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 0801》不用自己蓋溫室,立委推「以租換貸」,政府補租金,減少資金壓力

丹娜絲颱風造成溫室受損面積高達 495 公頃,重建溫室價高、耗時,多位立委提出「以租換貸」方案,由國家鼓勵設施業者蓋溫室租給農民,政府補助租金,農民可無須自建溫室。此外,未來可常態建立溫室租賃制度,讓剛進場的農民減少資金壓力,無須擔心設施受天災毀損等風險,專心務農。

風災過後,許多溫室農民須二度借貸修繕、重建溫室。(圖片提供/吳世彥)

以租換貸,減輕復耕與借貸壓力

農業部公布,丹娜絲颱風重建,溫室補助可提高至 80%、貸款後免利息可延長至 1 年等,但可抗颱的強固型溫室造價動輒破百、破千萬,且農民要復耕恐得等1 至 2 年,期間無收入還得新增貸款,壓力極大。

立委郭國文觀察,有些受災農民是跟台糖公司承租結構比較強固的溫室,受損程度比簡易網室輕微,他認為,如果重建溫室是由有資金的單位統籌,建造強固型溫室後轉租給農民,可提升溫室農業抗天災韌性,中央則可協力提供租金補助,增加農民承租溫室誘因。

立委邱志偉說明,7 月天災造成雲嘉南農漁業受損超過 36 億元,若極端氣候災害是常態挑戰,就需要更強固的溫室、智慧化魚塭等高科技設施,然這些設備投注資本高,若農業部門參考經濟部做法,提供資源讓設施業者建置智慧化農漁業設備,讓農漁民租用,大幅降低經濟壓力。

多位立委認為,中央可主導、建立溫室「以租換貸」制度,減輕農民進場與復耕負擔。(攝影/林怡均)

應常態建立溫室租賃制度,讓剛進場農民無須負擔過重

立委蔡易餘表示,這次有些溫網室受損較輕微,僅需修繕即可,但申請補助條件必須是「重建」溫室,無法含括所有農民,後續農業部也應考量新增「溫室修繕」的補助制度,加速受害較輕的溫網室復原。

立委鍾佳濱強調,農民參與農業保險比例普遍不高,遇到天災時也無法攤提復耕成本,這些問題都需要農糧署重新思考,引導農民租賃溫室、增加建設強固型溫室比例、提高投保農業保險等。

農業信用保證基金:建議十分可行

農業信用保證基金新任董事長賴坤成表示,中央可支援有意願的廠商進場,例如引導使用台糖的土地,建置較大面積的示範場域,並且把這些廠商納入天災的救助對象中。同時也鼓勵農民、廠商投保農業保險,他認為立委們的建議「相當有可行性」。

農業金庫審查部副理顧倉龍則說,比起農民直接借貸後建造溫室,如果是由財力與資本較雄厚的設備廠商等業者,向農業金庫借貸蓋溫室,也能消弭農民借貸能力較薄弱的疑慮。

以租換貸方案(攝影/林怡均)

農民:「以租換貸」可為中長期鼓勵溫室升級政策

對於立委的建議,太保溫室農民徐方認為,若農業部將以租換貸制度,作為中長期鼓勵台灣溫室產業升級的一環相當可行。尤其政府若能活化許多空閒農地成為示範場域、並給予租金補貼、設備重建成本,對農民的吸引力會更高。

不過徐方也指出,這樣以租換貸的受益對象,比較可能是剛想踏入溫室農業,比較沒有經驗與資本的新農,如果是像他已有自建溫或自有土地,這次溫室毀損多會想原地重建,而非向外租賃。對比之下,確保溫室重建補貼得以落實,並給予更彈性的兼差時間上限將更為重要。

嘉義縣精緻農業協會理事長吳世彥則分析,農民租賃溫室可能像是房客租房子,初期可減少投注門檻,但發展可能受租賃方箝制。

他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是仿照台南蘭花園區,把承租場域同時也建置成教育訓練中心,以利新農汲取耕作經驗以及累積資本。他提醒,這將是中、長期的規劃,需要農業部等中央主導,對即時協助農民復建溫室的效果,恐怕有限。

吳世彥坦言,若想促進溫室農業升級,也應考量更細緻制定補助方案,像是提供抗災性佳的示範溫室模板給農民參考,或由結構溫室技師簽證建造溫室後,獲得的補助比例可以更高,讓農民更有意願建設強固型溫室,也可以防止不肖業者提供品質較差的溫室模板。

農糧署:難以立即加入制度,立委:應盡快納入

針對立委建議,農糧署主任秘書陳立儀回應,農糧署針對溫室重建補助提高比例,但補助上限金額會考量建造原料、人力等,每年滾動調整,因今年已調整過上限金額,不可能又再馬上提高上限額度。

至於「以租換貸」構思相當新穎,也肯定這有助於增加溫室耕作比例。但目前溫室補助計劃需等至 2026 年才會結束,在此之前難以加入以租換貸制度。

郭國文回應,農糧署若要等重新研擬溫室補助計劃時,才納入以租換貸制度「太慢了」,會要求行政院未來研擬個別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時,就把以租換貸的構想納入,才利於農業部推廣方案。至於農民兼職時限等制度修正,後續也會持續關注,呼籲農業部應滾動修正。

針對溫室農業保險部分,統計至今(2025)年 6 月,投保件數 53 件、覆蓋面積為 13 公頃,對比風災受害面積,仍有努力空間。農業金融署說明,目前溫室農業保險為「實損實賠」型保單,災後至今共通報 23 件,預估還會增加。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