽培。因為長期栽培同一品項容易有連作障礙,為了擺脫土壤既有的肥份影響,他選用椰子纖維為介質,排水快、不易鹹化的特性,讓智能系統產生完全不同於土壤的用水、用肥節奏,證實土壤/介質都可以在智能管理下獲益,科學證據周全,獲獎實至名歸。
百萬獎金入手後,林楷堯怎麼花用呢?「全部都投資下去了。」他回答得理所當然,為瓜園的進步義無反顧。
林楷堯表示,只要會用電腦,懂得手機操作,智能系統很適合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的農民。把氣候條件轉化成科學資料,將肥料跟水份的配方量化,用數據的交互作用對照現場植株的反應,一步步提升栽培技術。「我們長期在看這些數據,已經很敏銳,隨時可以感受當下的溫度、濕度,也可以觀察植株的變化,我們保有農夫的本質,但卻大大省卻勞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