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黑水虻,雞糞消失了,雞還有蟲吃!一卡箱子成就自然無臭的農廢循環

圖.文/大王里山生活學校

一卡箱子就能讓雞糞不臭?黑水虻祕技大公開!

將箱子裝在農場的雞舍、鴨舍內,能自動將雞糞、鴨糞養出水虻,還自動餵食雞鴨。自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用收集、不用清理、也不用搬運雞糞;不用抓蟲、也不用餵雞吃蟲。完全不用動手,一切會自然發生、自行運轉。

哪裡會有這麼好康的事?帶大家到我們的動物放牧場看個究竟。

這是水虻箱的設計概念原型。要能儲放潮濕物料、要有蟲爬的斜坡、要有收集蟲的容器。

無雞糞雞舍設計,讓水虻幫大忙

傍晚,天色漸漸暗落,白天外出覓食遊晃的雞群,因為夜盲、視力開始模糊,一個個躍上高梯、穿入放牧門,回到雞舍,再跳上棲架離開地面,準備好好安心睡覺。

夜晚,是雞舍裡雞糞最大量的尖峰時刻。便便不斷地從棲架上落下,穿過地面上高床的鐵柵、進入下方的水虻裝置。這個裝置,是一個白鐵製的箱子。箱子裡放養了從野外採種的水虻。高蛋白質含量的雞糞,是水虻的上菜。水虻聞香、蜂擁而上,團團圍住、開始搶食。數量龐大的水虻,個個是大胃王,沒有一個便便會存在超過一個小時。就在這樣的雞舍的夜裡,便便落下、消失、落下、消失……

YouTube video
雞舍內安裝水虻箱,箱子裡的水虻能完全處理掉雞糞,化成小雞的食物、並直接餵食。過程全自動,不用人動手。

也在這樣的夜裡,畏光的水虻群裡,那些成熟準備變態成為蟲蛹的,在幾天的禁食、清空腸胃之後,開始往箱子的邊緣爬去。跟大部分的昆蟲一樣,牠們得趕緊到達更乾燥、更安全隱密的高處,在那兒化蛹,一動不動的等待 10 至 14 天,然後羽化成蟲。

爬呀爬,繞呀繞,最後發現一處斜坡。蟲蛹們感到更安全了,努力在斜坡向上爬去,但是突然一個踩空,斜坡末端居然是道峭壁,蟲蛹們一個個墜落,掉入了一個盒子裡。哇呀!這盒子居然是隔壁育雛室裡的飼料盒。於是,漫漫長夜裡,飼料盒裡的水虻慢慢增加。清晨,天色漸亮,箱子裡水虻蟲蛹已經成堆鑽動。

只要有便便自棲架上掉落,水虻便會一擁而上,瘋狂搶食,不多久,便便被吃光,都進了蟲蟲的肚子。

沒錯,這些蟲蛹,就是小雞的早餐。一大早打開飼料盒蓋,小雞看見水虻,興奮地搶食,在享用美味早餐的愉快裡,開始了新的一天。

這個水虻蟲蟲早餐,對小雞非常重要。能讓小雞頭好壯壯,就像是人類嬰兒的副食品。不只提供了蛋白質,還有更重要的微量營養「磷質」,它是 DNA 和 RNA 的關鍵材料。一般雞飼料之所以添加魚骨粉,就是要確保磷質這個營養。

小雞從出生的第二天開始就被媽媽帶著吃蟲。這些蟲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磷質,可以讓小雞張頭好壯壯,長得快、少生病。

無糞無臭鴨舍設計,完全自動化

有人問說,雞舍的水虻化糞裝置,可以安裝在鴨舍嗎?哎呀!不只可以,更是應該呀。

看看這個安裝在鴨舍育雛室裡的水虻化糞裝置,便便都變成了蟲,還自己爬到罐子裡,讓小鴨每天都有水虻吃。它的操作功能,其實跟雞舍的設計是一樣的,但在鴨舍的操作效能,遠遠超過雞舍,可以說關乎鴨舍設計成敗。為什麼水虻對鴨舍如此重要?這是因為鴨子的便便實在太臭了。而且除了水虻,目前還沒有其他生物,可以這樣快速除去這個惡臭。

