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0714》農民最懂農民痛,各地農友出人出車出力,發揮專業即戰力

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農漁村,農民最懂農民的痛,風災後各地農民主動伸出援手,出力、出車、出物資,無論是房屋需要帆布、農場需要重建、災區需要水和食物,都有農民主動伸出援手,還有青農幫忙安置失去屋頂的土雞,互相扶助。

桃園農民正值農忙期,仍擠出時間,開夜車南下支援麻豆撿果;台南新化的瓜瓜園則捐出 6 萬個麻布袋;雲林青農募集蔬果、帆布,組織車隊送災區;嘉義災區青農則為長輩招募送餐志工、募集帆布。台南受災溫室農友也出動幫麻豆農民撿落果,他們說,與其待在家中悲傷,不如來幫還有救的農民。

嘉南地區因颱風受創,全台各地農民前來支援、送暖(攝影/林怡均)

桃園:去年颱風很心痛,所以更要來

丹娜絲颱風吹落九成麻豆文旦,以麻豆有限的人力,根本撿不完近兩萬公噸的落果。日前大量志工湧入麻豆幫忙撿果,桃園市青農聯誼會也組織動員約 20 位農民,既出人也出車,第32屆全國十大神農吳成富是總指揮,桃園新屋牧草產銷班第一班出動貨車,桃園復興筍農也驅車 300 公里來支援。

本次南下的桃園農民,都正值農忙期,吳成富的蔬菜田也人力吃緊,他表示,農忙期時間有限,但他們也曾被颱風重創,完全能同理嘉南的痛苦,於是便在桃園市政府農業局和桃園市農會的支持下,組團南下撿果,不只是立即的農務協助,更是陪伴災區走出悲傷。

吳成富是本次桃園青農援農團總指揮,他認為,援助農務最大意義為陪伴。(攝影/林怡均)

專業農戰力堅強,清園速度飛快

王姿怡一家來自桃園市復興鄉,7 月 12 日清晨 4 點半開始在筍園工作,結束後便南下,7 月 13 日一早開始撿落果。護腰是筍農的標準配備,隨身蚊香則讓他們一家格外顯眼,筍農在柚園裡同樣身手矯健、穿梭自如,因為日常挖筍天天都要彎腰、蹲下,核心肌群早已習慣高強度勞動,差別在於筍子變成柚子。

同樣是撿果,專業農的速度截然不同。專業農的撿果、清園速度,宛若快轉的影片,一般志工撿果半小時的區域,專業農花不到 10 分鐘,伸手所及之處顆粒不留,短短兩天內清除 110 公噸落果,不過,專業農撿果則需要被提醒:「記得喝水」,因為時常越撿越來勁、忘了休息。

王姿怡一家是專業筍農,為了支援台南,從桃園市復興鄉驅車 300 公里南下。(攝影/林怡均)

受災農友:與其待在家難過,不如幫還有救的果園

桃園農民與台南市青農聯誼會幹部一同行動,台南市青農聯誼會會長許玉靜親自下場撿果;來自玉井的楊寬瑋則開搬運車運送落果,丹娜絲颱風吹壞他的溫室,後續豪雨讓溫室進水,小黃瓜無法收成,對他來說,等待維修的時間,剛好能用來支援麻豆撿果。

來自北門的郭俊煌、徐雅玲夫婦,種植洋香瓜,溫室貸款剛還完就被吹破,打電話叫維修則要等待數個月,他們倆認為,與其在家乾等、望著殘破的溫室悲傷,不如外出支援,為柚農盡一份力。

台南市青農聯誼會會長許玉靜組織幹部,並親自來到麻豆、下場撿果。(攝影/林怡均)
北門洋香瓜農民郭俊煌也是受災戶(攝影/林怡均)

待在家只會讓悲傷擴大,支援撿果重拾力量

莊駿堉、羅佳綾是苦主,位於下營的 4 分半溫室種有木瓜,同時養蛋雞,颱風過境後,溫室頓時成了游泳池,雞只能站在棲架,連工寮都被吹翻、馬桶無影無蹤。夫妻倆剛貸款 1000 萬,風災至少損失 300 萬,家裡三個孩子嗷嗷待哺,壓力沉重的兩人卻是現場的開心果,彼此消遣讓大家笑得岔氣。

羅佳綾認為,待在家只會一直想災損,讓悲傷擴大,但情緒無助於改善現況,支援撿果可以重拾力量。許玉靜向桃園青農聯誼會、瓜瓜園以及大群貨運致謝,她表示,互相學習、分享是青農聯誼會的宗旨,這次感受到桃園的溫暖,也看見農人團結與互助精神。

羅佳綾(左)、莊駿堉(右)夫妻倆是本次受災戶,溫室被毀,在等待維修的期間決定來幫助麻豆果農。(攝影/林怡均)

雞農幫收容其他農民的土雞

位於台南後壁區的「長短樹放牧蛋」,本次也有輕微災損,但附近有雞農的雞舍屋頂被掀開,舍內黑羽土雞無處可去,若是淋雨將生病死亡,恰好,「長短樹放牧蛋」仍有一棟未使用的空雞舍,於是便鋪上粗糠、架好粗糠,臨時幫忙農民安置黑羽土雞。

雲林農民組隊捐菜、捐帆布

雲林也是本次災區,災情不若嘉南嚴重,但雲林農民仍想盡一份力。雲林西螺菜農廖聖凱認為,提供食物是農民的使命,別人有難必須馬上行動。他的妻子吳佩儒眼見,在俗女村開便當店的好友缺乏物資,於是便網路發文徵詢,接著收到雪片般的消息,許多農民都想盡一份力,短短一個下午收到的蔬果竟裝滿了一台三噸半貨車。

農民不只捐菜,也捐帆布。吳佩儒表示,捐帆布的農民事實上也是受災戶,但眼見許多災民失去了屋頂,需要帆布遮風擋雨,「他們覺得自己不嚴重,有人更需要」,於是便毅然決然拆下農場的帆布、整理鐵絲,整齊地綁好後捐出,有的農民田裡沒菜可收,更主動詢問能否捐錢。

昨(13)日,吳佩儒以驅車南下送出第一批蔬菜,包含大白菜、荇菜、A菜、絲瓜、馬鈴薯、西洋芹、番茄、冬瓜、洋蔥和白蘿蔔。農民們除了捐菜,也有兩個農場自發加入運輸行列,與農務時間錯開,休息時間用來支援災。吳佩儒表示,現在物資充沛,但不知哪裡有需求,因此會持續詢問災區各個社區。

西螺菜農自發組隊捐菜、捐帆布、送菜到災區,讓災區不斷炊。(照片提供/吳佩儒)

嘉義青農為災區募集人手、物資

嘉義青農陳惠琪是這次受災戶,整個家都被颱風吹走了,但她心繫義竹鄉親,特別是行動不便的長輩,因此在網路上徵求義工幫忙送餐,讓長輩能在災後好好吃飯。此外,她也發文徵求帆布、不時更新物資募集進度,讓災區資訊、需求持續被看見。

台大植物教學醫院:2025 補助各農民免費檢驗三件、免運費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