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0710》義竹災後四天仍孤島,無電無訊號,屋頂掀翻急需二手帆布

丹娜絲颱風是120年來第一次直奔嘉義的颱風,雖是從布袋登陸,第一個橫掃的卻是義竹鄉,偏遠村落的道路被倒下的電線杆阻隔,沒水沒電的生活讓居民陷入困境,魚塭已有魚群陸續死亡,四處可聞到打撈魚屍散發的腥臭味。

災後第四天,《上下游》在義竹現場發現,目前仍只有市區街面跟少數村莊有電,手機僅有中華電信微弱訊號,村民開玩笑說「就算想上網抱怨都沒辦法」。更迫切危機是許多屋頂被掀走或破損漏水,接下來恐有西南氣流暴雨,有青年養殖戶呼籲募集「二手帆布」,覆蓋屋頂先撐過眼前危機。

義竹許多家戶屋頂被掀走,這一戶受創特別嚴重,全部屋頂被掀掉一片不剩。(攝影/林吉洋)

颱風過後災難才要開始,義竹災戶第四日仍為孤島

過路村千歲公廟前,不少人騎機車進進出出,這裡是救援物資的集散地,正值用餐時間,村民們紛紛來到此地領善心便當。

廟祝兼救災志工郭秀慧颱風夜還來巡視廟宇,她回憶道,義竹從禮拜天開始颳風下雨,入夜狂風大作,晚上她來巡視廟宇時,注意到外面已經有磚頭在天上飛,砸到房子「乒乒乓乓」,廟後的倉庫、鐵皮雨遮也被硬生生折斷。

那一晚,幾乎所有的義竹人都怕到不敢睡覺,災後天光,風雨稍微平息,沒想到才是災難的開始,全鄉彷彿變成孤島。「風災後,無電無水無訊號,最慘的是老人,採買伙食最近也要到義竹街面上,但老人家出門不方便,要聯絡外地子女手機也沒訊號。」西過村村長曾旭村說。

「即便第二天水來了,但冰箱的肉、菜早就壞掉,很多老人家只能靠乾糧度日,日子渾渾噩噩將就過下去。」幸好鄉公所跟慈善團體送來及時雨,現在村民可以到大廟來領便當。

颱風災後也揭開農村高齡化的脆弱結構。(攝影/林吉洋)

養殖戶:備用發電機也被狂風吹走

義竹的南半部產業以養殖為主,現在正是成魚階段,不過由於停電已經長達四天,養殖戶蔡瑞汶說,以他養殖的虱目魚為例,現在大小約一斤重,正是養殖戶所謂快要「見錢」(出售變現),卻也是成本跟風險都抵達臨界點最高的時候,颱風斷電第四天,漁民個個都面無血色。

蔡瑞汶提到,漁民大多也備有發電機,但這次颱風實在太狂,工寮貨櫃屋被強風吹壞不少,就算幸運,發電機能用,連用四天也會燒壞掉。最慘的是,現在打電話找廠商,幾乎都找不到人修理。

養殖青年郭健宏養殖兩公頃魚塭,他備有發電機,只是沒想到連發電機的貨櫃屋也被吹走。雖然政府有提供雲嘉南可支援發電機出租的業者電話號碼,除少部分地方中華電信有支援基地台訊號車,義竹大多地方根本沒訊號,不然就是打不通、失聯。

「給漁民廠商聯絡表,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真有心要幫忙就是幫忙媒合。」他坦言,想一想有時還不如直接「跟老天爺賭了。」

漁青郭健宏說,即使備有發電機,存放的貨櫃屋也遭狂風席捲,只能無言以對。(攝影/林吉洋)

漁民:魚群陸續死亡,再不來電就整池「翻肚」

郭健宏說,現在魚塭裡面的魚群已經出現「浮頭」現象,就是魚群在接近水面位置探出嘴部呼吸,形成水面波紋。而有些魚塭已經出現缺氧導致緊迫的現象,只能趕快把死亡的虱目魚打撈出來,避免加劇水質惡化、衍生病害。

對於漁民來說,魚群暴斃不僅全年辛勞全無收,還會背負一身債,加上撈不完的死魚腥臭味。7 月 10 日迎來西南氣流,豪雨傾洩,水質劇變,漁民也沒有辦法抽換水來維持水體穩定,「現在一切只能聽天由命,電趕快來就是幸福到來,漁民就少一分損失。」蔡瑞汶自顧自地苦笑著。

蔡瑞汶苦笑道,如果現在能夠送電進來,就是漁民最幸福時刻。(攝影/林吉洋)
災後四日,缺氧的養殖虱目魚開始死亡,漁民打撈後棄置發出陣陣惡臭。(攝影/林吉洋)

強風掀屋頂無處住,災民盼政府施予援助

這次風災,義竹許多老屋也被掀起屋頂,67 歲的黃明郎跟太太、兩個女兒還有兩個孫子同住。颱風當晚風勢異常驚人,屋頂就像鋼琴鍵盤一樣震動不停,他睡不著爬起身查看,結果竟然眼睜睜看著屋頂被掀起來。