YouTube video
鴨舍設計的水虻化糞裝置能化糞為蟲,讓高營養價值的便便,循環再生成為鴨子的食料,同時有效消除了鴨糞堆積產生氨氣與硫化物引起的惡臭。
這是自動收集罐裡的水虻,尋找高處準備化蛹的水虻們,趁著黑夜安全爬上斜坡、落入收集溝、再排行進入收集罐。
拿出罐子就可以得到水虻、很方便、又不沾手,很激勵人的收成設計。

也有人問,難道微生物發酵床不行嗎?對,它對鴨舍不夠行、遠不如水虻。那就奇怪了,為什麼微生物發酵床在雞舍就行得通呢?要弄明白這一點,得先來認識鴨子這個動物。鴨子有三個生理特性,跟雞大不同。

第一:鴨子的便便水份太高:鴨子是水禽,覓食時大部分是和著水吃下肚,所以便便的含水率很高,大多稀便。在鴨舍裡,也是每吃幾口飼料,就要喝一口水。

第二:鴨子的嘴扁扁的,吃東西容易掉落:鴨子吃散狀食料,很容易漏出、撒一地,喝水也是灑潑一地。吃個飯,弄得墊料上滿是食料濕答答。

第三:鴨子的腳蹼只會踩壓、不會翻扒:不像雞腳能扒地、翻鬆墊料,讓高氮素鴨糞和高碳粗糠充分混合、也給墊料充分氧氣,讓好氧微生物分解。鴨子的踩壓在墊料上形成了一層板結。這個硬塊裡有便便、食料等等很多的蛋白質,還有很多的水、但就是缺氧。於是,在這個缺氧的板結層裡,厭氧微生物不斷製造出了氨氣和硫化物,它們不只惡臭,還會傷害鴨子的呼吸道粘膜,引發其他各種疾病。

鴨子的嘴型和進食習慣造成牠們的糞便含水量高。(攝影/Poděkujte AdinaVoicu;照片來源/pixabay)

這就是為什麼在鴨舍設計微生物發酵床無法消除讓人皺眉的惡臭,這也是為什麼鴨舍經常採高床設計,就是為了所有的便便都落入高床下的收集桶,不會被鴨子踩踏。但單單只設計高床,問題還是沒解決。不久,便便一堆積,又進入厭氧狀態,不趕緊動手清理,又要開始發臭。我們最終的設計方案把水虻裝置內建到高床下,讓水虻在便便掉落不到一個小時內,即時處理掉便便。沒有了便便,自然就不臭了。

那要怎麼操作這個水虻裝置?在高床下的白鐵製箱子裡鋪上一層木屑粉,先累積兩天的便便量,然後投放水虻蟲苗。大概十天至兩週後,蟲蛹會自動開始爬出,自動進入收集罐中。鴨舍每天要忙什麼呢?就收成水虻罐呀,然後開心地餵小雞小鴨子。

不用清便便囉,沒有便便呀!

這是一早收成的水虻,在水虻準備化蛹時,大約20隻小鴨的便便每天就可以供養這麼多水虻,讓小雞小鴨們大快朵頤。

《觀察、提醒和建議》

在我們的自然放牧系統中,化糞成蟲後直接餵食,小雞鴨的育成率並未見明顯差異,在自然放牧系統中,動物們自由混居,雞鴨在林下和水塘裡覓食,也很自然地會接觸到病體、動物屍體與糞便、各種分解的蟲體。如同在野地覓食一般,這個水虻蟲體一定能增進身體強健,但同時也會有致病風險,這會使得強者更免疫、弱者被淘汰,但我們的飼養鼓勵這種自然免疫、汰弱留強。

在自然免疫加上猛禽和野獸蛇鼠的攻擊下,自然放牧的育成率大約 1/2~1/3。生育數量需超過強存者數量的三倍(也就是要 50 隻蛋雞,會準備 150 隻小雞)。長期以來,族群的變動一直都能保持穩定。

