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風災重創嘉南沿海地區,至少有 1.6 萬戶房屋屋頂破損,西南氣流持續引入大雨,許多受災老人甚至只能瑟縮屋內一角躲雨,慘況不忍卒睹,目前僅能以帆布鋪設屋頂應急。
台南為文化古都,北門、七股、學甲等鹽分地帶,更是許多人喜愛造訪的小鄉鎮,前台南市前副市長曾旭正擔憂,若倉促應急修復,對農村是一大災難。他建議,由政府提供短期安置,讓地主安心整理,若願採傳統方式修復,政府可補貼差額,「如果不以政策支持,景觀更亂,下一代更不願意回來,將加速農村凋零,政府應該提出有遠見的作為。」
.jpg)
地方提供 2至4萬元安遷救助金,行政院加碼 2.5 至10萬元
台南市政府民政局許專委表示,台南市受災屋頂全掀 1793 戶,半掀5885 戶,未達半掀 2715 戶。如果房屋損毀到不堪居住(註1),可申請安遷救助每人 2 萬元,另有維冠震災專戶補貼每戶 1 萬至 2 萬(非合法房屋減半)不等的修繕補助。
嘉義縣會局救助科承辦人表示,目前嘉義房屋損毀初估 6000 戶,定義為災害暫時性不堪居住,必須修繕才能回來居住者,提供安遷救助金 2 萬元,加上中央賑災基金會 1 萬元,共 3 萬元救助金。但若民眾無力修繕房屋,公所可協助媒合民間行善團或自發的修繕團體。
此外,內政部也提供每戶 2.5 萬至 10 萬元不等的慰助金,提供受災戶作為家園清理、雇工及修繕運用。
儘管有上述補助,然而 1.6 萬戶房屋受損,即使扣除受損輕微仍可居住原屋者,仍有數千戶民眾必須設法度過長達半年的雨季與修復期,尤其災區修復能量有限,許多人根本找不到工班,修繕期勢必拉長。

防災學者:應解決安置問題才能重建修繕
單信瑜是陽明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專長是災害管理,面對這次風災1.6萬戶房屋受損,他認為帆布恐難以抵抗風雨,發放慰問金只能短暫應急,他認為中央政府應出面調度全國公私部門資源,協助災區安置,才能度過未來長達半年的修繕期。
單信瑜認為,眼前面臨的議題有兩部分,一個是臨時安置,另一個是修繕。他認為此次受災條件不同,不太容易提供組合屋。九二一地震是因為房屋全倒無法居住,但目前房子破損大多是屋頂,結構仍完在,修復可在有限時間內完成。
安置部分他認為可藉由現有的校園閒置空間、軍方營區或者媒合社會住宅,甚至徵用某些旅社飯店,以簽訂開口契約方式,提供受災戶住宿。盡量讓房屋受損不堪居住的民眾,能夠在兼顧修繕房屋與照顧農漁產業需求下,幫助災區穩住民心生活,再謀復原重建。

中央地方政府應提出對策,協調資源
另一個議題是修繕,單信瑜表示,目前受災房屋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瓦屋木結構磚瓦屋頂,另一類是磚造房屋配輕鋼架鐵皮屋頂,他認為靠傳統樑瓦方式修復有困難,受限於技術經費,必需靠鋼樑,塑膠瓦跟覆蓋材料。
然而目前民眾要個別找工班都有困難,單信瑜認為最好能調集全國工班,由地方工務局配合區公所先調查需求、排序,採取分區統一發包,將修復能量集中在某一地區,以免工班移動舟車勞頓,把資源利用效率提到最高。
針對經費部分,依據目前法令,政府預算無法直接補助修繕房屋,但可以號召民眾支持募款專戶或由賑災基金會發放。尤其地方政府已顯力有未逮,中央政府職責在內政部國土署,應該站出來協調調度資源支持災區縣市。
他補充,花蓮震災是由國土署介入協調,十年前高雄氣爆也未依循《採購法》,而是直接徵調中南部板樁業者固定氣爆現場,台南楠西震災的兩千棟紅黃單受損住宅補助,也是由維冠大樓剩餘善款,這些災後應對機制都在,中央與地方應該參考過去經驗提出對策,才能安穩民心。
曾旭正:政府應提出遠見,以特別條例供緊急安置
曾任台南市副市長與國發會副主委的曾旭正指出,以前認為颱風受災是個人的事,但目前受災範圍大,破損房屋分散各地,應視為一整體災害現場,他認為,應由中央立法制定特別條例,提出救災重建政策。
曾旭正說,受災房子多是仍保有結構,只是屋頂掀走需要重新修繕,所以居民不願離開家園,還要看守家業田園魚塭等,而且社區可以提供互助機能。在此時政府可透過媒合或徵用組合屋或貨櫃屋,以村莊空間來看,在聚落內提供四、五處臨時安置所,可讓民眾留在社區網絡內,一邊務農或兼顧養殖事業,也有充裕的時間安心修繕。
曾旭正擔憂,本次有許多傳統瓦屋受災,政府若未給予引導,民眾急著重建,絕大部分會是以臨時性鐵皮蓋上,或是乾脆放棄搬走,都會導致之後的景觀雜亂也加速農村空洞化。「因為牽涉到聚落景觀,那是文化價值,不只是需求。」
曾旭正說,這次受災有許多屋主可能有困難修復,不得已採取應急處理,但有些傳統瓦屋,地主其實是願意依照傳統方式修復,政府可以鼓勵並補貼差額,「政府應該要提出有遠見的作為。」

