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上場大吃一頓的黑水虻(攝影/馬振瀚)

黑水虻軍團01》超級小蟲大食怪,廚餘雞糞極速秒殺,「生物精煉」變飼料肥料

近幾年談到循環經濟,關鍵字必定有「黑水虻」。聲名鵲起的黑水虻,幼蟲不僅能用來去化廚餘、禽畜糞便等廢棄物,也可做成飼料,蟲蛹、蟲糞還能做成肥料,儼然就是實踐循環經濟的先鋒部隊。但黑水虻到底是何方神聖,又是如何同時扮演消化廢棄物與餵養生命的角色?

黑水虻既然功能強大,為何鮮少有相關飼料、肥料產品在市面上流通;用黑水虻去化廚餘等廢棄物的成功案例,也多半侷限在個人與社區,且除了少數鄉鎮清潔隊投入試驗外,真正能規模化商轉的成功案例並不多。究竟黑水虻是否具產業化的可行性?而牠又面臨哪些挑戰與困境呢?

準備上場大吃一頓的黑水虻(攝影/馬振瀚)

自然界中的強力分解者:黑水虻

翻動食物殘渣表層,一群小蟲邊蠕動邊大口進食,這就是黑水虻幼蟲,雖然身軀小,卻是大食怪。黑水虻屬雙翅目水虻科之下的腐食性昆蟲,幼蟲多以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有機物為食,在自然界中扮演著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黑水虻自卵孵化之後,幼蟲體型最初僅麵包屑大小,歷經二到三週的風暴式進食,長度會長到約一指節左右,並在結蛹前停止進食。後續羽化為成蟲,亦不再進食,直到完成交配與繁殖後代的任務,從世間「功成身退」。

平時只要食物稍有腐敗,蒼蠅絕對搶先報到,蟑螂也不遑多讓,但同為分解者的黑水虻,為什麼鮮少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梁世祥解釋,黑水虻多生活在野外,相較終日環伺在人與禽、畜周邊覓食的蒼蠅、蟑螂而言,人們對牠的認識較少、對它的模樣也比較陌生。不過近幾年來,飼養黑水虻的人越來越多,網路上更出現許多交流養殖經驗的社團。

黑水虻的成蟲,產下卵之後不久即會死亡,生命週期約28天(攝影/馬振瀚)

黑水虻上工!還可外送處理廚餘、雞糞

黑水虻因為有驚人食量與幾乎不挑食的特性,人們日漸意識到牠在協助處理禽畜糞與廚餘等棘手問題上的潛力,受到全球矚目。約在2010年前後,農委會、環保署與其他民間團體與個人陸續注意到黑水虻可去化廚餘、禽畜糞的特性,積極投入進行相關研究與實驗。

錢柏綸與同樣畢業於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同學林育鋒等人,因為關注到非洲豬瘟疫情下的廚餘去化問題,而在2019年成立循創生物科技公司,首間工廠座落苗栗銅鑼。循創生技現以食品廠製作豆腐、豆乾剩餘的豆渣廚餘作為黑水虻的飼料,場內黑水虻的族群總數約維持在每日六千萬隻上下,一天就能吃掉約2公噸豆渣或果渣。除了場內產線外,循創生技也利用黑水虻的腐食特性,「外送黑水虻」協助中部地區蛋雞場減少雞糞。

錢柏綸解說,雞糞經過黑水虻就地轉化再排出,不僅重量會減少1/3,體積也只剩下原本的45%左右,且經過黑水虻消化之後的雞糞,含水量可降低約兩成,並開始醱酵、進入腐熟階段。雖說雞農仍需將雞糞拖出清運,但已大幅降低後續處理的麻煩程度與清理成本。

黑水虻循創生技公司的年輕團隊(圖片提供/循創生技)

蟲體蛋白質超高能做飼料,蟲糞也能做肥料

「黑水虻有三隻手:第一隻手是處理廢棄物,第二隻手是養大的蟲能當飼料用,第三隻手是蟲糞可以當肥料」,錢柏綸闡述黑水虻的多元功能。這也呈現出牠不僅銜接在生與死的自然循環之間,更是全球發展綠色經濟和尋找飼料動物性蛋白質替代來源的明日之星。

黑水虻幼蟲的蛋白質含量相當高,具有製成水產、雞豬等經濟動物乃至寵物飼料的實力。錢柏綸介紹,目前循創生技以豆渣餵養的黑水虻只要14天即可達到飼料商品規格,經篩分與挑選後,多數會經烘乾、脫脂、磨粉等製程,生產成為水產品與寵物飼料,少部分會留作繁殖用種蟲。

