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楊儒門/台灣政府請守住稻米紅線,糧食安全不能交換,勿犧牲農民生計

2025 年 7 月 23 日,日本政府與美國達成一項重大貿易協議,決定開放稻米與農產品市場,以換取對美出口商品關稅下調至 15%。這項讓步引發了日本國內農民與保守派輿論的震驚與反彈,也為台灣敲響了警鐘:我們是否會是下一個?

我們認為,面對即將與美方進行的關稅談判,台灣政府若一味追求談判成果與關稅利益,而選擇讓出稻米市場,這不僅將重創數十萬農民的生計,更將危及台灣的糧食安全、農業主權與農村文化。今天的日本是活生生的前車之鑑,台灣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楊儒門強調,稻米是台灣民生根本,不是談判籌碼。(攝影/楊語芸)

日本讓步,韓國堅守——台灣該選哪條路?

在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原本在 7 月 1 日表示,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絕不會犧牲農業部門利益,但 7 月 20 日參議院選舉結束後,7 月 23 日最終選擇了讓步,對美開放稻米以及其他特定農產品,等於是退守稻米的防線。

今年 5 月,總統賴清德曾投書外媒,表示有意對美農產品祭出「零關稅」,雖然政府對外澄清並非每個品項都零關稅,但至今也仍未明確宣誓,不會開放美國稻米。

反觀韓國政府,在 7 月 22 日的政府會議中,明確將稻米與牛肉劃為不可開放的「紅線項目」,即將赴美談判的官員表明:稻米市場將不列入任何開放清單,改以生質燃料用玉米等非糧食安全作物作為談判籌碼。

這場對照,清楚反映出台灣當前的選擇方向:我們想成為守住主權的韓國,還是失去防線的日本?

台灣稻米產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水稻為整體農業的經濟支柱,從育苗、栽種、收割、碾米到行銷,構成完整產業鏈,直接產值高達 400 億元以上,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更多次表示,水稻產業的生態、景觀、文化等無形價值超過 2000 億元。全台共有超過 22 萬稻農戶,一旦開放美國稻米進口,將影響超過 30 萬人的生計。

台灣米自給率超過九成,是最基礎、最穩定的主糧來源,更是糧食自給關鍵作物。稻田也不只是農地,更維繫著農村社會、土地倫理與台灣米食文化,同時能涵養地下水,具有環境重要意義。

假若貿然開放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屆時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價格僅每公斤僅 30 元的稻米將大量傾銷台灣,壓垮平均價格約 50 元的台灣稻米,屆時不只是農民,整個農村、整體糧食體系都將受到衝擊。

水稻是台灣農業的經濟支柱(上下游資料照)

稻米不能當作交換的籌碼,農業不是負債,而是國安

我們理解台灣在美中貿易角力下承受外交與經濟壓力,也理解台灣需要與美方在關稅、科技、軍事上爭取更多合作空間,然而,這一切的前提,不該是犧牲自己人民的生計、犧牲自己的糧食主權。

如果連主食作物稻米都可以被拿來談判交換,那還有什麼不能被讓出去?難道我們未來要仰賴進口米過活?難道我們願意看到整片稻田變成雜草,農村凋敝、人去樓空?

日本已經讓出了這條防線,台灣絕不能成為下一個。

我們的具體訴求如下:

  1. 稻米列為紅線產業,不納入任何關稅減讓談判。
  2. 糧食安全原則不可妥協,維持配額制度與配額外關稅。
  3. 政府應比照韓國,主動提出非敏感項目(如能源作物)作交換籌碼。
  4. 保障國內農民與農業產業鏈,強化稻米競爭力與外銷機會。

守住稻米,就是守住台灣糧心

這不只是農業的保衛戰,更是台灣國家尊嚴與糧食主權的保衛戰。韓國做到了,我們也能!我們不怕談判,但我們不該在談判桌上出賣自己的農民與土地。

我們呼籲賴總統、行政院與農業部明確承諾:稻米不列入台美關稅談判,農業不當談判籌碼。

守住稻米防線,守住台灣的飯碗!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