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忘不了九孔!李勝興逆浪返鄉,復活貢寮九孔產業,白蝦、海葡萄助陣圈粉

難得晴朗的貢寮海邊浪花不斷,李勝興走在九孔邊僅供一人行走的石徑上,巡視清澈池底一塊塊供九孔棲息的石磚。海風強勁、石徑受海水侵蝕而斑駁難行,他依舊步伐穩健,如同他想守護衰退的貢寮九孔產業,投資破百萬元、經營十餘年,初心都未曾動搖。

近年九孔是出了名的難養,加上中國廉價小鮑魚搶市,九孔產業搖搖欲墜。不過作為九孔養大的小孩,李勝興始終不願放棄,除了設立品牌、帶領遊客導覽增加九孔知名度,也飼養白蝦等確保收入,希望年輕人看見九孔產業的前景,願意加入養殖,讓乾涸的養殖池再度注入活水。

李勝興堅守維護貢寮九孔的理想,勇敢面對九孔產業的波濤。(攝影/孫維揚)

出身九孔世家,逆浪返鄉接家業

自出生於貢寮海邊,李勝興的靈魂被九孔吸牢。貢寮外海水流快速、水質相對營養且乾淨,過往是九孔生產重鎮。李勝興的祖父即是飼養九孔維生,他從小就幫忙餵養九孔,當時沒有電動噴料管,得把沈重的海藻扛在肩上、再灑給池底石塊下避光的九孔。

被九孔養大的他,畢業後先返鄉負責育苗九孔,一年後又離開家鄉,在電子產業任職。他解釋,當時整個家族都在飼養九孔,但養殖漁業損益要看老天臉色,與家人討論「分散風險」後,他第一次脫離九孔產業,在外地打拼。

那段離家的日子,正巧是九孔產業的崩解浪潮,全台九孔產量在 2001 年達到 2500 公噸的高峰,同年卻出現幼苗無法在生長板著床、「落板」死亡數量劇減;九孔成貝至 2003 年也因不明病因大量死亡,產量自浪尖摔落,2012 年僅剩 78 公噸。產業崩壞,讓年輕人離鄉另謀出路、老年人棄養殖場不顧,破敗的池子成為讓人傷心的海邊地景。

就在此時,李勝興卻「逆浪」返鄉,接下家中的九孔養殖事業。他表示,自己就像被九孔「奶」大的人,家鄉就跟九孔劃上等號,眼看產業衰退,家族最終剩父母苦撐養殖,而後父親意外離世,家族代代傳承的九孔池恐將荒廢,「(棄養)真的太可惜」,他在 2007 年返鄉,再度踏入九孔養殖池。

貢寮九孔就野生在這樣壯闊的東北角海域中。(攝影/陳志東)

養殖考驗體力,通路考驗毅力

清澈的海水可見養殖池底堆疊石磚,提供九孔躲藏,李勝興經常在池邊來回,若發現石縫間有殘留海藻、九孔在磚頭表層等異狀,就要提高警覺,調整池子環境,防止九孔暴斃。要收成九孔時則更加磨人,他與採收工必須在東北季風盛行時沒入池底、依序翻開兩萬塊石磚,找到並拔起成熟九孔,相當考驗體力與毅力。

相比生產九孔的辛勞,李勝興覺得產業衰退的連環效應更難克服。包含九孔育成率自未知疫病爆發後不見起色、棄置的養殖池成為垃圾場、產業規模與人力縮減、中國便宜的小顆鮑魚不斷取代九孔市場,多方困境阻礙他重建九孔產銷鏈,也不斷消耗他的積蓄。

李勝興舉例,光是修復養殖池、清理池子附近的垃圾,就投入破百萬元,「幸好之前工作有存款」。

不過李勝興坦言,消費者較少主動採買、料理九孔,「沒有直售通路」成為他生產九孔後最大的難題。為了穩定通路,他在 2010 年創立「鮮物本舖」,暫時放下養殖,四處參與市集與洽談餐飲通路,同時也販售養殖午仔魚、虱目魚及一支釣等漁產品,在理想之餘也能穩定家計。