傳統匠師籌備會:願意參與保存傳統建築,但需要在地人參與跟基本調查
這次毀損的房屋屋頂,有許多是傳統紅瓦(漢瓦)的三合院,也有許多灰色水泥瓦(日本瓦)平房,如曾旭正所言,傳統房屋雖不具古蹟或文資身分,但仍是農村無形景觀資產,若修復過程沒有專業及充裕時間,恐怕會造成另一波景觀損失。
李玄斌是年輕一代的漢瓦匠師,師從有「古蹟神醫」稱號的漢瓦師傅傅明光,這幾天他巡視義竹、北門、學甲、七股等地,發現有不少屋主有意願修復傳統瓦屋,也正在尋找專業者,才能安心啟動修繕。他表示許多傳統匠師工作檔期都很滿,但匠師社群仍有意願參與重建,盡力搶救農村傳統建築。

李玄斌表示,以前的農村聚落,都是找一個專業匠師進駐,指導當地人參與幫忙協作,只要在地有意願,一個屋頂大概一個禮拜完成修復,若只是局部損壞,可能幾天就會完成,他認為依照破損屋頂的狀況估價,如果只是局部破損,應該比全部用鐵皮屋頂換新的修復方式便宜,更希望藉此讓更多傳統建築可以度過災難。
他建議有兩件事情可以馬上做,地方公所應建立受災破損現況調查,拍照記錄與建立調查表。第二、若破損有石棉瓦建材,政府應該積極協助清運並建案管理,否則這些有害廢棄物,可能會跟著一般廢棄物掩埋,甚至往農田魚塭去化,衍生為新的問題。

匠師籌備會:提供諮詢管道,調動全國匠師修復老建築
這一群傳統匠師正在籌備工會,其核心是新竹建築師鍾心怡,她召集一群由傳統漢瓦、日瓦、大木及泥作傳統匠師組成匠師全國工會,目前也持續關注嘉南地區受災的傳統建築,也已有案件向他們諮詢尋求協助,只要地方可以先調查需求,再協助帶路,工會可以派匠師前往協助評估。
鍾心怡認為,並不強求要保存所有傳統建築,傳統建築也有其生命周期,聚落型態也會改變。有些弱勢戶可能沒有地方可以搬走,必須搶時間修復,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傳統方式修復,民間有許多做工行善團、志工系統也有能力協助比較弱勢的住戶,只要能安全居住即可。
但也有一群人有能力也有意願以傳統工法修復,在找到對的人之前,要先用帆布保護起來,讓有急迫需求的人優先修復。其次她也鼓勵災區民眾可以一邊學一邊動手一起做,她希望這一波災害,不是傳統建築的危機而可以成為轉機,讓大家一起從修復過程學習,同時適度補強傳統建築,增加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
如果有修復傳統瓦屋需求的人可以填寫表單,傳統匠師工會籌備會會派匠師評估,給予建議,若有需要協助會有專業匠師進駐。
瓦屋修復需求調查表單: https://forms.gle/cdGPyz4fkQDuSiXv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