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襲台至今一週,台南七股與北門卻仍陷於癱瘓之中,斷電斷訊已達 132 小時,道路阻斷未清,漁民無法進入魚塭整理災後環境,眼睜睜看著文蛤與虱目魚逐步死亡,失去翻身機會。
即使總統到訪喊出復電承諾,多數地區仍連基礎搶通都遙遙無期,居民感嘆,被光電板包圍的漁村,卻是全國最慢復電的地方,顯得諷刺又心寒。

七股停電、斷訊,連日豪雨讓文蛤氣若游絲
台南七股至昨 (11)晚間 12 點仍未復電,道路兩側的電線竿則是程度不一的彎腰、倒地,且多處房子的屋頂被掀翻、吹走。《上下游》抵達十份里時,「黑琵食堂」正在清理家園,因為沒有訊號、叫不到工人,決定自己的屋頂自己修。
丹娜絲颱風走後,連日豪雨讓七股魚塭水位愈來愈高,讓漁民非常焦慮。七股文蛤產銷班第九班班長郭永慶表示,漁民大多搭建工寮或屋舍,就近住在魚塭旁,強風吹毀漁民的家,接連不斷地下雨則改變鹽度,文蛤養殖鹽度為 2 度,但現在以低於 1 度,「文蛤正在拉緊報!」
魚塭中的文蛤預計在中秋節前收成,郭永慶說明,颱風、豪雨連番上陣,魚塭水位升高、變得混濁,陽光無法透入池內,土堤也正漸漸崩潰,各池的水連通,還未受影響的魚塭被強迫加入危險行列,颱風過後 7 天內若不儘快整理魚塭,一年一收的文蛤將全部死亡,漁民的努力都會泡湯。


停電、發電機燒壞,漁民只求移除電線竿、通車
災後 7 天是整理魚塭的黃金時間,但魚塭卻是一片靜悄悄、不見人影,因為數根電線桿擋住了去路。郭永慶指出,進出魚塭的主要道路上,都有倒下的電線桿,漁民必須徒步走數百公尺,但他們年事已高,徒步無法攜帶大型工具,難以搶救魚塭,只能眼睜睜看著文蛤死去。
郭永慶說明,文蛤不需要打氣,但沒電無法發動抽水設備,有的漁戶雖備有小型發電機。不過,以往停電通常不超過 2 日,這次停電時間比預期得長,很多養殖戶的發電機早已不堪負荷、燒壞了。
郭永慶表示,中央政府相當關心台南七股,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院長卓榮泰都親臨現場,但十份里漁民至今仍無法搶救魚塭,台電人員的辛苦,全民有目共睹,漁民不求馬上復電,僅希望儘速把道路上的電線桿移開,只要道路能通車,漁民便會想方設法調度大型發電機、抽水設備,把魚塭裡的水排出,「馬路通,漁民就可以活下去了。」

搶救黃金時間倒數,漁民力拼最後翻身機會
為了爭取道路通車,郭永慶也向民代陳情,昨(11)日起,部分魚塭通道將陸續排除擋路電線桿,但他希望今(12)日能全數排除,「因為這是七股最後翻身的機會。」對比於杯水車薪的救助金,漁民更希望能收成文蛤,讓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
郭永慶細數,七股生態極佳,每公頃文蛤淨利至少 20 萬起跳,養殖戶飼養 5 公頃以上便可年收百萬元,原本可吸引年輕人返鄉,兼顧家庭和生活。大量光電板插進七股的魚塭裡,租不到魚塭的年輕人紛紛離鄉,七股只剩老漁民留守,變得安靜、日益沒落。
去(2024)年三個颱風輪番上陣,造成七股文蛤減產八成。郭永慶擔憂道,許多漁民去年收入就已泡湯,靠著救助金或申請低利貸款,借錢再重新養文蛤,今年又遇上颱風,黃金 7 天內若不搶救,文蛤將全部死亡,若連續兩年沒收入、債務沒還清,又失去了家,漁民實在禁不起如此打擊,產業將如骨牌般,一推就通通倒地。