鮮美的九孔是貢寮著名的漁產,亦是李勝興盡心守護的寶物。(圖片提供/品味貢寮)

返鄉鬧婚姻危機,妻子轉變得力參謀

2014 年,李勝興認為鮮物本舖客源穩定,也存下一筆資本可繼續投注九孔生產,李勝興又萌生返鄉專職養殖九孔的念頭,讓家人十分擔心。妻子彭巧嫻笑說,當時夫妻「鬧到有婚姻危機」,因為當年李勝興撐下家中九孔事業時,「就付出所有存款」,好不容易鮮物本舖經營穩定,李勝興又要「再踏浪間」,她擔心家境會被無底洞般的九孔產業「吸垮」。

即使如此,彭巧嫻仍答應與李勝興返鄉,因為李勝興對家鄉有著深切情感,一直想重建產業,儘管外界有著「混不下去才回來」等閒語,颱風來臨也需面對損失,但李勝興就是不願放手,她後來就成為李勝興的「參謀」,一起規劃九孔事業,「既然想做,那就做到好!」

有彭巧嫻(右)一同打拼九孔事業,李勝興(左)對她充滿感謝。(攝影/孫維揚)

無藥養出優質九孔,白蝦、海葡萄一起「圈粉」

李勝興表示,九孔近年育成率至高不過 60%,稍有天候干擾,育成率可能低至 30%,損益相當不穩,因此要提升九孔價值,才有獲利空間。他堅持不用藥物飼養九孔,而是用糖蜜等資材穩定養殖池水質和微生物相,讓九孔在無藥、優質的海水中自然生長。不過水池環境好,也吸引更多臭肚魚、螃蟹鑽入池中「分一杯羹」,他更常要下池去補「害魚」。

李勝興還積極找尋外界師資,除了改善九孔養殖技巧,也探詢其它的養殖魚種,分攤九孔的產銷風險,因此承租荒廢的陸上養殖池飼養白蝦。他說明,飼養新魚種是一種賭注,「(白蝦)第一年完全沒賺錢」,再度燒去破百萬的經費。所幸海水、無毒養殖的白蝦相當受歡迎,至今每年能產出數百萬元收益,彌補九孔養殖的開銷。

走進白蝦養殖池,上面漂浮著一籃一籃的海葡萄,李勝興解釋,白蝦習慣生存在相對混濁的水中,他會抽取九孔池中的海水到白蝦池,並放置海葡萄吸收水中九孔、白蝦的排泄物,促進海葡萄生長還能穩定水質、減少營養鹽類污染海洋,三種水產品相輔相成,又能多一種產品增加收入。(延伸閱讀:台灣也有海葡萄!日式珍饈「綠色魚子醬」

九孔、白蝦收成後,李勝興以急速冷凍保鮮、鎖住風味,提供給消費者。新鮮九孔透過炙燒,微焦的香氣搭配 Q 彈、好咀嚼的肉質,完全不用醬料就鮮美多汁;白蝦簡單汆燙,帶著海水鹹味更曾鮮,甜味十足。他強調,海鮮品質好,顧客簡單料理就好吃,因此建立了九孔、白蝦的常客客群。

李勝興分享炙燒九孔訣竅:先用噴火槍燒乾背面約 20 秒後翻面,沿著外圍乾燒 90 至 120 秒,聞到淡淡焦香即可直接享用不需調味就相當鮮美的九孔。(攝影/孫維揚)

加工品配遊程導覽、與同業共營貢寮農漁產業

李勝興夫婦將鮮物本舖打造為漁產直賣所,除了漁產品,也有特色加工品,例如把不易保存的海葡萄製成乾麵禮盒,方便遊客作為伴手禮送給親友。他們也積極舉辦遊程導覽,吸引遊客參與九孔「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在養殖池旁聆聽九孔產業故事,再到室內學習簡單料理方法,讓遊客認識、支持貢寮九孔。

另外,李勝興還與貢寮農漁業者合作,共組「品味貢寮」的地方品牌,定期舉辦市集、串連導覽,讓外界全面探索貢寮農漁產業。除了在活動中提供海鮮作為料理食材,李勝興還主籌「九孔開採季」,邀集品味貢寮夥伴在養殖池旁擺攤,打響貢寮各農漁產的知名度。「貢寮全體產業好,才是真正的地方創生」。

