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導致雲嘉南地區超過 2.3 萬戶房屋受損,許多長者被迫住在殘破老屋中,甚至被迫成為「寄人籬下」的無家者,但修繕費用龐大、行政程序繁複,加上缺工缺料,重重阻礙讓生活步履維艱。
昨夜嘉南地區再降豪雨,僅靠帆布覆蓋的屋頂岌岌可危。居民與專家呼籲,「不是沒倒就能住」,受災區需要的不僅是暫時的遮風避雨,更是來自政府切實可行的協助與支持。
.jpg)
遙遙無期的等待,才是真正的災難
北門區雙春里黃福添家曾是媒體爭相拍攝的「災後現場」之一。颱風丹娜絲過後,他家半邊屋頂被掀飛,斷垣殘壁間乍見老屋歷史久遠的編竹夾泥牆。神主廳上頭已是一片青天,「合家平安」的紅聯,在瓦礫間格外刺眼。
如今媒體散去,黃福添的苦難卻還沒退場。他無家可歸,只能在村裡親友之間借宿:這餐在陳家吃、那晚在李家睡,這樣轉來轉去,已經過了 18 天。
他早已遞交災後補助申請,相關長官也都到場「訪視」過,卻無任何進度。雖然慈濟伸出援手,要幫他在原地重建組合屋,但前提是必需自行拆屋,但區公所說,是否補助拆除必需等政策修改後才能決定,到底在等什麼,沒人能說清楚。
「寄人籬下不是辦法」,黃福添表示,如果原地重建遙遙無期,他希望政府能先提供一處過渡安置的居所,讓他不再像風裡的落葉般,沒有著落。
.jpg)
無法撤離,只能守在破屋等待
學甲區三慶里新芳地區,75 歲的李郭金櫻眼睛已動過三次手術,如今視力仍不清楚,行動也不太方便。颱風那晚,屋頂整片被掀走,大雨瞬間灌進屋裡,她驚慌失措,但因為無法蹲下來,只能坐在地上,一勺一勺將積水舀進浴室。
屋內床邊堆滿藥袋,這是她每天要面對的身體現實。櫥櫃上則是一箱箱泡麵,她說:「最方便啦,老人家有吃東西就好。」里長曾經來問,要不要幫忙安排臨時安置,她原本有些心動,卻又放心不下。怕一離開,就錯過修屋頂、換門窗的時機,「我去了也不安心啊,隨時有人會來修啊。」
那要是颱風又來呢?她沉吟片刻,搖搖頭說:「不會啦,應該不會再那麼大的風。」她沒有太多選擇,也沒多餘的準備,只能把希望寄託在老天爺會放過一次。對她這樣的底層老人來說,根本沒有賭的本錢,卻只能硬著頭皮,跟風雨對賭。

颱風吹走客廳屋頂,她與癱夫進退兩難
三慶里紅茄地區,82 歲的謝明玉從 3 月丈夫高吉松車禍癱瘓後,就一肩挑起照顧責任。三個兒子、有兩位早逝,只剩小兒子和媳婦偶爾會來幫忙,但日常生活,幾乎全靠她一人支應。
颱風那晚,她才剛餵完牛奶、幫先生維持坐姿,就忽然停電了。沒有電力,電動床就無法調整,先生被迫「坐」了好幾個白天黑夜,換尿布讓謝明玉吃足苦頭。平常靠機器協助抽痰,停電只能仰賴藥物化痰,她擔心得睡不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雖然嘴上不說,但她的腰上綁著護具,雙手滿是瘀青,沒有一處不是苦難的印證。
如今屋頂破了,屋子的側牆都是含毒的石綿瓦,整間更換不知道得花多少錢。她更擔心的是,聽說下個颱風又快來了,如果夜半房間的屋頂被強風掀飛,她跟先生該往哪裡逃?
她手裡捧著一大疊區公所寄來的慰助金申請表,紙張翻開來密密麻麻,讓她看也不是、填也不是。問她要不要先搬去安全一點的地方,她搖搖頭說「公媽要早晚拜香咧」,但又想著,先生若能住得安心,她也比較放心。只是這一步,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她還在猶豫。

