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呼籲》災後修屋,請留住屋瓦!匠師呼籲「瓦片銀行」,傳承地方技藝(災後30日)

颱風肆虐後,災區重建如火如荼展開,但對希望保留傳統建築風貌的災民來說,修一間老屋遠比釘上鐵皮屋頂困難得多──不只缺人,也缺瓦,更缺一套讓匠師能夠進得來、修得動的制度。

建築師鍾心怡呼籲保留災區可用的舊瓦、建立建材媒合平台,別讓傳統工法迫退出災後重建現場。台南市文化局長黃雅玲表示,若家中要拆老屋,可以事先聯絡文化局;若屋主決定改蓋鐵皮屋,也歡迎在工班進場前通報,文化局可評估屋瓦保存價值,協助請工人小心拆除。

傳統老屋在本次風災後受損嚴重。(攝影/楊語芸)

制度要先到位,需要整合窗口,別讓匠師疲於奔命

颱風過後,不少災民希望保留傳統工法重建屋頂,但「不知道該找誰、不知怎麼修」常成為第一個障礙。新竹建築師鍾心怡與「中華民國傳統匠師產業工會」籌備會合作,推動一份「修復需求調查表單」,鼓勵有意願修復傳統瓦屋的居民填寫,由匠師實地評估損壞狀況,提供建議與協助。

她說,目前已收到超過 80 份表單,來自多個災區,但因分布太廣,若沒有地方層級的整合窗口,極少數的傳統匠師將疲於奔命,常常還沒開始修屋,就先耗在聯絡與溝通上。

「如果有像里長這樣的窗口來整合需求,我們就能安排評估、集中備料,讓匠師能夠有效率地進場工作。」鍾心怡指出,災後重建不該只是倉促補破屋,而應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協作模式,讓有意願修繕傳統屋瓦的居民能快速對接資源。這也是她在吉貝耍部落協助段洪坤老師修繕工作中得到的啟發──災後第一步不是立刻動手修,而是調查、紀錄與整合。

有些災民會把拆下來的日本瓦妥善處理,等候重建時再安上屋頂。(攝影/楊語芸)

災後修屋不只缺人,更缺瓦片

鍾心怡曾帶領匠師團隊協助台南東山吉貝耍部落修繕日本瓦屋頂,實地體會到「缺工更缺料」的難題。許多老屋的屋瓦形制不一,有的缺屋脊瓦、有的缺邊料,一戶房子可能就需要數種瓦型,無法用現成建材解決。

匠師逐戶列出所需瓦型,訓練部落居民辨識,鼓勵居民收集舊瓦。有居民剛好打算改蓋鐵皮屋,願意捐出原本的瓦片,一來一往間,材料終於湊齊,讓六位匠師在一天內修復九戶屋頂。

這段經驗也驗證了她的想法──只要能在第一線先完成災情紀錄與瓦片盤點,瓦片備齊之後,修繕速度可以非常快。

水泥瓦的位置分類(圖片提供/鍾心怡)

建立制度化表單與在地協力機制

她希望透過制度化的表單與在地協力機制,建立一套可複製的災後修復流程。讓匠師只需要「看資料、估價」,等材料備齊後就直接動手修繕,不必再分身處理溝通、媒合、探勘等工作。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協助培力這些專業人才,以加快老屋修繕的速度。

鍾心怡也提到,許多房屋同時使用紅瓦與水泥瓦,部分水泥瓦已經停產,但匠師較多;紅瓦仍在生產,材料易取得,但匠師稀少,且工序複雜修得慢。如果能先修好日本瓦屋頂,災民便能先住進家中,再分段處理漢瓦部分。例如,護龍的水泥瓦先修好,正身的紅瓦再慢慢補,便能讓災民安住原屋避風雨,不必他遷。

紅瓦(圖片提供/鍾心怡)

屋瓦別當垃圾,災後重建應留住資源

目前中央設立前進指揮所,調度全國工班進駐災區修繕,但鍾心怡也提醒,若不思考舊瓦的保存與再利用,恐怕會讓許多仍可使用的屋瓦變成廢棄物。她呼籲,工班在拆除屋頂時能多一分細心,把瓦片一片片拆下、留下來給有心保留傳統建築的住戶。

老屋的屋瓦不只是建材,也是地方記憶的延續。鍾心怡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例如透過地方文化局與像台南「文資建材銀行」這類平台,媒合願意提供屋瓦的民眾,讓各地有保存意願的災民能取得合用的材料,不必從零開始。

南投瓦(圖片提供/鍾心怡)

留下屋瓦,比想像中更有價值

對於這樣的媒合構想,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黃雅玲表示,風災過後,各地老屋陸續修繕,許多屋主為求效率,直接以鐵皮覆蓋屋頂,瓦片拆下即丟,讓她憂心不已。「我們現在是在跟鐵皮屋賽跑」,老人家多數希望保留屋瓦,但年輕人覺得蓋鐵皮更快速,兩代之間的觀念差異需要細膩溝通;可惜文化局人力與經費有限,難以全面推動。

黃雅玲也坦言,市府雖設有資材銀行,可媒合修繕者與願意捐出舊瓦的屋主,但在工期緊迫、全市 17 區同時開工的壓力下,多數人選擇快速處理,既不瞭解資材銀行的機制,也沒時間細拆、保留原有建材。

黃雅玲曾與鍾心怡討論瓦片壽命,她驚訝發現:漢瓦可用 70 年、日本瓦 50 年,遠比鐵皮僅 20 年的壽命來得耐久。「在講究韌性城市的此刻,這些看似傳統的材料,其實更具韌性。」

從「要修」、「要捐」到「要學」:一份表單整合三種需求

文化局在災後協助柳營區重建工作,黃雅玲表示,他們已開始針對居民進行訪談與說明,瞭解是否有意願「以舊復舊」,並盤點可再利用的屋瓦種類。因應需求龐大、材料稀缺的情況,文化局也與鍾心怡合作,整合共同表單,讓民眾可同時登記三種事項:一、需要修屋頂;二、有意捐出舊屋建材;三、有意學習傳統修繕技術。

「不是每個人都想蓋鐵皮,也不是每片瓦都該進垃圾場。」黃雅玲呼籲,若家中要拆老屋,可以事先聯絡文化局;若屋主決定改蓋鐵皮屋,也歡迎在工班進場前通報,文化局可評估屋瓦保存價值,協助請工人小心拆除。

「我們常說日本的鄉村好美,但是不是我們自己有時太便宜行事了?」她呼籲社會重新思考——快速修復之外,什麼才是值得被留下的?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