如果不是採取自然放牧策略,但想降低病菌傳染的風險,我給大家三個不同積極度的操作建議。

1. 對蟲體噴酵素,分解蟲體身上可能的殘餘。但濕度偏高、要小心攀逃。

2. 收集之後,放兩天再餵,讓蟲蛹的腸道消化清空。

3. 烘乾後磨粉會有多餘成本,但能完全滅菌。

水虻蟲苗從哪來?150 元搞定水虻採種

水虻的蟲苗從哪來呢?可別花錢呀,隨處都是呢。把野外採種學起來,那整個雞鴨舍的水虻化糞設計,就能隨心所欲了。

這個白鐵水虻箱,是我自己設計使用多年的水虻採種箱。它也被用來處理廚房廚餘,養水虻餵小雞鴨。其實,這個白鐵水虻箱也是所有雞鴨舍化糞裝置原型模型,我就是把它設計內建在雞鴨舍內。

這是我設計的水虻採種箱,我用它在野外自然採種,供應蟲苗給雞鴨舍的化糞裝置,確保工作蟲源源不絕。

這個箱子效能穩定,且管理維護容易。操作上,幾乎沒有人為或不可抗力的失敗變數,也不會故障、破損,不需要維修。不過,要花點錢訂做。另一個塑膠盆的採種裝置,它是這個白鐵水虻箱的前身,一樣簡單有效,且只要不到 150 塊錢。

採種裝置怎麼組裝和操作呢?先到五金行買五個東西:

  • A3 大塑膠盆1個。
  • A4 小塑膠盆1個。
  • A3 大紗網1張。
  • 兩塊 20×3 公分的薄木板。
  • 4 條橡皮筋。

接著開始組裝。大盆子加水,約兩公分深,裡頭放小盆。小盆裡放點鳳梨或美濃瓜或發酸的剩菜廚餘,盆內周邊內撒點木屑粉,然後蓋上一層紗網。最後利用橡皮筋將兩片木片留間隙、並綁在一起,然後擺在紗網上。

為什麼要紗網呢?是為了純化採種,避免採了蒼蠅、蟲蟎和其他昆蟲的種,避免競爭和掠食。也為了防禦各種妄想吃蟲的雞鴨飛鳥老鼠青蛙蜥蜴們。

為什麼要水盆呢?螞蟻是無孔不入、最可怕的滅群殺手。除了有毒的殺蟲劑,只有護城河能擋住螞蟻大軍。採種地點要是沒有螞蟻風險,那大盆也可以免了。

這是最便宜有效的採種箱,不用150塊錢。
水虻受到小盆裡的鳳梨廚餘的吸引,正在木板的間隙裡產卵,讓小蟲一出生就有食物好吃。
這一層網子簡單但重要,可以純化採種,確保採到的都是水虻蟲苗,避免惱人的蒼蠅滿天飛造成衛生問題、也避免蟲螨殺手的入侵。

再來,開始採種。等清明之後,4 至 11 月天氣溫暖的時節。在晴朗的白天,把採種裝置放在樹下陰涼處,水虻會聞香而至,在樹葉上交配、然後下到木片的間隙產卵。四天之後,蟲卵孵化、蟲苗會鑽過細網、下落在食料上,開始吃東西,逐漸長成一大群。等盆子裡蟲苗夠多了,就倒入雞鴨舍內的水虻化糞裝置,開始工作、分解便便。

採種培蟲並不難,但也是有貓膩的,抓準五個原則,多練習操作,可以不敗:

  1. 少肉少油:鳳梨香瓜木瓜都好,生肉容易發臭引來煩人蒼蠅和致命的蟲蟎,油則容易缺氧悶死蟲。
  2. 釋放訊息:到堆肥堆裡抓、或跟人要,放少許水虻在小盆內,蟲糞會釋放訊息素,水虻很快成群飛來。 
  3. 少量多餐:分批給料,避免產氨毒死、發熱燙死蟲苗。
  4. 濕而不黏:用木屑粉調節濕度很方便。濕黏則蟲苗易攀逃、也缺氧產氨易滅盆。
  5. 分批薄積:蟲苗多了,就投放入雞鴨舍工作。避免族群擁擠、發熱和缺氧。

好,要練功的,趕緊喔。入秋了,天就要涼。

這是從水虻採種箱收成、準備投放到雞鴨舍的蟲苗們。

延伸閱讀:

黑水虻軍團01》超級小蟲大食怪,廚餘雞糞極速秒殺,「生物精煉」變飼料肥料

黑水虻軍團02》虻虻站起來!法規門檻高不利產業化,清潔隊變身「養蟲聯盟」滅廚餘

零廢棄物大突破!黑水虻分解動物糞便,又可當蛋白質飼料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