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黑水虻是實踐循環農業的超級昆蟲,可以身兼多職,囊括廚餘和禽畜糞的去化,又能當作飼料與肥料的原料,「業務」範圍甚廣。若自行飼養使用,要整合多項功能不難,但如果涉及商業行為,光是法規就不下十多種,要投入整合的難度將提高許多,這是當前相關業者在擴大黑水虻飼養規模與發展產業時首要面對的挑戰。
廢清業門檻過高,黑水虻產業化需先整合法規制度
不論是一般廢棄物清除業者或黑水虻業者,要從事廚餘去化的業務,至少要先擁有丙級的廢棄物運輸和清除執照,而廚餘堆肥場、處理廠作為大型「鄰避設施」,前期光選址到興建就耗時甚巨,更遑論二者皆需投入大量資金建置土地、廠房與處理設備。以台南市政府預計成立的兩座新型高速廚餘醱酵廠為例,總經費就高達9200萬元,且尚未計算其他由環保署補助購置的環保車輛和機具。
投入鉅額資本,黑水虻業者要如何回收營利將是問題所在。循創生物科技共同創辦人錢柏綸指出,業者使用黑水虻去化廚餘、禽畜糞便,首先要面臨處理資格的窄門,這部分由環保署主管,後續要將蟲體、蟲糞製成飼料、肥料販售,須先向經濟部做工廠登記、營業登記,之後又受《飼料管理法》、《肥料管理法》等農委會法規規範,主管機關分散、權責模糊且法律缺乏整合,大大提高黑水虻走向產業化的門檻,並降低業者的投入意願。
成立於2020年的巨獸綠色科技,創辦人陳重宇於創立之初曾嘗試以黑水虻去化廚餘,但立即面對設備、法規等限制,只得暫停此項業務。陳重宇認為,目前國內投入飼養黑水虻的業者多數屬於新創公司,政府若能以「創新產業的角度來切入討論和協助」,進行跨部會整合與協調,才有機會開啟民間利用黑水虻去化廚餘等廢棄物的可能性。
非洲豬瘟陰魂不散,大量廚餘需找新解方
目前全國家庭剩食、果皮殘渣和餐廳、食品廠的事業廚餘相加,每日總產量逼近兩千公噸。過去廚餘大都送去餵豬,但是隨著近幾年非洲豬瘟疫情持續進逼台灣,廚餘餵豬被視為傳播疫情的可能途徑,農委會在前(2021)年9月全面暫停廚餘餵豬,頓時造成每日上千噸家戶廚餘無處可去。
即便農委會在一個月之後就有條件重新開放,依舊凸顯台灣過度仰賴養豬戶去化廚餘,更遑論其他未經妥善處理直接進入焚化爐的廚餘,不只造成焚化爐短命,增加處理成本與空污,更可能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
若改用黑水虻來吃廚餘呢?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魏恒巍指出,養豬廚餘如果沒有經過妥善處理,營養供應就無法標準化,生物安全也有疑慮。改用黑水虻吃廚餘當然沒問題,但是要當飼料原料,需要先進行熱水或熱烘的殺青過程,不僅能消毒殺菌,也能破壞蟲體內的酵素與外骨骼,讓動物能順利消化吸收,甚至再透過脫脂程序去除多餘脂肪,提高蛋白質含量,並降低酸敗變質的機率。
擔心疫病傳播風險,飼料法規嚴格
不過黑水虻要當飼料販賣,必須面對嚴格的法規管制。依目前農委會頒布的《可供給家畜、家禽、水產動物之飼料》,黑水虻必須製成水分含量在13%以下的乾或粉才能作為飼料原料,且僅有植物性原料餵養的黑水虻才能供給家畜,以廚餘或其他飼料來源餵養的黑水虻僅能給家禽、水產動物食用,目前並不允許將糞便餵養的黑水虻製成飼料。
