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今天拉開序幕,40 部國內外重要電影將於全國 10 個縣市巡迴播放至 11 月 21 日,開幕片《平安龜》也於今日在台北華山光點電影院首映。
導演柯金源表示,這部片子從海洋文化切入,探討人與海龜的關係,也藉由海龜這個海洋指標性生物,檢視台灣海洋環境現況。「從人類跟海龜乞求,到幫助海龜回家、為牠們的族群繁衍而努力,這種追求環境永續、尊重生命價值的轉變,正是《平安龜》要詮釋的核心故事。」

多軸線敘事編織人與海龜的故事
為了向台灣最重要的環境紀錄片導演致敬,首屆海洋文化影展特別規劃「焦點導演──水下的眼睛:柯金源」單元,選錄柯金源的七部海洋代表作,也是海洋變遷的重要紀錄,為他的藝術人生喝采。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是國家文藝獎首位紀錄片導演得主,曾獲得三座金鐘獎、TIDF「傑出貢獻獎」等肯定,他用影像與鏡頭守護台灣生態環境 30 年,身影孤獨又美麗。(閱讀柯師父的故事請點選這裡)
本次的開幕片《平安龜》一如柯導過往的影像敘事基調,由多條軸線呈現議題核心的價值,以柯導為第一人稱的視角,悠悠編織這則人與海龜的故事。
紀錄片一開始,一隻美麗海龜優雅地漫游海中、廟宇擲筊炊煙裊裊、海灘滿是垃圾,三條敘事軸線在鼓聲、缽聲的背景音中,層層堆疊出對比的畫面。柯導先道出自己早在 1990 年就曾在馬來西亞的西巴丹島與台灣太平島近距離拍攝過海龜,但台灣大部分海域卻鮮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身影。
不過他話鋒一轉,提到小琉球顛覆了這樣的印象,影像也由海龜漫游的身影,轉為小琉球港口船進船出的快轉畫面,「海龜如何翻轉島嶼的命運」是柯導拍攝《平安龜》的起心動念,影片也從這個切點延伸,帶領觀眾流轉在 100 分鐘的紀錄版圖內。

介紹明星海龜 以及人類價值觀的改變
《平安龜》的縱深長達 30 年,拍攝地點跨越馬來西亞、日本以及台灣的小琉球、澎湖、蘭嶼、太平島。海龜在藍色海洋中悠遊、在沙灘孵卵、小海龜破殼回到大海,「海很大,海龜的故事很長」,娓娓道出海龜的一生。
紀錄片介紹幾隻頗有名聲的海龜,讓觀眾為之傾心,像是背上總有許多藤壺的藤壺姐、龜殼被輪槳打到的小破洞,以及一隻名為 R36192、遠從 3,000 公里外西太平洋烏利西環礁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的雅浦州(Yap)游到小琉球的海龜,R36192 是牠左前肢的金屬標籤,是薩摩亞(Samoa)的保育組織 SPREP 在 2006 年釘上的,讓觀眾為生命神奇的力量讚歎不已。

柯導在片中並列海龜的自然生態以及台灣宗教信仰中對「龜」的認知與崇拜行為,並以國家電影中心的資料影片,介紹澎湖望安放生海龜的畫面。柯導提到當年放生的手法似乎頗為簡陋,但是現代人真的比較進步嗎?隨即以「看看我們『放生』的都是些什麼?」這一問,搭配海灘、海面滿是垃圾的畫面,深深撼動觀眾的心。
從小海龜垂死掙扎、讓人不忍卒讀的鏡頭,紀錄片轉進台灣的民俗信仰,因為龜的長壽,許多地方有祭祀、崇拜龜的行為,包括澎湖的乞龜文化,高雄的烏龜花車,牠既是安定人心的神獸,也是貨真價實的金錢龜。柯師傅在片中呈現自然保育與民間信仰的多元創意,他誠懇道出,「我覺得人們努力地彌補人類的過失,盡力協助海龜平安回家,這種價值觀的轉換是一種進步。」