品味貢寮創生協會理事長陳世偉透露,為了提升九孔開採季活動品質,李勝興夫妻倆獲得政府補助之餘,仍自掏腰包找業者優化會場佈置、加碼提供食材,寧可做「虧本生意」,也要讓遊客對貢寮產生良好印象、青年覺得貢寮農漁業有願景。

除了對外行銷,李勝興夫婦也向下紮根,主動與貢寮在地學校接洽,免費替小學生導覽,讓他們自幼就熟悉九孔,加深對在地漁業認同感。

李勝興積極接受團體參訪,包辦九孔養殖導覽到料理,讓大眾更瞭解九孔的價值。(圖片提供/李勝興)

九孔需要品種更新,持續投注產業從不後悔

經營九孔產業十幾年,李勝興坦言自己飼養九孔「每年平均並未賺錢」,並認為台灣必須持續更新九孔品種,才能突破育成率低迷的困境。但他無奈表示,魚產品育種需要官方、學界主導,近年台灣並未積極研究九孔品種,九孔產量持續卡關,競爭性受限。

儘管如此,李勝興始終不願放棄代表著家鄉的九孔,而是督促自己要繼續為貢寮九孔創造價值。他不滿足於現況,除了不斷擴大白蝦、九孔、海葡萄產量,也逐步承租鄰近的養殖池,嘗試飼養海膽、新增販售品項,並復育東北角的珊瑚,有機會就能移植到外海,維繫東北角海域環境。

明知多投注九孔產業一分,就多把一分生計丟入海中拼搏,李勝興依舊專注於重建貢寮九孔產業,他認為,貢寮海邊的特色海產就是九孔,是鄉鎮的指標漁產之一,一旦消失,就形同失去養大自己的「恩人」。

十幾年來,他也摸索出「混合多種漁產養殖、九孔產業六級化」的作法,擴大打擊面穩定收入,希望以自身經驗證明,「既能生產九孔,又可以賺錢」,也才能如同九孔吸附在石磚,願意來到貢寮安居樂業。與心願相比,他對十幾年付出的金錢、辛勞只是淡淡一句,「我從來不後悔」。

九孔與鮑魚是什麼關係?如何分辨?

貢寮九孔又有九孔鮑、貢寮鮑的美名,也真的是一種鮑魚!市售的鮑魚泛指指鮑螺科、鮑螺屬的食用貝類,各國的鮑魚品種不太一樣,主要食用品種包含網鮑、南非鮑等。九孔(Haliotis diversicolor)也是鮑魚家族的成員,不過常見的鮑魚體型較大,多喜好冷涼的水域;九孔則是體型比較小、習慣在較溫暖的水域,因此適合在台灣海域養殖。

九孔的肉質比較緊緻、紮實,鮑魚的肉質較為軟嫩,李勝興並說明,九孔為台灣自產,新鮮度多優於進口鮑魚,不需要過多重口味醬料壓制腥味,才能品嘗到九孔本身的鮮甜。然而中國養殖鮑魚量多價低,有些餐廳因而採購中國的小顆鮑魚,再混充為台灣九孔販售。

分辨鮑魚跟九孔並不難,消費者可從殼背面的「表面平滑性」與「呼吸孔數目」判斷。李勝興表示,多數鮑魚的外殼凹凸,尤其呼吸孔周遭會有較明顯的突起,且多為 4 至 5 個呼吸孔;至於九孔的外殼相當平滑,不會起伏,呼吸孔的數目多為 6 個以上,成熟則有 9 至 10 個,這也是牠被稱作「九孔」的原因。

九孔(左)的呼吸孔數目至少 6 孔以上,比鮑魚(右)的呼吸孔還多,且九孔的呼吸孔較無明顯突起、外殼也比較平滑。(攝影/孫維揚)

延伸閱讀:

九孔是怎麼長大的?東北角大海孕育的鮮甜寶貝 從育苗到採收最詳圖解

台灣也有海葡萄!日式珍饈「綠色魚子醬」味美營養高,台東澎湖皆有量產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