農委會為何對黑水虻訂立如此嚴謹的規範?畜牧處牧場管理科科長周文玲表示,由於國內飼養黑水虻的主要目的在於去化廢棄物,餵食廚餘或糞便的黑水虻後續若要製成飼料,非常需要業者自律,若消毒殺菌等環節處理不當,出現污染源沾附的問題,會有傳播狂牛症或非洲豬瘟的潛在可能性,因此「嚴格小心的要求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然而,在農委會同一法規中,與黑水虻同為分解者、也屬公認病媒的「蠅蛆」,卻完全不見類似黑水虻有含水量與使用對象的規範。農政單位過去更曾研究利用去化豬糞、牛糞的家蠅製成蟲粉,作為飼料來源。對此,周文玲解釋,蠅蛆主要是供給水產使用,「家畜、家禽基本上沒人會使用」,但她也坦言,確實需重新檢視是否該修正。
錢柏綸指出,基於生物安全,官方理應謹慎應對,但面對國內外越來越多企業投入黑水虻產業,農政主管機關應協助訂立病原與產品檢驗的相關標準,讓產業有所依循。他也表示,台灣發展黑水虻的時間較短,生產規模較小且成本高,此時若國外的黑水虻原料或產品因成本較低被引進台灣,卻可能是來自某些疾病的疫區,在相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反而形成潛在的防疫漏洞,這是所有人都不樂見的。
地方清潔隊組「黑水虻去化廚餘聯盟」,成效亮眼
若先不談把黑水虻做成產品的商業和法規問題,單就廚餘去化,黑水虻真的是神速好幫手。彰化田中清潔隊的經驗就非常令人振奮,他們還「吃好道相報」,結合了好幾個鄉鎮的清潔隊組成「黑水虻去化廚餘聯盟」。
清運全國日產1300多噸的家戶廚餘,是各鄉鎮市區清潔隊的職責,但各地清潔隊能負載的處理量能不一,有些是給豬農餵豬,部分則透過掩埋或送往集中堆肥場,有時還得將廚餘的固形物和液體分開處理,廢水問題時常令他們頭痛不已。
田中鎮清潔隊自2019年7月開始利用黑水虻去化廚餘,將廢棄床板當作飼養盆,每日收回的廚餘,固形物僅需調整濕度即可投餵,幾乎當日就全數去化完畢;廢液則會加入糖蜜醱酵製成液肥,深受周邊農友歡迎。彰化田中鎮清潔隊隊長張家禎指出,「田中鎮每天約五百公斤的廚餘只進不出,甚至還不夠吃,很多蟲都還餓肚子」。
田中鎮清潔隊四年來約投入五百多萬元,飼養技術的開發與操作流程都大致抵定,也能異隊複製,雖然養蟲看似比操作廚餘高速醱酵設備困難,但長遠下來需花費的成本相對較低。
張家禎解說,就算清潔隊人員編制緊繃、不願養蟲,市面現有技術已能做到自動化或半自動化飼養,未來即使廚餘量增加,僅需調整黑水虻的族群數量,即能擴大廚餘處理量能,而且蟲體不作飼料或肥料,僅在清潔隊內繁殖演替,只要做好管理亦能大幅降低疫病傳播的疑慮。
去(2022)年5月,田中和苗栗三義鄉、雲林口湖鄉和南投集集鎮正式組成「黑水虻去化廚餘聯盟」,在技術上彼此互助,也協助南北多個矯正機關去化內部廚餘。其實只要地方主管機關支持,由各清潔隊就地去化廚餘,不僅符合其職責,亦不會因法規或商業活動限制黑水虻利用,甚至有機會改變家戶廚餘長年仰賴養豬戶去化的現況。
黑水虻潛力無窮,但法規配套須盡快完善
不過,環保署作為廚餘處理的中央主管機關,是否鼓勵地方清潔隊採用黑水虻去化廚餘?環境督察總隊簡任技正劉俊迪表示,環保署認同也鼓勵各清潔隊利用黑水虻去化廚餘的作法,但處理量能應該不大。目前環保署仍屬意透過建置高速廚餘醱酵廠來去化廚餘,也配合農委會興建共同蒸煮中心,降低非洲豬瘟傳播的疑慮。
雖然養殖黑水虻的門檻不高,許多人都能輕易上手,但不論是要去化廢棄物或製成飼料、肥料,都需要先確保黑水虻族群數量,才能維持處理量能、降低生產成本和穩定產品品質,多數業者仍處在此階段,生產設備、廠房也還有許多待改善之處。就制度面而言,前端處理廢棄物或後端生產飼料與肥料,相關法規與檢驗標準都缺乏整合或建立。
國內的黑水虻產業確實有小蟲立大功之勢,但或許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