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反思》當災難成為日常,如何維持生活,重建韌性社會?公私對話尋出路

丹娜絲颱風災後4萬房屋損毀,產業、生活至今未恢復正常,民間自發舉辦災後反思座談會,主辦方之一璞玉文教協會理事長黃雅聖表示,盼藉由公私部門對話協助社區重建。

本次座談為災後第一次民間與南市府直接對話,民間提出多項建言,有官員抱屈認為公務體系已竭盡全力仍遭批評,也有官員反省,公務體系無災難經驗傳承系統,每一次災難都得重新學習,平常應有演練跟資源盤整,才能累積應變能量。

災後第一場民間與地方政府對話(攝影/林吉洋)

災區淪為孤島自力生存,副市長代表市府致歉

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表示,道路、電信中斷,水、電等公共基礎建設被破壞,讓受災地區變成孤島狀況。她表示,其實相對應的資源市府都有整備,但是在資訊混亂、交通中斷的情況下,很難配置到位。市府曾考慮以其他手段恢復通訊例如低軌衛星,但目前仍限軍用,最後是由通信業者進場補救。

她代表市府對災區民眾表達歉意,同時需記取教訓建立韌性網絡,例如建立「hub」(轉接器)的概念,當市府無法透過區公所、里長把物資送抵沿海孤老家庭,但至少應該送到鄰近樞紐點。

趙卿惠表示,災後重建涉及區域治理跟國土計劃等,需要更多時間解決,針對電線地下化,台南或許無法全面推動,但至少省道 17 線主幹道可以先做,另外部分法規必須鬆綁,才能催生更有韌性的治理方式。

(右)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攝影/林吉洋)

掌握資訊送達末端,災難時外援駐點,再由在地人員外出服務

民間參與者認為,準備應急用的通訊及電力設施在面對災難時非常重要,應該建立民防體系,作為日常之外的第二套應變系統,例如平時演練無線電通訊方式,在戰時或災變時派上用場。

有與會者觀察到,由於資訊落差,最有需要的人都在資訊傳遞最末端,最接近資源的人可能不需要卻拿最多導致不必要的物資浪費。與會者建言,應建置臨時避難所傳遞物資,在必要時能把救助送達需求者,尤其孤老難以移動,可透過鄰里系統勾稽確保安全。

醫師郭亭亞提到,民眾必需要自我辨識高危風險族群,例如家中有維生醫療設施,平時就須建立發電機及不斷電系統,因為災難時最脆弱也最難求援屬高危人群。她以自身在宅醫療經驗建議,平時應建立跨區調度能力,急難時由外地醫師進駐地方衛生所,再由衛生所人員出外服務。

816災後民間座談,吸引中南部民間團體與社區組織參與。(攝影/林吉洋)

依照層級建立志工動員系統,災難時就需要任務型的動員體系

有與會者提議,民間應該建立自主平台,讓企業跟志工資源可以被統整,尤其是企業資源,應該被系統性的應用。但也有與會者提到,其實災變時資源都是足夠,只是缺乏指揮,志工可能變成一團亂,

新世代青年數位科技探索教育協會總幹事鄭意儒提及,他觀察在災後,因為派系或選舉競爭,里長不一定會聽區公所的,災後的志工動員及管理,或許應該善用民代系統協助。

鄭意儒認為民選里長有時未必配合區公所指揮,凸顯出區公所欠缺民意基礎的調度問題。(攝影/林吉洋)

建立防災觀念「7:2:1」,七分自助、2分互助、1分自助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劉晉宏也建言,此次屋頂受災十分嚴重,反觀光電屋頂可以加固保護,如果在重建的時候,將自發自用型光電納入屋頂重建方案,增強抗災韌性。

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楊少薇指出,防災意識有「 7 分自助、2 分互助、1 分他助」的原則,在外國有專門的防災推銷員推銷緊急應變的防災產品,例如防災包,民間也有防災士的培訓,這些韌性的建立應該在個人與組織身上,而不是災難時等待他人救助。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劉晉宏與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楊少薇。(攝影/林吉洋)

區長:災難規模空前,民眾應增加抗災能量而非批評

縣市合併後取消鄉鎮級自治,台南各區公所成為市府直轄的派駐單位,反應能力跟統轄調度能力,能否度過災難考驗,也淪為民間批評問題之一。

後壁區區長李至彬表示,後壁鄉 14 個聚落 9 千多戶全部停電,在電網未切斷情況下包商也不敢搶修倒塌電線桿, 6千座路樹倒一半阻斷交通,在停水停電斷訊情況下,民眾感覺公所沒有在動,是因為資訊混亂與中斷。