此外,黑水虻的蟲糞因擁有豐富的有機質與氮、磷等營養元素,相當適合做成有機肥。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循創生技合作測試虻糞肥料,助理研究員林鈺荏表示,黑水虻糞的肥力強,適合用於各種作物,未來不論要量產為底肥或追肥用肥都不錯。但他也提醒,若黑水虻是吃雞糞等重金屬含量較高的食物,蟲糞也會有重金屬超標的可能,農友若自行生產使用仍需要注意。

循創生技將黑水虻吃完排出的糞便醱酵後壓成粒肥,肥份足夠,相當具市場潛力(攝影/馬振瀚)

除業者外,許多社區也會利用黑水虻來消化社區內的廚餘,並將部分幼蟲用來養雞、蟲糞用於施肥。嘉義民雄菁埔社區是在2016年時引進黑水虻來協助去化社區廚餘,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蔡榮錦介紹,社區原以傳統堆肥方式處理廚餘,但黑水虻的處理量能比廚餘堆肥更快也更多,不僅能全部消化掉社區產出的廚餘,「還有養雞、養魚跟作有機肥料的額外效益」。

實驗發現黑水虻粉做飼料,完全可取代魚粉

不過,黑水虻做飼料有前途嗎?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魏恒巍表示,「黑水虻的幼蟲蛋白質含量有46~47%,但它的油脂含量較高,只要經過脫脂,可以將蛋白質含量再提高到60%」。且經過多次實驗結果也發現,黑水虻經過高溫烘乾並磨製成黑水虻粉後,整體表現和畜禽飼料中提供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魚粉差異並不顯著,「確實可以取代魚粉」。

台灣的家畜、禽與水產飼料經常添加魚粉作為生物成長必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亦有部分養殖戶會直接使用下雜魚當作飼料。然而,國內魚粉多仰賴進口,下雜魚則有供應量和品質不穩定的問題,且過度捕撈會影響海洋生態。而在疫情之後,國際原物料價格水漲船高,對飼料自給率僅5%的台灣而言更是沉重的負擔,這讓產官學各界不斷探尋可能的飼料替代來源,此刻在國內外,黑水虻都被視為具潛力的替代性選擇。

梁世祥指出,飼用昆蟲就像是迷你工廠,透過牠進食消化的過程,將經濟動物所需的營養素以「生物精煉」的方式濃縮,不僅單位重量飼料的換肉率較高,耗能與碳排當量也比較低。

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沈士新亦強調,「黑水虻不僅適合作水產飼料,牠的氨基酸組成也很接近魚粉」,經實驗已能將黑水虻製作成白蝦、淡水蝦、鰲蝦、鱸魚等常見水產品可用的配合飼料,且最少可取代原本魚粉使用量的10%以上。

以黑水虻做成的飼料,乾燥的蟲體和蟲粉,富含蛋白質(圖片提供/循創生技)

未發現危險致病原帶原,但仍需做好生物安全

雖然黑水虻軍團深具循環經濟的潛力,但幼蟲長得像蛆、成蟲長得像蒼蠅,讓國人對牠多少仍抱有疫病傳播的疑慮。

梁世祥指出,過去未有研究指明黑水虻是否帶病原,近年越來越多人投入黑水虻研究,亦有人對黑水虻蟲體上的黴菌、微生物進行菌相分析,目前僅發現好菌與部分機會型致病菌,確實沒有發現黑水虻帶有人蟲、畜蟲共通疾病致病菌的跡象,而且黑水虻羽化成蟲之後只需喝水維生,因此不會像蒼蠅四處覓食而沾黏致病污染源。

但梁世祥也強調,黑水虻若要產業化就應朝「乾淨工廠」的概念邁進,即使目前沒發現潛在病原帶原,生產的各項環節與產品還是需達到一定的衛生標準,並做好相關生物安全防治的措施。

然而,國內不論在廚餘、禽畜糞等廢棄物處理以及肥料或飼料的生產上,皆有各自的法律規範,主管機關甚至分屬在環保署、農委會與經濟部等多個中央及地方政府單位,尚屬新興產業的黑水虻在橫跨多個產業領域的情況下,要邁向產業化與規模化,確實舉步維艱、挑戰重重。(文未完,請接續閱讀)

延伸閱讀:

黑水虻軍團02》虻虻站起來!法規門檻高不利產業化,清潔隊變身「養蟲聯盟」滅廚餘

零廢棄物大突破!黑水虻分解動物糞便,又可當蛋白質飼料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