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水果流年不利,芒果、酪梨大幅減產,荔枝也受災,又以最早上市的「玉荷包」首當其衝,去年颱風影響樹勢,今年著果期又遇到低溫影響,結果僅剩三成,重創農民生計與消費者荷包。
雪上加霜的是,荔枝保險只針對「氣溫太高」或「降雨太多」才能啟動理賠,也就是說,著果期遇到低溫造成的損失,不在保險範圍內。農金署承諾,將檢討保單內容,提供農民更好的保障。


荔枝開花需低溫,著果需高溫,今年老天不如願
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副研究員方信秀指出,台灣荔枝有幾個常見品種,最早問世的玉荷包今年在結果期遭受寒害,著果率應該只有兩、三成。至於黑葉及糯米糍荔枝,開花著果時間相對較晚,目前還看不出損害。
方信秀表示,種植荔枝有兩大氣候門檻:它需要低溫刺激開花,但著果期氣溫要高於 20 ˚C。高雄大樹是台灣玉荷包荔枝最大的產區,今年花開狀況不錯,但著果時卻遇到寒流又下雨,不只花粉被雨水洗淨,連蜜蜂都不出門工作,因此著果狀況很不理想。
「玉荷包幾乎都掛蛋」,高雄市大樹區果樹產銷班第 27 班班長歐憲龍表示,荔枝經過好幾年暖冬歉收,好不容易今年花開滿樹,沒想到著果期遇到低溫,收成至少損失八成。高雄市大樹區果樹產銷班第 8 班班長尤峻提到,3 月荔枝母花準備授粉時,遇到冷氣團又下雨,「那一夜,我心裡就有預感『完了』,果然花粉都被洗掉了」。
曾是儲備植物醫師,後來轉為荔枝果農,邱柏勳觀察到,低溫固然是今年大樹荔枝著果率偏低的原因,但「遠因」還是去年山陀兒颱風影響了果樹的開花枝,當樹體的健康受到影響,抗逆境的能力自然也會降低,「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玉荷包的損失應該有八成」。
屏東荔枝多為專業農,天災對收入影響大
屏東恆春農會總幹事林順和指出,恆春是屏東玉荷包最大產地,約有 2/3 的荔枝農只靠荔枝維生,一旦發生天災,將重擊他們的生活。
恆春果農王東桂指出,低溫造成荔枝著果率差,但近日南風又起,造成玉荷包不斷落果,「損失還沒看到盡頭」。林順和表示,過往恆春的玉荷包會在母親節前後上市,今年不僅時間會延後,而且數量「至多剩下三成」,他預估今年玉荷包價格會漲五成,「但高果價也無法彌補果農的損失」。
高樹農會總幹事洪銘聰指出,沿山公路兩側是玉荷包主要產區,但今年氣候異常,著果率只剩下三成而已。高樹果農謝國本原本種有八公頃荔枝園,因為氣溫不確定性愈來愈大,玉荷包照顧不易,已經將其中的兩公頃改種榴槤。
他提到屏東土質偏酸,種植的玉荷包甜中帶酸,而且果肉 Q 彈,名氣雖然不如高雄大樹,但品質卻是一等,希望消費者能夠多多支持。

農業部:已公告高屏為荔枝救助地區
農業部已公告高雄市、屏東縣為玉荷包天災救助地區,玉荷包與糯米、玫瑰紅等新品種荔枝,每公頃救助新台幣 10 萬元;黑葉荔枝每公頃救助 6.2 萬元。
高雄市農業局農務管理科科長陳似任表示,高雄共有超過 3 千戶申請,面積超過 1600 公頃。屏東縣政府農業企劃科李小姐表示,屏東玉荷包災損申請戶數為 334 戶,面積則有 247 公頃。不過兩地的實際受損面積及救助戶數仍需個別勘災後才能核定。
研究員:落實「停梢」、分散開花期、注意給水量
今年包括芒果、玉荷包在內,都是花開滿枝,著果不佳,方信秀認為,農民能夠做的就是分散風險,讓荔枝分批開花,「這樣至少有部分著果期會遇到回暖、或避開下雨時間」,減少損失。
他也提到,南風溫度較高,又容易將水分帶走,會導致荔枝幼果萎凋、落果。若氣象預報南風將至,可先在果園內灌水降溫。「不過也要注意不要突然澆灌太多水分,會造成根部旺盛,導致生理落果,適得其反」。
台中農改場副研究員兼分場長陳盟松表示,過去農民多將荔枝視為相對粗放的作物,不過隨著氣候條件愈來愈嚴峻,需要花費更多心力來照顧果樹,採果後需要幫樹體累積足夠的養分,才有「本錢」面對逆境。
例如,長葉子時需要澆水,但許多山區只能靠雨水灌溉。他建議果農申請管路灌溉補助,就可以適時供應果園水分,「荔枝還是可以讓農民有收成,不要擔心未來沒有玉荷包可以吃。」
荔枝保單有兩種:溫度型 vs. 降水量
荔枝保險能夠讓果農在困境中獲得更多支持嗎?