他認為颱風帶來最大的災難是「混亂」,他每一通電話只能講不到30秒鐘,掛斷隨即接下一通電話,依此連續十天。災難規模太大,市府已經盡全力去搶救風災,民間應該盡量以加法(協助)為主,而非以減法(批評)增加壓力。

他表示政府受限於資源跟預算,防災能力考驗的是災時如何用最短時間恢復生活,全民要(自己)動起來,不能繼續喊口號。

社會局長:過分依賴3C的生活,應有調適跟學習方式

南市社會局長郭乃文表示,颱風後通訊中斷,她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恐怖,她認為生活方式高度倚賴資訊3C設備,甚至嚴重者網路成癮,通訊中斷讓許多人焦慮不安,反倒也讓不滿的氛圍快速傳遞。

她也認為,災後仍有人活在焦慮裡面,成為一種創傷症候群,但也有人在創痛裡面找到積極的力量,學習並調適危機中生存。郭局長也提到,災後市府許多官員也萌生辭退意,顯見市府內部也成為災區。

環保局長:公務體系缺乏經驗傳承,每一次災難都是重新學習

環保局長許仁澤回應時提到,官方組織沒有救災專職,公務人員考試也沒有防災專長。他以自身為例,雖然參與過莫拉克救災重建,但每個職務做幾年就調動,公務體系沒有災難經驗傳承,每一次都重新學習,這是他的個人感受。

尤其資源調度的時候,民代不一定能配合區公所指揮,例如派清潔車給區長,但區長又被迫配合里長要求挪作他用,導致援助資源無效運用的現象存在。

他認為,一定要有經驗傳承,而且平常就要有相對應演練跟資源盤整。當一個災害兩個禮拜內不能解決,民怨沸騰,就代表這次應變是一場失敗。

社造界:應藉由社區組織重新凝聚生命共同體、互相陪伴

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楊玉如認為,風災後不只有房子受傷,屋頂蓋回去之後,還必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的希望。她以 921 災後重建為例,在政府跟基層社區組織中間,有一些更專業、大型組織擔任中介樞紐,扮演陪伴與協作者的中介組織,輔導各基層社區組織,依照自己的產業重建、生活重建議題,提出具可行性的行動計劃,這個模式後來也衍生成各縣市政府的社區營造中心。

這些大型組織在災難來臨時,應扮演或協力整合民間與社區力量,但可惜這一次並未出現。尤其政府鞭長莫及,更需要草根型組織將社區凝聚在一起,提出好的產業振興構想,例如企業想幫忙時,該怎麼合作,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培訓,讓地方長出力量跟人才。

熱吵民主協會的社工主任洪士育觀察到,民間第一步要擺脫對政府許願的慣習,才能真正找回民間自主性;但反過來說,民間也需要主動理解政策的侷限才能理解資源如何使用。對地方而言,受災區域絕非靠一時補助就能復原,而需要提出以社區為思考的重建行動計畫,才能讓地方真正站起來。

透南風創辦人:應藉由社區重建,打造在地生活希望

「透南風」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廖于瑋表示, 921災後社會大眾希望幫助受災區,但又不僅僅只是捐錢,因此催生了許多產地拜訪、拉近產銷兩端的模式,藉由產地旅行或訂購農產品,讓外地民眾可以藉由消費力直接幫助地方重建。

廖于瑋認為災後更需要重振地方元氣,要從重建地方認同感出發,如果地方沒有鄉土認同與共識,很容易因為災難後的悲觀垮掉而放棄希望。社區營造就是在日常生活裡面陪伴彼此,既是造人也是創生,重新建立地方跟生活的自信。

廖于瑋,她認為媒體傳播很重要,可以讓外界看到地方,也讓地方感覺自己被重視,增強積極性。更好的作法是由社區的人來擔任公民記者,透過報導讓地方重新觀看故鄉,也把在地的問題跟需求整理出來。

廖于瑋認為,重建需要更多時間陪伴社區重振在地認同跟信心。(攝影/林吉洋)

嘉南沿海的產業與生活重建?市府:各區議題不同,會分別進行

災後受災的除了房屋,也包括農漁產業跟地方生活都等待復原,民間擔心進一步加速嘉南沿海人口外流與地方凋敝,是否會有產業振興與生活重建中心設置等對策?趙卿惠表示,這次受災有17個區域,問題不盡相同,會就不同地區議題來重建。

趙卿惠表示,針對民間與社區工作者的建言,她會帶到中央設置的前進指揮所,深入檢討這些議題。

延伸閱讀:

丹娜絲/反思》民間應自組戰備部隊,無線電克服通訊斷聯、跨村社區聯防

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