海龜痴漢蘇淮呼籲遊客尊重海龜 關注海洋生態
除了設計海龜擔架的澎湖縣家畜所前所長郭仁政、馬來西亞熱浪島研究人員莊凱欣、澎湖海生中心海龜照護員黃金峰以及顏志豪等幾位海洋大學的研究生外,《平安龜》中介紹三位戮力保育海龜的年輕人,包括綽號「海龜痴漢」的海洋生態影像工作者蘇淮、致力推動公民科學的「海龜姊姊」馮加伶、以及努力與海廢奮戰的「海龜女俠」郭芙。
長期蹲點小琉球,蘇淮與海龜的「一見鍾情」就發生在小琉球。他提到海龜可能是最容易親近的保育類動物,只要搭船到小琉球,幾乎不會落空,這也讓小島承載了過多的旅客,不論是硬體建設的腳步,或是民生需求的配套,都對小島造成壓力,也影響海龜的棲地。
「但是愈多人因為親近而喜愛海龜,就愈有可能願意保護海龜以及牠生存的環境。」蘇淮強調觀光有利有弊,但希望大家能夠尊重海龜,也希望透過觀賞《平安龜》紀錄片,進而起身關注海龜、關注海洋生態環境。

臉部辨識為海龜「點名」小琉球減塑行動富創意
馮加伶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博士生,長年專研海龜的生態調查,並倡議海龜的公民調查。從大學時代跟隨老師到蘭嶼當海龜志工開始,陪伴海龜產卵帶來的身心感受,讓她從此成為海龜迷妹。除了為論文專題到處救援、收容被擱淺以及混獲的海龜外,也與蘇淮合作成立「海龜點點名」臉書社團。
由於海龜臉上的鱗片就跟人的指紋一樣,每一隻都不一樣,「海龜點點名」鼓勵大家將拍到的海龜照片上傳,由蘇淮及馮加伶根據海龜臉上的鱗片分布進行「臉部辨識」。靠著社團成員多年的努力,目前有 380 隻小琉球(全台灣則有 442 隻)海龜被辨識、命名。
海龜女俠郭芙人如其名,拯救海龜俠心萬丈,她也是小琉球減塑運動的主導者,主因是在拯救海龜的過程中,她目睹牠們誤食太多人類的垃圾。「吃一個便當只要30分鐘,卻留下一個千年不壞的便當盒」,這類事件讓她氣結。
《平安龜》記錄郭芙在小琉球推動的減塑救海龜創意行為,她和夥伴們將海廢玻璃繪上海龜的圖樣,作為淨灘後的獎勵,這種「咕咕幣」可在上百個店家換取餐飲或紀念品。另外,小琉球也推動飲料杯及餐具租借,減少島內一次性垃圾的行動,受到觀光客的支持。

人與環境平衡和諧 才能為彼此生命找出路
柯師傅在首映會前接受《上下游》專訪,他提到自己從 1994 年就開始搜集海龜的素材,2016 年正式籌拍《平安龜》,並於 2020 年年底完成,過程中部分具新聞時效的素材已在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製成專題,因此紀錄片的內容就以海洋文化與海洋環境變遷為主,同時也著重人與海龜的故事軸線。
為何會將大自然的海龜與台灣的民俗信仰並陳在影片中?柯師傅表示,他想呈現人們對生命的多元價值觀:有些民間信仰對龜有所求,但有些信仰如澎湖的望安,卻只對龜付出;另外,有些人期待海龜帶來商機,但也有人很努力在維護他們的生機。
柯師傅指出,近幾年越來越多人為海龜的族群繁延而努力,他們期盼人與環境的和諧,讓彼此的生命都能擁有原生的樣相與出路,尤其是影片中記錄的幾位年輕人,更讓柯師傅看到,只要能夠打破疆界的限制和價值觀的差異,就可能為各自的生命找到出路。
公視《我們的島》將放映《平安龜》
《平安龜》的英文片名為 May Sea Turtle be with You…….Always,柯師傅指出,他從鏡頭中看到人跟海龜在同一個水域中悠游,覺得非常感動。「人與生物和諧共生的境界,是需要學習與自我進化的。」他再度強調人與海龜的故事,能夠帶給觀眾省思與期待。
即便我們沒有機會下海與海龜悠游,也可以藉由紀錄片好好認識這一隻對台灣富含文化意義、具生態指標性意義的保育類生物,除了親臨海洋文化影展的播映場地外,公共電視將於 9 月 6 日及 13 日晚間 10 點,在《我們的島》分上下兩集播出《平安龜》,請讀者切勿錯過。
另外,柯師傅其他六支參展影片,以及來自其他國家優秀影像工作者的作品,都將在第一屆海洋文化影展中放映,片單及放映場次,請詳見影展官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