肉魚變白骨,清魚讓盤商坐起起價
記者轉進北門,這裡是虱目魚的養殖重鎮,如今卻不見辛勤的漁民,倒是魚塭邊站滿一圈白鷺鷥,等待啄食翻肚的魚屍;岸邊蛆蟲也正大快朵頤,漁民撈起的死魚,三天後只剩一堆被啃光的白骨。魚塭旁的飼料筒不是整根彎折、向魚塭跪倒,就是已經跌進水裡,像是對這場災難自動投降。
與七股一樣,北門魚塭至今仍未復電。水車停擺,虱目魚缺氧暴斃,漁民的工作只剩「撈死魚」。漁民王献文表示,停電後第一時間就啟動大型發電機,「我的還是 30 碼的大台」,但連續運轉撐不過兩天就報廢了。等他想再租一台,市面早已一機難求,只能眼睜睜看著魚一天天浮起,翻肚。
王献文說,自己那批虱目魚原已可上市,只差幾天就有魚販安排收購,「真的很可惜」。但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原本開價每斤 53 元,如今盤商卻只願收 28 元。因為大家都趕著清魚,盤商坐地起價,「撐不住的漁民就只好隨便賣——你不賣,死魚照樣浮上來。」

.jpg)

總統喊「復電」也沒用,漁民:政府把我們忘記了
漁民郭秀色則氣憤表示,賴總統幾天前(8日)公開宣布「當天要恢復魚塭用電」,「沒想到總統講的話也沒用」。她坦言漁民不敢期待當天馬上有電,但如今又過了三天,依然毫無動靜。她還聽到外界有人譏諷「漁民只會吵」,不禁怒回:「大家要不要來試試看,你的錢每天都在往外流是什麼感覺?」
漁民施進興擁有五公頃魚塭,他以一句「三代粒積,一代窮空」來形容漁民的處境——靠天吃飯的行業,再怎麼努力存三年,也禁不起一場颱風的衝擊。他表示災損範圍廣泛,漁民能體諒政府救災困難,但復電的速度實在太慢了。
施進興也提到,過去颱風後常看到軍人下鄉協助清理,這次卻沒見著軍方的影子,「真的會覺得我們這些人,被政府徹底忘了」。
電線桿擋路,溪底寮成孤島
陳芳婷的魚塭位於北門溪底寮,當地不只還沒復電,連道路也被倒下的電線桿阻擋,直到前兩天才商量一戶魚塭開放私有道路,讓大家繞道而行、勉強通車。否則光是走到最近的便利商店,可能就得花上一個多小時。「幸好我們家冰箱裡還有很多海鮮可以吃」,她苦笑著說。
為什麼沒電,冰箱還能用?原來陳芳婷早年曾養殖七公頃白蝦,後來因光電業者搶占漁塭,她咬牙買下兩公頃魚塭繼續經營,並成立「饗北門」品牌,自產自銷,走出自己的路。也因如此,當年七公頃規模所備的大型發電機仍在,這幾天輪流使用,讓魚塭可以維持打氣,也能勉強支撐冷凍庫的電力,「但每天光是柴油錢就要五千塊」。

白蝦救助無標準,太認真反而拿不到補助
虱目魚死亡會翻肚、浮出水面,災損容易判定;但白蝦卻會沉到池底,災損難以估算。陳芳婷指出,政府至今仍未針對白蝦建立天災救助標準,「去年市政府還要我們把池水抽乾,好讓他們來看死多少蝦?」她無奈搖頭:「我們池裡還有工作魚,要我們放光整池水,真的太荒謬。」
雖然去年北門區公所特別爭取,援引「單日雨量超過 500 公釐」作為依據,才爭取到災損補助,但她坦言:「我們不希望年年都要這樣靠人情、靠喊聲來求補助。」呼籲政府趕快建立白蝦的救助標準
另一個救助的荒謬是以魚塭泛堤來補助,但像陳芳婷這種把魚塭加高、排水作好、努力改善環境的漁民反而拿不到救助,她譏諷道,「好像在懲罰我們太認真一樣」。
光電圍繞,卻無電可用
好不容易前天終於看到台電人員出現在路口,另一邊也已經復電了,「當時天色已晚,我想再忍一晚也沒關係,結果就這樣——再也沒看到人來了。」陳芳婷失望之餘,更多的是不解:「我們真的不懂,台電的搶修順序是什麼?」
就她所知,附近有 20 公頃的養殖戶損失上千萬元,但至今無人關心、也沒有人探問這條封路是否造成傷亡或需要協助,「這種冷漠讓人很心寒。」
另外,她也表示,「附近有那麼多光電板,我們這邊卻是全國最晚還沒復電的地方」,這樣的對比怎麼看都說不過去。她建議政府協調光電業者在地方設置「儲能基地台」,平時儲備一定電量,一旦發生災害,便能緊急釋放給在地居民,這或許才是真正的「能源與地方共好」。
最後,她也強調,與其事後補助災損,不如平時協助漁民改善生產與生活環境,「先瞭解災情,再對症下藥」,像是強化排水系統、整治周邊設施,「當大家的環境變好了,災損自然會下降,也不需要靠補助過日子。」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