里長怒批:政府根本沒打算安置災民
其實,謝明玉煩惱得太早了——因為目前根本沒有任何安置中心可去。
三慶里里長郭壬貴說起這件事,滿肚子氣。丹娜絲颱風過後,他走遍村裡探視,發現獨居、失能、慢性病的老人特別多。那晚能平安無事已是萬幸,但現在許多人仍住在破屋之下,屋頂修補未完、牆面滲水,一旦再來一場強颱,後果難料。
於是他主動調查里內長者的安置意願,也將這個構想向區長提出。但讓他失望的是,對方只強調「萬一緊急要去哪裡避難」,卻對安置災後長者、協助重建生活「完全沒有方向」。
對於整體救災作為,郭壬貴更毫不掩飾憤怒:「整個救災機制就像腦死一樣。」他回憶,過去遇災時,會有直升機先來勘查災情、辨識路障、決定資源投入優先順序;但這次村裡道路封了整整七天,沒見到任何高空調度或主動勘查。「只看到政府整天在新聞上說救災多順利,根本把我們台南人當三級難民。」
除了救災慢半拍,他也痛批行政流程過於僵化。一筆慰助金要填七、八張表,還要檢附各種證明資料,「老人家哪有辦法弄這些?根本是在刁難。」

不是沒倒就能住,災後臨時安置刻不容緩
金鐘獎編導得主黃志翔,早年曾擔任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秘書長,多年來關注各類災後重建與政策,他對這次丹娜絲風災的政府應對直言不諱:「政府實在太偷懶、太無視了。」儘管總統賴清德曾數度南下勘災,卻未真正傾聽災民的訴求。他批評,國家機器「上行下效」,總統沒有動起來,下層官僚自然也怠惰無為。
黃志翔指出,九二一地震後,他第三天就前進台中東勢參與救災。雖然初期現場混亂,但政府很快啟動應變中心,逐步建立起資源調度與資訊回報的指揮系統,也儘早提出短期安置方案,至少讓災民知道「接下來該往哪裡去」。
反觀這次風災,雖然政府強調有備妥安置處所,但災民在第一時間根本無從得知,沒人來通知、也沒人指引,結果只能困在危屋中,以肉身抵擋強風的案例比比皆是。另外,這次風災雖不比地震般毀屋斷垣,災民多半仍可在原屋勉強棲身,但「住在帆布蓋著的屋頂下,怎麼熬過接下來颱風一個接一個的季節?」
黃志翔強調,安置不可能百分之百滿足所有人,但對於眼下的迫切需求,卻是「該做就要做」——政府若再拖延,就等同讓災民繼續暴露在下一場風災的風口浪尖上。

強颱來襲撤離難周全 地方防災設施與民眾期待拉鋸
針對緊急避難,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科科長楊瑞美指出,丹娜絲颱風造成停電、斷訊,確實影響撤離與安置的即時應變。台南市在每個行政區至少設有一處撤離中心,並透過村里長災害通報系統讓民眾及早掌握訊息。今 (28) 日豪大雨已成立二級應變中心,要求區公所及各里里長隨時關注需要緊急撤離的居民。
她說,考量人力與物資調配,撤離據點需提供 24 小時照看服務、飲食供應、臥床與盥洗設備等條件,因此各區公所通常只能開設一處完整據點。但這也面臨現實困境:民眾希望據點「離家近」,若多設幾處,設施卻可能不完整,曾有民眾到避難處後發現只有行軍床可睡,對此她也深感抱歉。
除了緊急安置之外,外界呼籲,在重建復原期應有常態性安置措施,在尊重居民安置意願與確保居住安全之間,社會局始終拉鋸。根據過往經驗,最實際的作法仍是提供安遷救助金,每戶最高可申請 10 萬元,讓災民自行尋找合適住所。
考量這次災損範圍廣、受災者多為高齡者,社會局強調也將儘速盤點獨居、行動不便及低收入長者,優先協助修繕其屋頂。(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感謝報導!颱風受災戶可先安置學校教室,暑假不影響學生;並請規劃集合住宅,供老病民眾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