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指出,因為連續多年暖冬,造成荔枝開花不順,因此特別設計針對暖冬的荔枝保單。以玉荷包為例,每年 12 月 15 日零時起至隔年 3 月 1 日零時止,只要每日平均溫度低於攝氏 16 ˚C (含)的日數總和不足 7 日,也就是說氣溫不夠低,便能啟動理賠,此為「溫度參數型」保單。
另外還有「降水量參數」附加保單,條件是每年 1 月 1 日零時起至 4 月 1 日零時止,降水日數達 7 日,且距前一次起賠點須間隔 12 日以上,便能啟動理賠。
兩種保單需繳交的保險費用約為每公頃五萬元,中央補助五成,高雄市補助三成。若理賠成功,每公頃最高可獲得 24 萬元。目前全國投保件數為 31 件,投保面積約 15 公頃。
致災因子不同,荔枝保險將無法理賠
不過,由於兩張保單的「致災因子」分別是氣溫太高及降雨太多,今年高屏地區荔枝因為低溫而導致的災損,將無法獲得理賠。周妙芳舉例,「就好像投保癌症險,無法因為意外跌倒獲得理賠一樣」。
然而即便符合保單設計,理賠也十分不易。大樹區農會供銷部主任許志宏本身也種植兩公頃荔枝園,之前因為暖冬嚴重,曾經投保「溫度參數型」保險,不過收到的理賠金額確實不高。然而他也強調,因為有政府的補助,一公頃荔枝園的保費大概只有一萬元,「即使沒有理賠,也不會太傷荷包」,他認為有保有保佑,農民不妨多考慮參加。
周妙芳表示,保險期間若偏熱、低於 16˚C 的天數很少,就代表開花狀況不好,農民損失大,保險理賠也會賠得愈多。因此在保險的兩個半月內,只有一天低於 16 ˚C,將理賠保險金額的 60%;兩、三天低溫,只能賠 20 %;低溫四天至六天,理賠分別為 15%、10% 及 5%。
以 2021 年為例,32 件荔枝保險全數理賠,周妙芳表示,就算只理賠 5%,也有兩萬元理賠金,足以支付保費。
同一作物要保冷又要保暖,保單不易設計
周妙芳補充,天災救助相對「包山包海」,只要是天然災害,颱風、豪雨、低溫等等都可以啟動救助,不過農業保險是針對不同作物的需求而設計,兩者機制不同。投保率偏低只能持續加強推廣。
周妙芳也表示,保險會以「最容易致災」的原因來設計,例如水產養殖怕低溫,木瓜怕強風,因此會針對氣溫與風速來開發保單。2019 年推出的荔枝保單,正是為了因應當時最容易致災的暖冬來設計,「沒想到今年是著果期遇到低溫!」她承諾會檢討保單內容,不過也提到,過去沒有寒冬紀錄作參考,而且同一作物既要保冷、又要保暖,保單恐怕不容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