他不得已抱起孫子、帶著全家人往鄰居家躲避,直到天亮才回家整理,他太太在旁邊直喊著,「颱風過後義竹真的變成孤島,沒水沒電沒房子,甚至連訊號也沒有,想打電話求援都困難。」

另一位受災戶郭秀霞的家也是三合院,衛浴廚房被強風吹垮,即便昨天開始中華電信率先恢復訊號,但她也不願外出投靠子女,深怕造成兒女負擔。而且必須趕緊整理倒塌房屋。

郭秀霞原本是殺魚工,這幾天她放下工作趕緊整理倒塌房屋。她說農漁村勞動力很多都是按日計酬,沒有工作就沒收入,大家不是不願意自食其力,但房屋倒塌、破損,在風災過後非常普遍,整理或修繕房子對農漁民是一大筆開銷,期望政府能以災難規模,協調民間愛心幫忙重建家園。

黃明郎住家屋頂被風掀走,祖孫6人住在開天窗的家中,面臨豪雨傾瀉令人不捨。(攝影/林吉洋)
黃明郎家屋頂被颱風捲走,現在仍住在開天窗的家中,心疼孫子必須跟大人一同面對苦難。(攝影林吉洋)
風災過後四日,郭秀霞說房屋倒塌破損情非得已,拜託政府出手幫忙。(攝影/林吉洋)

被颱風掀開的高齡化:獨居老人受災戶,災後最易被遺忘

蛟龍村在義竹鄉北邊,實際是個沒落的小村落,連唯一個國小也早已廢校。這個村莊大部分是養殖戶跟老弱婦孺,所以改建成樓房的並不多,大部分還是在紅磚黑瓦平房。丹娜絲颱風掃過村莊的時候,把這個村莊掀開了 20 多戶的屋頂,許多老人家被迫住在漏水、甚至開天窗的瓦屋裡面。

83 歲的陳翁素玲獨居在村裏,度過災後四天,今天第一次吃到公所派發慈善便當,因為冰箱壞掉,村子離街區很遠,都靠菜車雜貨車在大廟前叫賣。颱風過後雜貨車沒來,第一天還可以吃冰箱的剩食,第二、三天冰箱食物壞了,就靠里長分發的礦泉水、餅乾、泡麵果腹。還好出嫁的女兒住得不遠,不顧自家還在停電,天天從佳里回到義竹送便當給她。

颱風把房子掀走了一半屋頂,剩下一半也是漏水,四間房間沒有一間是乾的,晚上她瑟縮在床邊一個角落,那裏沒有水滴下來。問她怕不怕,她說:「不怕,晚上沒電火就早點睡,日子憨憨地過。」不過她也說,「房子破成這樣,難過是一定有,但是又能說給誰聽呢?誰家不是這樣過下去。」

他的鄰居陳錦模說,老人家講好聽是樂天知命,其實就是無人看顧,沒有鄰居相互照應,沒水沒電又碰上屋頂被颱風掀去,老人家一個人摸黑,很容易出意外。尤其這兩天西南氣流緊接著來,豪雨讓整個房子溼答答,所幸在《上下游》採訪時,終於修復電力。

83歲陳翁素玲,獨自住在龍蛟村,家被颱風掀破一個大洞。(攝影林吉洋)

青年關注地方獨居者,對外招募「二手帆布」

這次丹娜絲災情,除了停電停水手機沒訊號,還有一種不容忽視的災情,許多農漁村住在老式的磚瓦屋頂,被風吹破或者破壞,面臨西南氣流帶來豪雨威脅,亟需暫時性防雨設施。這也讓漁青突發奇想,在網路上開始募集帆布,好讓受災戶有臨時性遮雨的設備。

郭紘瑜是網路知名的青年漁民,時常發表評論,在地方也十分活躍,他的魚塭就位於過溝跟竿子寮(官順、官和村)間,是義竹鄉重災區之一。災後他要處理魚塭緊急應變,整日忙著顧發電機,深怕發電機燒壞掉。

他在魚塭裡的工寮屋頂這次也因為颱風受損而漏水,甚至有一間三面牆體全被颱風吹走,只留下一道牆跟一些家具,遠遠望去竟有些突兀。即便如此,他還是關心社區,號召各村青年幫忙分送熱食並蒐集獨居老人的生活需求。

除了關注獨居老人外,他以自身遭遇的屋頂漏水問題突發奇想,在網路上號召各界捐募二手帆布,甚至破掉的也可以,他認為這些帆布可以用來暫時為屋頂損毀的受災戶擋風避雨,好度過災後西南氣流帶來的豪雨。

青漁郭紘瑜自嘲家徒四壁,與工作夥伴苦中作樂,仍不忘為故鄉發聲。(攝影/林吉洋)

義竹青漁徵求帆布、搶救破損屋頂訊息,或逕洽粉專過路一尾鮮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